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4比3的人间

4比3的人间

  • 字数: 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 陈令孤
  • 出版日期: 2018-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2265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4比3的人间》是陈令孤的创新之作,它并不是影评集,不想去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而是借电影情节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现象,解读人性本质,作品扎实、深刻,入木三分,发人深省。2.如果你对生活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那么这本书值得一读。作者以一个旁观者、观察者、思考者的态度、视角、思维,解读那些我们经常遇到却时常忽略的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儿。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这些小事儿中存在着生活的真意。3.有时候,生活比战场还要艰难。战场上起码能看到敌人,也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而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做选择,要去探险,要去赌博,并且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生活不易,并不是哭过长夜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任何一个活着的、真正对待了生活的人,都足以谈论人生。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将电影情节和生活细节结合起来讲的文学随笔。我们吃饭、上厕所、洗澡、抽烟、吵架、养狗、谈情、做爱......一句话,我们在生活。同时,我们也看电影,既在看别人的故事,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那么,电影在表现这些生活细节的时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事实,又带给人何种体悟,这本书便是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文章用横向比较和片段摘录的方式来观察不同电影是如何表现生活事件的,在结构上分为“日常不庸常”“男女那点事儿”“时光的灰烬”“善恶无界”“闲情与逸致”五个部分。它并不是影评集,不是企图去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而是想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透视现实生活细节,是一本探讨生活与光影的书。
作者简介
陈令孤,原名陈鹏,笔名为令狐冲和独孤求败的合体。1987年生,陕西安康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做过军人、记者、编剧、影评人、小说作者,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现为自由撰稿人。文字追求简单、生动、意外,力图带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曾转战陕西、北京、辽宁、甘肃、西藏、上海等地工作,生活始终在脚下,幸亏眼前有光影,心中便不孤独。已出版随笔集《古龙的江湖》(台版)。
目录
   第一辑日常不庸常

