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清龙盛衰

清龙盛衰

  • 字数: 20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作者: 李力谦 著
  • 出版日期: 2018-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35599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5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大观》由《清龙盛衰》《民国艰辛》《红色中国(上)》和《红色中国(下)》四个部分组成。李力谦著的《清龙盛衰》由问鼎中原、鸦片战争和太平军、洋务运动和中兴、瓜分危机、君主立宪和革命五部分组成,分为125章。
本书是登高远望的阶梯,以人物和时间为线索,勾勒出了一幅400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画卷。
作者简介
李力谦,1956年8月生于北京,高中毕业后于1975年4月份到农村插队,1976年12月回到北京当工人。1977年考入上海海运学院远洋系,1982年2月毕业后分配到司法部,之后又到冶金部运输局、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出口处和欧洲处工作。1985年考取律师资格,1987年取得经济师资格。1993年成为专职律师,1995年在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在职研究生班学习,1999年在英国卡迪夫大学法学院学习,获硕士学位。翻译的《威灵顿》一书由军事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近年来一直在深入钻研中国近现代史和中西方哲学。
目录
第一部 问鼎中原
第一章 努尔哈赤起兵
1.朱明兴 蒙元亡
2.壬辰战争
3.努尔哈赤
4.“十三副遗甲”起兵
5.所向披靡
6.迁民剃发杀汉儒
7.八旗制度
8.建立政权
9.宁远兵败
10.家庭和继承
第二章 皇太极东北用兵
1.皇太极
2.政策变更
3.宁锦之战 军事革新
4.用兵朝鲜、蒙古
5.清军五次入关
6.松锦战役
7.大清国号
8.大明农民造反
9.李自成“上位”
第三章 顺治皇帝入主北京
1.登基
2.清军人关
3.山海关大战
4.入主北京
5.八旗兵
6.绿营
7.中原用兵
8.扬州十日
9.攻陷南京
10.嘉定屠城
11.江阴城破
12.多尔衮专权
13.福临亲政
14.施政
15.开科取士
16.蒙古亲善
17.中原归
18.汤若望
19.虔信佛教
20.福临病逝
第四章 康熙大帝
1.康熙亲政
2.削平三藩
3.统一台湾
4.亲征蒙古
5.重教尊俗
6.击败罗刹
7.崇尚科学
8.汉学兴起
9.王学:张扬个性
10.纂修明史
11.文字狱
12.发展农业
13.尊孔重教
14.移天缩地建造园林
15.教士
16.财政问题
17.家庭
18.对康熙的评价
第五章 雍正皇帝
1.登基
2.文字狱
3.军机处
4.秘折制度
5.秘密建储
6.改革八旗
7.勤于政事
8.重本抑末
9.摊丁入地 特权
10.改土归流
11.废除贱籍
12.皇上家庭
13.西安旗人
14.俸禄
15.风俗
16.婚配
17.丧葬
18.寺庙香火
第六章 乾隆皇帝
1.治国之道
2.粮食生产
3.旗民生计
4.四库全书
5.地图
6.新疆和西藏
7.皇家园林
8.重农主义
9.迁海令
10.禁海令
11.开放海禁
12.对外贸易
13.行商制度
14.英国特使第一次来访
15.马戛尔尼在北京
16.危险的破船
17.经济形势
第七章 中国传统社会
1.子承父业
2.家长制
3.家长制社会
4.皇帝是中国的总家长
5.天命和皇权
6.三大支柱
7.宗人府
8.内务府
9.国家以民为本
10.政治秩序
11.大清官吏
12.地方官吏
13.官吏名义上的俸禄严重不足
14.清代缺乏一套严密完整的财政金融制度
15.士农工商
16.科举制度
17.知识结构的不足与过时
18.乡绅士大夫阶层
19.礼教之下的恐怖统治
20.文字狱
21.法典
22.国际周边
23.大清国的战略颓势
24.天命论
25.将萎之华
26.人皆有私
27.“自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28.“命”是何物
第八章 嘉庆皇帝
1.登基
2.亲政
3.以农为本
4.嘉庆遇刺
5.李毓昌遇害
6.嘉庆帝断案
7.赏罚分明
8.紫禁城之变
9.英国特使第二次访问中国
10.英国人和中国通商
11.鸦片贸易
12.嘉庆开始禁烟
13.英国人的伦理
14.美国的鸦片烟贩
第二部 鸦片战争和太平军
第九章 道光皇帝禁烟
1.登基
2.亲政
3.新疆平叛
4.全国禁烟
5.白银大量外流
6.林则徐进京
7.虎门销烟
第十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
1.英国早已准备动用武力
2.穿鼻战役
3.断绝对英贸易
4.英国发动战争
5.英国议会辩论
6.英国舰队
7.中英谈判
8.穿鼻条约
9.中国宣战
10.广州和约
11.琦善被革职
12.攻打英军
13.义律被撤职
14.英军再次动武
15.宁波失陷
16.宁波反攻
17.长江战役
18.和谈
19.南京条约
20.继续谈判
21.关于鸦片的约定
22.口岸开放
第十一章 猛醒之初
1.闭关政策
2.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3.产业革命
4.拉开差距
5.兵备废弛
6.英军和清军比较
7.总结经验
8.知识界开始觉醒
9.魏源
10.《复光律原书》
11.《瀛环志略》
第十二章 道光传位给咸丰皇帝
1.列强改变中国
2.社会变化
3.列强趁机涌入
4.“羁縻”政策
5.奕?和奕?之间的选择
6.道光帝传位
7.咸丰称帝
第十三章 洪秀全和太平军
1.穷苦和反抗
2.拜上帝会
3.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建国
4.太平天国奋起
5.永安突围
6.太平军入湖南
7.太平军建都南京
8.包围南京
9.清廷财政困难
10.厘捐
11.各地起义反清
第十四章 镇压太平军
1.林则徐发配新疆
2.林则徐建设新疆
3.林则徐主持正义
4.林则徐复出
5.林则徐会见左宗棠
6.八旗兵和绿营兵
7.捐官
8.壮勇
第十五章 创建湘军
1.左宗棠
2.曾国藩办团练
3.湘军初创
4.曾剃头
5.湘军的私属性
6.曾国藩治军
7.忠义血性
8.曾国藩的相面
9.成功定律
10.曾国藩以做官发财为耻,生不爱钱
11.湘军水师
第十六章 太平军纵横南北
1.咸丰三年的军事形势
2.太平军西征告捷
3.左宗棠再度出山
4.湘军第一次密谋反清
5.曾国藩顽抗太平军
6.湘军血战湘潭
7.太平军痛击湘军水师
8.太平军北伐兵败
9.太平军拔除南北大营
10.太平天国的体制
11.太平天国走向腐败
第十七章 太平军势衰
1.天京变乱
2.清军反扑
3.湘军步步前进
4.曾国藩的幕府
5.李鸿章入幕
6.幕僚左宗棠
7.太平天国再度崛起
8.安庆和武汉
9.李秀成西进无功
10.太平军被逐步腐蚀
第十八章 租界和海关
1.广州民情
2.条约口岸的开放
3.上海成为洋人的中心
4.上海租界
5.夺取海关
6.局部的武装干涉
7.企图干涉太平军
8.上海的发展
9.郭嵩焘反腐败
10.“茶叶大盗”罗伯特?福琼
第十九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第一次修约谈判
2.第二次修约交涉
3.马神甫案
4.亚罗(ARROW)号事件
5.战争发动
6.守卫广州城
7.英国决定再次侵华
8.封锁广州
9.广州失陷
10.反抗英国人
11.苦力买卖
12.俄罗斯进入黑龙江地区
第二十章 攻打北京
1.英法联军第一次北上
2.突袭大沽口
3.中英和中法《天津条约》
4.中俄《瑷珲条约》
5.中俄《天津条约》
6.中美《天津条约》
7.耆英自尽
8.《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9.英法联军第二次北上
10.英法联军进攻失利
11.清廷得意
12.英、法卷土重来
13.战与和
14.英法联军攻打北京
15.火烧圆明园
16.北京条约
17.中俄北京条约
18.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第二十一章 咸丰帝在热河
1.鬼子六
2.咸丰拒绝回京
3.战略选择
4.设立总理衙门
5.外国大使
6.咸丰的后妃
7.咸丰托孤
8.咸丰执政之误
第二十二章 辛酉政变
1.东、西皇太后
2.皇权之争
3.奕新到热河
4.后宫无权干政
5.两宫皇太后屈服
6.咸丰帝灵柩回京
7.推翻八大臣
8.清廷宗脉
9.是福还是祸
第二十三章 垂帘听政
1.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2.奕新备受荣宠
3.追究八大臣
4.肃顺服刑