吃饭·品味上的品位2

乘公交·无主之地的乱象6

喝酒·且斟一杯欢愁12

洗澡·浸湿了身体,浸润了心18

做饭·一锅人生的味道23

抽烟·随烟而去的并非寂寞28

理发·向旧生活举起剪刀32

吵架·有理由地无理取闹38

上厕所·道在屎溺43

第二辑男女那点儿事

怀孕·和赤子一起走向新生50

吻·用口的质感说——勿忘我56

暗恋·等一粒种子发芽61

表白·爱可以这样说出口66

妓女·圣女的分支71

外遇·关不住,回不去77

相亲·远方模糊的人83

邂逅·不经意间的惊喜88

做爱·悸动的安放地94

第三辑时光的灰烬

母亲·可是太晚了100

童年·用时光雕刻时光105

父亲·永远强大的人111

钢琴·心事听得见116

哭·不以泪水论英雄121

送别·说再见容易,再见难127

照片·印在纸上的回忆133

自杀·一念无明139

做梦·枕边的过客145

第四辑善恶无界

家暴·喜欢道歉的狼152

赌博·确定和不确定的快感158

说谎·可以假,但别忘了追求真164

打架·湮没于岁月深处的荷尔蒙169

告密·江湖上最后一顿晚餐175

杀手·隐去身形,隐不住心181

偷窥·躲在情欲的窗后186

小偷·哲学与手艺人192

作弊·小抄儿人生198

第五辑闲情与逸致

养狗·狗的德行与人的操行206

读书·没有初始与结局的残卷212

骑车·出发要趁早218

唱歌·过于喧嚣的孤独224

画画·放弃比坚持更难231

旅行·道路就是生活237

跑步·起点在终点之前243

写诗·在心中独自闪光的星辰249

栽树·一树一菩提255
摘要
    第一辑? 日常不庸常吃饭? 品味上的品位所谓深情挚爱,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来,一个人吃饭没有两个人吃饭开心。——刘镇伟《天下无双》小时候,我们都遇到过终极一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标准答案无非是当科学家、军人、作家之类的,会换来大人的一声称赞——有出息。没有人会说以后想当个吃货(尽管很多人有这种期望),因为那可能招致一顿暴打。现在不同了,当你在大众面前宣称自己是一个吃货时,不会有人嘲笑你没出息,相反还会觉得你懂生活。因为时代的精神气质变了,阶层走向稳固,小时候的宏大梦想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越来越不切实际,也毫无意义。于是,我们转而求诸当下,求诸每一餐,只愿天天过得快乐,而吃得痛快就意味着活得痛快。消费升级后,我们可选择的食物多了,要求便也高了。所谓的“吃货”不是指这个人吃得多,而是喜欢吃美好的东西。为了一顿美味,他们可以花掉半个月积蓄,可以跨越大半个中国,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江湖间的小店,品尝用定制配方烹饪的菜品,享受发现惊奇的过程,体验与美食邂逅的乐趣。每个人都想过有品位的生活,但首先你得懂得如何去品味。餐桌上的情感变迁在物质匮乏、常饿肚子的时候,只要能吃顿好的,人们便会很开心。今天,我们不会饿肚子了,但每当心情不好时,我们也会想去好好吃一顿,仿佛这样郁闷就会消退很多。看来,食物和情感之间确实存在着暧昧的关系。饥饿是一种感觉,美味也是一种感觉,胃或许像心脏一样,也能抒发情感。在冯小刚《天下无贼》的结尾,王丽一个人坐在餐馆里吃饭,嘴边沾着酱汁,警察过来告诉她,王薄已经死了。王丽一言不发,继续使劲地嚼着烤鸭,眼泪却不停地向下流淌。这个画面很动情,她用食物塞住嘴巴,也是想塞住眼睛里的泪水,可伤心是止不住的。以后再也没有那个熟悉的人陪她一起吃饭了,她的孤寂就像手中的食物一样,被人蚕食而无人理解。但是,她必须活下去,必须使劲地吃,因为她的肚子里怀着王薄的孩子。她不能饿着这个爱情的结晶,这个传递着爱的新生命。电影中吃饭的场景常能传递出丰富的内涵,吃不只是填饱肚子,还昭示着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当夫妻对坐进餐时,两人各自夹菜进食,沉默无交流,这往往昭示着他们的关系有了裂痕。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就巧妙地用了六个连续镜头来展现夫妻结婚八年来的感情变化历程。这六个镜头都是在餐厅里吃早饭:起初,两人新婚不久,说着缠绵的情话,凯恩亲吻了妻子;之后,妻子责备凯恩只顾工作,让她独自在家;接着,两人开始争论政治问题;进而,两人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随后,凯恩打断妻子说话;最后,两人各自看报纸,不发一语。六个镜头中,地点相同,人物的穿着和妆容不一样,意味着时间是在流逝的。夫妻的感情在岁月蹉跎中越来越淡,最后形同路人。家人在一起吃饭对于维系感情的确很重要,它就像一个仪式,不时提醒人们要珍视情感。而且,吃饭时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既要动筷子,也要动嘴皮子,这样的相处才会让人动心。复杂的饭局有时候,吃饭的气氛要比吃什么更重要。我们或许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你去参加婚礼,一群陌生人同坐一桌,彼此不认识,不了解。你绞尽脑汁好不容易说了一句话,还没人搭腔,最后只好低头沉默嚼食,气氛尴尬至极。在这样的氛围里,即使再高档丰盛的饭菜,也变得索然寡味。