5.同治登基
6.垂帘听政
7.奕新治国
8.太后杀一品文官
9.太后杀一品武将
第二十四章 太平军攻打上淘
1.太平军第一次进攻上海
2.列强干涉
3.太平军攻占浙江
4.太平军第二次攻打上海
5.大清海关
第二十五章 淮军崛起
1.组建淮军
2.锋芒初露
3.虹桥之役
4.太平军第三次进攻上海
5.淮军站稳脚跟
6.天津练兵
7.李鸿章洋法练兵
8.清廷竭力维护军权
第二十六章 左宗棠统兵
1.左宗棠治军
2.左宗棠练兵
3.左宗棠选将
4.空城计
5.湘军攻克安庆
6.湘军第二次密谋造反
7.太平军浙江受挫
8.攻打宁波
9.湘军出兵浙江
10.胡雪岩鼎力相助左宗棠
11.收复杭州
12.吏治不修缺乏人才
第二十七章 消灭太平军
1.太平军战略失误
2.扫清金陵外围
3.天京保卫战
4.“常胜军”的洋司令
5.淮军招降纳叛
6.太仓战役
7.淮军改编
8.攻打苏州
9.叛将密谋
10.苏州城陷
11.李鸿章杀降
12.包围南京
13.阿思本舰队
14.嘉兴、常州沦陷
15.解散常胜军
16.会攻天京
17.天京陷落
18.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金印
19.李秀成降后被杀
20.扫荡江南的残余太平军
21.太平天国的影响
22.朝廷封赏
23.黄袍加身
24.裁撤湘军
25.保留淮军
26.曾、左间隙
第二十八章 围剿捻军
1.捻军
2.捻军出现
3.围剿捻军
4.捻军地盘
5.联庄会
6.盗匪四起
7.白莲教叛乱
8.捻军进入山东
9.山东叛乱
10.长枪会
11.八卦教(白莲教)叛乱
12.苗沛霖
13.剿捻战争的第二阶段
14.僧格林沁被击毙
15.曾国藩“画河圈围”
16.李鸿章剿捻
17.各地的反清起义失败
第三部 洋务运动和中兴
第二十九章 洋务运动
1.“夷”“洋”之辨
2.“变局”
3.推行洋务运动
4.练兵
5.发展制造业
6.曾国藩提倡洋务
7.李鸿章开始办洋务
8.洋务派
9.江南制造总局
10.福州船政
11.设立马尾船厂
12.天津机器局
第三十章 中外和局
1.和局
2.中国海关
3.1865―1866年的威妥玛―赫德备忘录
4.贸易自由
5.左宗棠和李鸿章攻讦英法
6.大清与英国修约
7.英国政府的“精明”
8.清廷遣使出洋
9.海外华工
第三十一章 传教士
1.传教士进入
2.敬重中国传统文化
3.中英翻译
4.上帝
5.伦理学说
6.神哲学
7.重人文不重自然、重伦理不重宗教
8.重耕读而轻工商
9.人性善
10.批判儒家士大夫文化
11.妇女解放
12.传播福音
第三十二章 同文馆
1.设同文馆和聘洋人为师
2.上海同文馆
3.广州同文馆
4.学生出路
5.《校?庐抗议》
6.改革科举
7.扩大同文馆
8.顽固派鼓噪和反对
9.折衷和退让
10.余波
11.出洋留学
12.留欧学军事
13.福州船政学堂
第三十三章 恭亲王挫败
1.军机章京萨隆阿盗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金印案
2.慈禧腐败
3.慈禧罢黜奕新
4.慈禧召见恭亲王
5.慈禧弄权
第三十四章 拱卫京畿
1.慈禧召见曾国藩
2.传教士来华
3.传教士称霸
4.天津教案
5.李鸿章接替曾国藩
6.淮军成了大清国的防军
7.淮军扩张
8.论淮军的特点
9.清朝不出50年必亡
第三十五章 同治皇帝
1.杀死安德海
2.太监李莲英
3.同治帝大婚
4.慈禧听戏
5.同治帝亲政
6.修圆明园
7.第二次罢免恭亲王
8.同治帝患病
9.同治天花之喜
10.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
11.谁来继承皇位
12.同治帝和皇后的悲哀
13.慈禧改变祖制
第三十六章 海防告急
1.日本
2.日本发生变化
3.睦仁天皇登基
4.船中八策
5.日本海军由来
6.明治新政府
7.中日关系
8.琉球王国
9.日本发兵台湾
10.日本外交失败
11.日本寻求停战
12.筹建海军提议
13.李鸿章会见日本客人
14.日本吞并硫球
15.马嘉理事件
16.签订《烟台条约》
17.郭嵩焘出使英国
18.批准《烟台条约》
第三十七章 西陲用兵
1.云南叛乱
2.陕、甘、宁、青回民起义
3.筹措军饷
4.运输给养
5.战略布局
6.攻占金积堡
7.荡平甘肃
8.攻克肃州
9.安置回民
10.兴水利
11.以公济公
12.甘肃贡院
13.新栽杨柳三千里
第三十八章 光绪朝初年
1.载?为帝
2.幼年的光绪
3.光绪读书
4.慈安太后暴死
5.灾荒频发
6.国库空虚
7.移民运动
8.建立领事馆
9.侨汇和国内经济发展
10.华侨和革命派
11.水灾、旱灾和饥民