压力更大的是和领导一起吃饭,不敢大口吃,不敢吃出声,一边吃一边还要听指示,并努力地寻找机会进行恭维。肚子没吃饱,满头大汗反倒把能量都散发了出去。我工作的那几年,每次参加饭局后,回家都要再吃一顿。昆汀?塔伦蒂诺的《无耻混蛋》中描述了一场恐怖的吃饭场景——一派儒雅气质的盖世太保坐在餐桌前审讯一个女孩,他的骨子里渗漏出让人恶心的邪恶气息。服务员端来馅饼,他跷着兰花指慢慢地调制奶油,动作非常优雅,观众能清晰地听到叉子碰触盘子和他口中咀嚼食物的声音。他的问题步步逼向女孩的内心,像乱箭一样攻击着她的防线。他的言行看起来极为自然,电影也在营造这种自然平淡的气氛,可我们感受到的是风雨欲来的紧张。最后,当他把烟头插在奶油上,起身离开后,女孩止不住大声号哭起来。由此可见刚才她承受着多大的压力。这次就餐不是普通的吃东西,而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人物就像那精美的食物一样,看起来光鲜,可一旦遇到贪婪的欲望,就会被蚕食,被毁灭。在特定场合中吃饭不再是简单的吃饭,它会演变成老板商谈的生意场、男女约会的情场、玩弄权谋的政场……人们走进这样的场合,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欲望。而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费尽心力去应对复杂的人情世故,只不过就是想保护自己手中的饭碗,或者是换一个更好的饭碗。但如果只是为了拥有饭碗,而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品味碗中的饭,那么这种奔劳也是无意义的。生活还是需要细细品味,哪怕端的是一个破碗。乘公交? 无主之地的乱象车的颜色是天空的颜色。——阿万纪美子2009 年春天,我第一次到上海,怀着对这座时尚都市的美好期望下了火车。我按照事先查好的路线寻找公交站,但发现公交车的站点改变了。沿着指向标的方向,我进了一个弄堂,在泥泞的路上跳跃前行。偶然抬头,发现居民把衣服都晾在窗子外面,我的头顶上是一竹竿款式各异的胸罩。害羞之际,我有点儿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身处上海。这也太奔放了吧。七弯八拐之后,我终于上了要乘坐的公交车。刚坐下,看到一位老人上车,我便站起来让座。老爷子很高兴,连声道谢,说:“你肯定不是上海人吧?”我说我从北京来的。他说:“难怪呢,现在上海的青年很少给人让座了。”我心中一阵骄傲,觉得自己成了英雄。那次我只在上海逗留了一天,专享记得的就是公交车上老人的话。两年之后,我再次到上海,住了一段时间。这次的感觉很不一样,我觉得这里的确是一座繁华之城。原来,两年前,上海为迎接世博会,到处在改修道路,看起来便很混乱。至于房外晾衣服的景象,这在南方很常见,因为这里太潮湿了,衣服放在家里会发霉。而我乘地铁或公交时,发现大家也在给老人让座,还有一些青年上车就站着,有空座位也不坐,留给需要的人。看来,我是一叶障目,仅因为一个不好的小体验就去讨厌一座城市。也许只有在中国,公交车上让不让座才会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我对上海经历的记忆就证明了心里对这个现象的在意。那么,公交车上为何会屡屡有奇特的故事发生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无主之地,每个人都是过客,在上下来去之间难免会产生摩擦。与座位的战争我们坐公交都想拥有自己的空间,就像西部拓荒者一样,急于占领领土。上车的第一件事是用目光迅速扫视车厢,看到座位就飞奔过去,将屁股狠狠地压上去,生怕别人抢走了。没有抢到座位,又需要座位的人,便期盼着别人发善心,把“领土”让出来。如果没人让座,气氛就会有些尴尬。这时,道德的幽灵会在空中徘徊,仗义之士会出来主持正义,冲突就此产生。陈凯歌在 2012 年放下士大夫的姿态,拍摄了一部接地气的都市片《搜索》,故事的关键点就是一位白领美女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在被售票员和乘客责备之后,心情烦躁的叶蓝秋冒出了一句话,她拍着大腿对老爷子说:“要坐就坐这儿!”这件事情恰好被车上的一名记者拍到,传到网上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电影想批判的是媒体对个体生活的谋杀,根源其实是时代的冷漠。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缺乏理解,只从表面出发去求全责备,才酿成了悲剧。叶蓝秋其实是因为刚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心情哀痛,才没有理会售票员的让座要求。另外,让人讨厌的是,许多售票员把自己摆在道德监督员的立场上,颐指气使,指挥乘客让座,自己却坐得稳稳的。在这场道德博弈中,旁观者的面目比当事人还要狰狞。出现在采访镜头里的每个人都觉得叶蓝秋做得不对,从没有考虑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情况。陈凯歌虽然选了一个都市题材来拍摄,但对民族道德依然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只不过是将镜头从历史人物移到了现代人身上。同年上映的高群书的《神探亨特张》中,也有少女拒绝让座的情节。她头上戴着大耳麦,靠在椅子上假装睡着了,站在旁边的一位阿姨看不过去,打了她一巴掌。少女立马疯起来,和阿姨对骂对打。坐在车上的一位老人说:“要是她是我孙女,我早打她丫挺的。”这两部电影里的旁观者都把矛头对准年轻人,责备他们不懂礼貌,其实是一种偏见。如今的年轻人既承担着生活的压力,又承担着道德的压力,真是苦不堪言。实际上,他们在公交车上的行为远没有电影中所展现的那么不堪。偏偏是那些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他们不需要别人让座,也不需要为别人让座,一上车就抢位置坐下,毫无心理压力,因为指责很少涉及他们。更荒诞的是,这几年常看到老人在公交车上殴打年轻人的新闻。道德本是软性的约束力量,在这里突然成为一种刑具,老人拿它来滥施私刑,这比不让座更可怕。让座是美德,不是义务,强制让座就像抢劫一样,是强行把公交车当成自家的领地。移动的小社会挤公交地铁时,每个人都像是一滴水珠,被浪潮裹涌而进,裹涌而出,能充分体会到随波逐流的感觉。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车厢里看似挤得水泄不通了,如果这时有个人的雨伞突然打开,或者手上拿的食物突然撒到地上,人群立刻就能闪避出一片空地。这样看来,不是车厢里没有空间了,而是人的内心没有空间了。一个人只要已经上了车,占了一块领地,就不会去在意还待在外面的人。公交车是一个移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乘客上上下下,去往他们的目的地。一旦车门关上,车厢里就与外界隔离开来。陌生人之间虽然保持着距离,但在特殊时刻也会发生必要的联系。在陈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 VAN》中,凌晨的一辆红色小巴士里坐着十七个人,他们意外地发现香港被某种神秘力量控制着,车外的人突然都不见了。这十七个迷失在异度空间中的人,在企图揭开谜团的同时,也一步步暴露出各自的过往和身份,构成了香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群乘客里,有畏缩怯懦的黑社会老大,有爱着女友却又对其他美女心怀幻想的男人,有沉迷在传统迷信中的神婆,有自命清高的文艺青年,有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的大学生……如果是在正常的出行中,他们应该会安静地坐在座位上,谁也不认识谁,到站之后就各奔东西。但邪事发生后,他们有了交集,也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做出选择就意味着价值观的暴露,而价值观又是在成长中形成的。这辆红色巴士就像一艘挪亚方舟,载着香港最后一批活着的人。他们不是上层精英,也不是超级英雄,就是普通的生命,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部分。每辆挤满了人的公交车都是一部剧情丰满的电影,如果把每个乘客的故事描绘出来,你会看到一幅精彩的社会图景。车在马路上奔跑,车上的人也在生命的旅途中奔忙,去上班,去约会,去看病,去面对未知的下一刻。当我们踏上公交车时,如果不是专注地低头看手机,而是去观察一下周围的人,我们会看到他们眼中有自己的影子。邂逅之地公交车上不仅有拥挤、偷摸、争座,这里也是邂逅之地,不时会发生浪漫的故事。在曹寇的短篇小说《男孩应该主动点》中,他写到“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个曾经交往过的女孩:“上车后她坐在前排的一把椅子上看着窗外,留给我的是个背影。售票员是从前面开始售票的。我当时的想法是,她如果从后面开始售票该多好,那么我就给这个姑娘买一张票,然后在她回头的时候像个神秘人那样隐身于茫茫人海。”这是一个伤感的结尾,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远去在时光中,即使补一张票,也不会再有这样的遇见。让刘德华首次获得金像奖影帝的《暗战》中就有公交车上邂逅的情节。华仔偷了钻石后被警察追捕,他登上一辆公交车,拿车上的美女做人质,躲过了警察的耳目。偶然的相遇让两个人互相留下了深刻印象。当两人第二次在车上相遇时,女孩以为华仔又遇到麻烦了,便主动把身边的座位让给华仔。但这一次并没有警察拦截,女孩难为情地笑了。之后,两人在一起吃饭,华仔望着女孩说“可惜我没有时间”,哀伤的音乐响起。观众都知道他身患绝症,所剩时间不多了,但女孩不知道。华仔将价值连城的项链送给女孩,告诉她是假的。女孩把项链一直戴在身上,也一直等待着华仔,可华仔再也不会出现了。电影的主要情节是刘德华与刘青云之间的斗智斗勇,这条情感线只是辅助,华仔与女孩在一起的镜头寥寥无几,但这种陌生人之间的浪漫邂逅让人津津乐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典影片《十字街头》中,老赵和杨芝瑛第一次相遇也是在公交车上,老赵把东西忘在了车上,杨芝瑛从窗口给他递出去。此后他们经常在车站擦肩而过,一个上车,一个下车。后来,他们发现他俩竟然还是住在同一个公寓里的邻居。在公寓里,他们是隔墙斗气的仇家,在公寓外却成了情侣。这种设计而成的巧合,用爱情来解释便是缘分。假如下一次,你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一个心动的人,会不会上去搭讪呢?我觉得应该试试,不然的话就不是真的心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