12.民众骚乱
第三十九章 兴办洋务
1.发展现代航运
2.招商局轮船公司
3.左宗棠办洋务
4.李鸿章推动洋务运动
5.江南制造局的枪械质量差
6.江南制造局的造船成本高
7.福州造船中的弊病
8.求强和求富
9.“河海文化”
10.条约口岸知识分子
11.报刊
第四十章 教士传播世俗知识
1.科学常识
2.“富强之术”
3.兼行文化使者的牧师
4.安民新学
5.训蒙新法
6.传教士个人和传教团体兴办的机构
第四十一章 收回新疆
1.阿古柏入侵新疆
2.英、俄趁火打劫
3.中俄谈判
4.海防和塞防兼顾
5.老骥伏枥
6.筹措军饷
7.军费仍然短缺
8.收复新疆之策
9.左宗棠备战
10.常山率然
11.捷报频传
12.阿古柏死亡
13.报捷
14.严明军纪
15.中俄《伊犁条约》
16.发展经济
第四十二章 社会思想的演变
1.翻译西书
2.翻译馆
3.“西学”和“新学”
4.创办报刊
5.工商业逐步兴起
6.社会新思潮
7.政治觉醒
8.民权、民主思想萌发
9.议会制度
10.富强中华
11.中国设立议院之说
12.开矿山、筑铁路、破迷信
13.《筹洋刍议》
14.詹天佑修滦河大桥
第四十三章 属邦朝鲜
1.入侵朝鲜
2.朝鲜应该联合欧美
3.壬午事变
4.征讨日本
5.甲申政变
6.中日《天津条约》
7.释放大院君
8.大院君回到朝鲜
9.袁世凯出使朝鲜
第四十四章 中法战争
1.越南问题
2.法国继续侵略越南
3.迎战法国
4.李鸿章主和
5.李鸿章与脱利古谈判
6.法国逼迫越南北方
7.清军兵败
第四十五章 甲申易枢
1.清流派
2.弹劾军机处
3.兄弟相争
4.撤换军机大臣
5.新旧军机处比较
6.寻求议和
7.《中法简明条约》
第四十六章 中法战事再起
1.北黎冲突
2.法国舰队
3.基隆海战
4.中法外交关系破裂
5.马江海战
6.保卫台北
7.镇海退敌
8.张之洞运筹帷幄
9.镇南关失守
10.中法之间的谈判
11.关前隘大战
12.扭转战局
13.停战命令
14.《巴黎停战协定》
15.英国入侵缅甸
16.清廷走向衰败
第四十七章 中兴名臣
1.左宗棠死了
2.书生领兵
3.支持清廷
4.曾国藩、左宗棠嫌隙
5.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间
6.曾国藩去世
7.李鸿章、左宗棠成败之分野
8.左宗棠办洋务
9.真实率性
10.为政先求利民
11.左宗棠和太监
12.左宗棠任军机大臣
13.刘铭传在台湾
第四十八章 兴办实业
1.商战
2.利权
3.取消治外法权
4.关税税率
5.收回海关
6.最惠国特权
7.官办企业
8.电报总局
9.铁路初建
10.开平矿务局
11.奕?和铁路
12.上海机器织布局
13.官督商办的弊病
14.发展民间工商业
15.商办企业
16.1895年之后的民营企业
17.民族资产阶级
18.产业工人贫苦艰辛
19.胡庆余堂
20.胡雪岩借洋款
21.生意要做得既诚实,又热闹
22.最终破败
第四十九章 明治维新
1.日本变革
2.日本使节团
3.发展教育
4.文明开化
5.日本的扩张战略
6.日本瞄准朝鲜和满洲
7.脱亚入欧
8.日本开始创建世界上不错大的海军
9.海军军官培养
10.日本海军沿革
11.日本军事指挥系统
12.日本陆军之父
13.日本军魂
14.制定作战构想――剑指中国
15.海军购舰
16.军事实力
17.情报战
第五十章 大清海军
1.海军初创
2.海防战略:前伸布势,海上威慑
3.中法战争受重创
4.第二次海防大讨论
5.海军衙门
6.北洋舰队构成
7.兵员素质
8.天津水师学堂
9.广东水陆师学堂
10.昆明湖水师学堂
11.南洋水师学堂
12.丁汝昌
13.北洋水师总教习兼副将琅威理
14.北洋舰队访问日本
15.琅威理第二次来华
16.北洋舰队第二次访问日本
17.明治海军之父
第五十一章 大清陆军
1.八旗兵和绿营兵
2.湘军和淮军
3.湘军和淮军的私属性
4.湘军重德行
5.淮军重功利
6.新式陆军
7.练军
8.清军的军制
9.清军的实力
10.武备学堂
11.广东水陆师学堂
12.清军的指挥体系
第五十二章 光绪亲政
1.慈禧训政
2.光绪亲政
3.三海工程
4.渤海换了昆明湖
5.选皇后
6.选秀女
7.光绪婚礼
8.清廷办事“条目”
9.光绪亲政典礼
10.光绪大婚
11.慈禧休息
12.曾国荃为荣禄作序
13.北洋海军军费
14.李鸿章视察北洋海军
第五十三章 改革受挫
1.认识西方深化
2.变则通
3.富国强兵
4.变革阻力
5.洋务派的尴尬
6.令人惶惑的郭嵩焘之结局
7.派遣留学生赴美国之变
8.李鸿章开办银行受挫
9.修筑津通铁路受挫
10,尊奉“名教”
11.对“新学”冷漠
12.原因
第五十四章 甲午风云起
1.东学党起义
2.中国决定出兵
3.君主立宪
4.伊藤内阁
5.川上操六中将
6.日本的御前会议
7.东京的喧嚣
8.战时大本营
9.日本出兵
第五十五章 出兵朝鲜
1.出兵决定
2.出征誓师
3.中、日军队分别进入朝鲜
4.朝鲜要求中日两国撤军
5.大清拒绝撤兵
6.日本拒绝撤兵
7.李鸿章“不和,不战,也不走”
8.预测战事
第五十六章 中国备战
1.李鸿章父子论胜负
2.光绪主战
3.鼓噪战争
4.李鸿章消极备战
5.俄国调停
6.英、德、美调停
7.第二次绝交书
8.李鸿章没有必胜信心
9.大清国仓促增兵
第五十七章 日本备战
1.日本的改约谈判
2.日本的战争准备
3.临时大本营
4.组建联合舰队
第五十八章 中日宣战
1.日军占领朝鲜王宫
2.丰岛海战
3.“高升”号
4.成欢之战
5.日本庆祝战场胜利
6.大清对日本宣战
7.日本对大清宣战
8.大清采取攻势
第五十九章 兵败朝鲜
1.叶军门荣升总统
2.诸将不服
3.叶志超的苦衷
4.军纪败坏
5.平壤设防
6.左宝贵主战
7.日军包围平壤
8.总攻平壤
9.淮军的耻辱
10.淮军不足恃
第六十章 中日黄海海战
1.洋教头汉纳根
2.李鸿章的担心
3.李鸿章的海军“威慑战略”
4.丁汝昌的苦衷
5.伊东佑亨中将
6.相逢大东沟
7.V形攻势
8.海战爆发
9.“西京丸”战舰
10.鏖战
11.刘步蟾
12.中日舰队的损失
13.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比较
第六十一章 日军跨过鸭绿江
1.饮马鸭绿江
2.白发将军宋庆
3.清军对敌情不详
4.清军将心各异
5.安平河口
6.一桥飞架南北
7.多米诺效应
8.大高岭(摩天岭)攻防
第六十二章 辽东第二战场
1.登陆花园口
2.中国军队在干什么
3.李鸿章的战略错误
4.金州雄镇
5.攻击大连
6.东方直布罗陀:旅顺口
7.防卫旅顺
8.土城子阻击战
9.旅顺陷落
10.不战自乱
11.日军屠城
12.历史如是说
第六十三章 大清考虑求和
1.慈禧太后掌握实权
2.“摧折”李鸿章
3.慈禧考虑和谈
4.恭亲王咸鱼翻身
5.大清联合英、德之议
6.英国调停
7.恭亲王乞求列强
8.慈禧祝寿
9.珍妃
10.慈禧决定求和
11.清政府决定正式求和
第六十四章 威海设防
1.威海卫要塞
2.北洋水师的避战保船
3.死守威海
4.戴宗骞领兵
5.丁汝昌再次被罢官
第六十五章 中、日战略之变化
1.战争狂热
2.战略分歧
3.日军转向威海卫
4.李秉衡守卫山东
5.大清的战略方针
6.光绪犹抱幻想
7.日军占领海城
8.督办军务处
9.湘军主帅刘坤一
10.兵不在多而在精
第六十六章 大清遣大员赴日本求和
1.辽东战场
2.清军攻打海城
3.张、邵出使日本求和
4.日本研判
5.第一次中日议和
6.长崎候旨
第六十七章 北洋舰队灭亡
1.日军作战准备
2.日军登陆荣成
3.北洋舰队不得攻击
4.伊东劝降
5.炮台陷落
6.日本舰队的第一次攻击
7.威海卫陷落
8.日本舰队的第二次攻击
9.夜幕下的两次攻击
10.第五次攻击
11.北洋鱼雷艇队出逃
12.投降密谋
13.士兵哗变
14.期盼救兵
15.丁汝昌在黎明自尽
16.北洋舰队投降
第六十八章 湘军战败
1.《辽河平原扫荡作战方案》
2.日军占领牛庄
3.日军占领田庄台
4.中日军队之比较
第六十九章 马关条约
1.李鸿章出使日本
2.李鸿章拜访公使馆
3.在马关的第一场谈判
4.在马关的第二场谈判
5.在马关的第三场谈判
6.李鸿章遇刺
7.日本被迫让步
8.停战
9.往来磋商
10.朝廷推托
11.伊藤威逼
12.第四次会谈
13.第五次会谈
14.签订马关条约
15.马关条约签订
16.日本继续军事行动
17.光绪批准条约
18.三国干涉“还辽”
19.国际保台举措
20.台湾共和国
21.日本夺取台湾
22.辽东赎金3000万
23.中日对比
24.战略思想
25.能否采取攻势
26.失败原因
27.日军违反国际法
28.哀叹
第四部瓜 分危机和变法
第七十章 战后困境
1.大清衰落
2.大举借债
3.日本依靠中国的赔款腾飞
4.中国经济和灾荒
5.国库空虚
6.贫困的中国
7.大清国的企业
8.大趋势
第七十一章 李鸿章出访欧美
1.马关条约之后的李鸿章
2.杀寇连材
3.受命出访
4.国歌:《李中堂乐》
5.谈判密约
6.访问欧洲
7.访问美国
8.不踏上日本国土
9.李鸿章展望将来
第七十二章 孙中山
1.满清的种族统治
2.中国的秘密社会
3.广东会党
4.海外移民
5.孙中山家族
6.孙家中兴
7.孙中山出洋就学
8.孙中山在香港
9.孙中山接触会党
10.联合会党
11.孙中山上书
第七十三章 1895年广州起义
1.檀香山
2.兴中会
3.香港兴中会
4.兴中会的火种
5.会长和起义
6.广州起义失败
第七十四章 瓜分危机
1.列强称雄
2.德国和美国
3.抢占中国
4.罗曼诺夫报告
5.德国和俄国的交易
6.俄国军舰借口进入旅顺
7.大清接受德国要求
8.沙俄骗取旅顺、大连
9.法国“索筹”
10.英国谋取西南
11.英法继续提出要求
12.英国取得威海卫
13.英国占据九龙
14.日本提出要求
15.英国进入西藏
16.沙俄进入西藏
17.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18.亡国危险
19.清廷练新军
20.小站练兵
21.赏罚分明
22.道德教育
23.声誉日隆
24.武卫军
第七十五章 西学东渐
1.“性理之学”:西学
2.“西学东渐”和中国化
3.科学在传播中
4.传教士周围的第一代变革者
5.第二代变革者
6.第三代变革者
7.传教士和官员的关系
8.熔冶中西
9.“中学西源”
10.“西学中源”
11.“西学古微”
12.“中体西用”
13.大同学说与基督教义的契合
14.“宗教救国论”
15.中国式宗教
16.基督教社会主义
17.影响中国政坛
第七十六章 佛教的复兴
1.以新瓶而装旧酒
2.佛教
3.中西“学佛”比较
4.清末佛教复兴的社会文化背景
5.佛学功用
6.佛教的近代复兴
7.佛法高尚
8.业感缘起说
9.康有为
10.谭嗣同梁启超
11.章太炎
12.希望“除心奴”
13.心力
第七十七章 强学会
1.康有为
2.万木草堂
3.公车上书
4.《万国公报》
5.上清帝第三书
6.强学会
7.上海强学会
8.强学会被解散
9.驱逐文廷式
10.帝党和后党
11.帝党与后党斗争
12.《时务报》
13.黄遵宪调和其间
14.康有为的平等博爱
第七十八章 道(体)器(用)之辩
1.以夷变夏
2.器道升替
3.抨击儒家古文经学
4.儒学的危机自洋务派开始
5.“商战”和“振兴实业”
6.融会贯通
7.从西学中获得新的世界观
8.严复的“教育救国论”
9.提倡西学
10.赋税思想
11.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12.“本”与“末”
13.梁启超补充了世界观之“道”
14.谭嗣同的“两三世”
15.竞争是历史进化的动力
16.反传统主题
第七十九章 鼓动蜕变
1.人心求变
2.民权理论
3.唤起民众
4.康有为的宪政观
5.组织大清国议院
6.开明的湖南巡抚
7.湖南的鼓荡
8.时务学堂
9.南学会
10.人文荟萃
11.维新队伍分裂
12.平等和三纲
13.《劝学篇》
14.京城的鼓噪和危险
第八十章 酝酿变法
1.光绪有了新思想
2.慈禧在控制朝廷
3.慈禧授权变法
4.康有为到北京
5.光绪起动变法
6.康有为直陈变法
7.制度局
8.维新运动声势高涨
9.保国会
10.定国是诏
11.驱逐翁同?
12.变法难成
第八十一章 百日维新
1.召见康、梁
2.变法举措
3.变法阻力
4.三权分立之说
5.开国会之说
6.顽固派抵抗
7.裁撤闲散衙门和礼部六堂官
8.四小军机
9.开议院否
10.开设懋勤殿
11.慈禧的应变布局
12.光绪抓兵权
13.伊藤博文来华
14.宫廷政变
15.变法分裂了朝廷
16.光绪帝会见伊藤博文
17.慈禧夺权并再次训政
18.问责光绪帝
第八十二章 捕杀乱党
1.生死离别
2.开杀戒
3.惩处维新派
4.废置新法
5.走向黑暗
6.维新变法启动了思想巨浪
7.改造传统的书院以创立新的学堂
8.学会和结社
9.报刊
10.民族主义
11.现代的公共舆论
12.新型知识分子
13.自省
14.维新变法的遗产
第八十三章 反清领袖孙中山
1.流亡海外
2.孙文一中山樵
3.伦敦蒙难
4.舍身为国
5.孙中山成为兴中会首魁
6.兴中会的大联合
7.兴中会纲领
8.孙中山精通国学
9.中国人睡了
10.觉醒
第八十四章 孙康两党的斗争
1.三大政治集团
2.孙、康初识
3.孙、康区别
4.康、孙出身差异
5.孙、康分道
6.孙、康水火之争
7.《大同书》
8.天下为公
9.投向革命
10.争取梁启超
11.兴汉会
12.保皇党争夺海外华侨
13.保皇派梁启超
第八十五章 光绪命悬一线
1.软禁光绪
2.光绪帝病危
3.洋医生做诊断
4.废帝企图
5.列强干预废帝
6.再次企图废帝
7.大阿哥
8.呼吁废黜大阿哥
9.慈禧也成了“康党”
10.两广总督李鸿章
第八十六章 义和团兴起
1.反洋教
2.义和团起源
3.毓贤任职
4.义和团在直隶
5.义和团进北京
6.义和团进天津
7.八国联军
第八十七章 大清宣战
1.御前会议
2.第二次御前会议
3.载漪设套
4.清廷宣战
5.东南互保
6.攻打使馆
7.缓攻使馆
8.天津沦陷
9.八国联军兵临北京
10.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1.蹂躏北京
12.俄占东北
13.北京管理委员会
14.“华勇营”
第八十八章 1900年两次武装起义
1.惠州起义
2.广州、惠州起义之比较
3.严明革命纪律
4.悲壮的自立军起义
第八十九章 洋人看中国
1.抢占地盘
2.如何评估中国
3.八国联军是否瓜分中国
4.保全中国
第九十章 辛丑条约
1.珍妃死
2.逃出北京
3.陪都太原
4.陪都西安
5.努力求和
6.李鸿章再度临危受命
7.李鸿章回到北京
8.议和
9.《议和大纲》
10.中俄关于交还东三省问题的交涉
11.决裂局面
12.北京街景
13.惩治中国官员
14.辛丑条约
15.李鸿章死
16.重大后果
17.中国的巨额赔偿
18.纪念义和团
19.赛金花与紫禁城
第九十一章 大清国新政
1.慈禧自白
2.慈禧提倡新政
3.督办政务处
4.慈禧废黜大阿哥
5.袁世凯接驾
6.慈禧回京
7.慈禧重掌国政
8.慈禧收礼
9.景廷宾起义
10.直隶总督袁世凯
11.兴学堂
12.留学生
13.废科举
14.学部
15.教育改革的成效究竟如何
16.妇女受教育
17.商部
第九十二章 新式军队
1.军事制度的改革
2.办陆军学堂
3.日本顾问
4.练兵处
5.改兵制
6.保留旧军
7.新军与旧军比较
8.陆军师范学堂、北洋讲武堂、保定军官学堂
9.贵胄学堂
10.北洋六镇
11.秋操
12.军人地位上升
第九十三章 日俄战争
1.英日第一次同盟条约
2.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
3.拒俄浪潮
4.日俄谈判
5.日俄战争爆发
6.清政府中立
7.英美支持日本
8.俄军兵败
9.俄日媾和
10.日本进入南满
11.结束满洲的特殊地位
第九十四章 西藏战争
1.英国和俄国争控西藏
2.英军再次侵藏
3.江孜战役
4.《续订藏印条约》
5.《修订藏印通商章程》
6.西藏改革
第五部 君主立宪和革命
第九十五章 留学国外
1.留学日本
2.民族意识
3.梁启超办学、办报
4.《新民丛报》
5.新民说
6.自由国民观
7.报纸畅销
8.疾呼反清
9.孙中山和留学生
10.学生觉悟
11.统一认识
12.拒俄义勇队
13.日俄战争的启示
14.留学生增加
15.革命宣传
第九十六章 无政府主义和唯意志论
1.无政府主义
2.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产生
3.普鲁东
4.巴枯宁
5.克鲁泡特金
6.民粹主义
7.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
8.无政府主义特征
9.巴黎小组
10.《新世纪》
11.刘师培
12.无政府主义反孔
13.唯意志论在西方
14.进化论和唯意志论
15.日本是思想传播的中介
16.尼采
17.柏格森
18.心理学
19.卢梭学说
第九十七章 革命风云起
1.呼唤革命
2.中国之奴性
3.国民培养
4.何谓自由
5.上海的革命火种
6.革命呼声
7.章太炎上海入狱
8.杖毙沈荩
9.人民觉醒
10.浙江风潮
11.东北萌芽
12.革命浪涛初起
13.个性解放和博爱
第九十八章 民族主义
1.利剑之下
2.守旧救国
3.经世思潮是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潮
4.“举国趋亡,如饮狂泉”
5.八国联军铁蹄的教训
6.守旧派
7.何谓“排满”
8.华夏之根
9.排满策略
10.民族概念
11.进化论作为新世界观
12.合群救国
13.合群进化
14.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并列
15.中华民族的概念
16.对于朝廷知有国家
17.民族意力
18.国民道德
第九十九章 民族魂
1.君权转民权
2.腐败的官僚政治
3.革命方法
4.“民族建国问题”
5.人民权力
6.当皇帝-
7.国魂之说
8.国魂详解
9.爱国心
10.君主立宪论对抗“排满”论
11.俱分进化论
12.道之裂变
13.革命派的文化民族主义
14.破除经学和保存国粹
15.社会主义理想
16.大同理想和社会主义
17.一跃实现社会主义
第一百章 革命派和海外立宪派
1.孙中山名扬华夏
2.保皇党声势大增
3.保皇党不革命
4.革命是专享的手段
5.中华革命军
6.君主立宪
7.坚决推翻清王朝
8.谋刺孙中山
9.义士刘三葬邹容
第一百零一章 同盟会
1.革命团体
2.呼吁联合
3.长沙起义
4.英雄末路之滋味
5.组建联合党团
6.孙中山不断活动
7.读书人不革命
8.孙中山在欧洲煽动革命
9.孙中山从欧洲返回日本
10.同盟会筹备会
11.统一和民族主义
12.同盟会正式大会
13.革命方略
14.革命的三个阶段
15.1840年以来的社会变化轨迹
第一百零二章 同盟会内部
1.清政府管束留学生
2.陈天华自杀
3.清政府竭力控制学生
4.同盟会的成分
5.学习军事
6.同盟会旗帜图示之争
7.共进会
8.倒孙风潮
9.革命宣传
10.孙党、康党之间的海外斗争
11.革命者和满人之间
第一百零三章 仿行立宪
1.十字路口
2.预备立宪
3.五大臣出访
4.图谋刺杀
5.吴樾行刺五大臣
6.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7.创建巡警部
8.奏请立宪
9.仿行立宪
10.揭露立宪本质
11.赞赏立宪
12.中国的官僚机构
13.预备立宪公会
14.立宪派政纲
15.海外立宪派
16.国士杨度
第一百零四章 铁路、矿山
1.兴修铁路
2.中东铁路
3.路、矿经营
4.袁世凯夺取轮、电两局和煤矿
5.大清国办银行
6.袁世凯贿买朝廷亲贵老朽
7.租借地一铁路一势力范围
8.瓜分成果
9.日、法协定
10.日、俄协定
11.南满铁路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
12.新奉、吉长铁路
13.沪杭甬铁路
第一百零五章 争夺东北
1.开放东北
2.牵制日本
3.抵抗美货和庚子助学金
4.日美关系恶化
5.哈里曼插手南满和中东铁路的计划再次落空
6.美国贷款
7.中美德缔结联盟
8.罗脱一高平换文
9.“二辰丸”事件
第一百零六章 慈禧和光绪去世
1.官制改革
2.国歌:《颂龙旗》
3.满人掌权
4.立宪派失望
5.袁世凯交权
6.督促立宪
7.钦定宪法大纲
8.君权和民权
9.各界不满
10.光绪去世
11.溥仪为储
12.慈禧去世
13.驱逐袁世凯
14.张之洞辞世
15.巩固皇权
16.保皇党积极活动
17.皇族内讧
18.军中矛盾
19.陆军部
第一百零七章 列强争夺在华权益
1.湖广铁路/列强进一步侵夺中国的铁路路权
2.安奉铁路路权
3.锦瑷铁路
4.《美国借款草合同》和《币制实业借款合同》
5.攫取矿产资源和边界领土
6.反日运动
7.沙俄的远东外交
8.《英俄协定》
9.沙俄在“北满”
10.伊藤博文哈尔滨遇刺
11.第二次《日俄协定》和第二次《日俄密约》
12.清廷借美债
第一百零八章 亡国日近
1.清廷忠奸不辨
2.清廷沦为洋奴
3.离心离德
4.外国租借地
5.租界中的治外法权
6.会审公廨
7.外国武装力量
8.外交使团
9.北京地区的外国驻军
10.帝国主义本质
11.反帝爱国
12.美国的排华浪潮
13.四名学生自杀
14.孙中山传播革命
15.广泛聚集反清力量
16.革命党渗入清军
17.抢粮
18.首届国际禁毒大会在沪召开
19.日韩合并条约
第一百零九章 起义浪潮
1.列强入侵
2.苛捐杂税
3.满、汉冲突日烈
4.江淮大地
5.湘、赣边界武装起义
6.同盟会河内总机关
7.浙皖起义
8.宋教仁在东北
9.同盟会辽东支部
10.《间岛问题》
11.吴禄贞在东北
12.第一次新军起义
13.起义再败
14.反对孙中山
15.刺杀摄政王
16.快死快生,再来击贼
第一百一十章 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2.民族主义
3.民权主义
4.五权分立
5.民主共和制
6.五权宪法
7.民生主义
8.三民主义之难点
9.三民主义的国际大同
10.民族与国家
11.学习西方
第一百一十一章 立宪请愿
1.谘议局
2.第一次立宪请愿
3.第二次国会请愿
4.第三次国会请愿
5.资政院第一次开院
6.第四次请愿
7.转向革命
8.地方自治
9.编纂新法典
10.刑法
11.商法和民法
12.满洲的行政改革
13.消除满汉畛域
14.革除陋习
15.清末改革的特点
第一百一十二章 同盟会中部总会
1.社会矛盾白热化
2.黄花岗之役
3.上海革命党人
4.同盟会中部总会
5.西安民谣
第一百一十三章 导火索
1.表面平静
2.深度危机
3.粤汉、川汉铁路商办
4.张伯烈夏道南
5.湖北铁路协会
6.财政危机
7.币制改革
8.铁路和借款
9.湖北保路请愿
10.“皇族内阁”
11.铁路国有
12.湖北保路
13.湖南保路
14.广东保路
15.资政院第二次会议
16.宪友会
17.末日开启
第一百一十四章 四川激变
1.担心铁路
2.川汉铁路股份
3.朝廷昏庸
4.保路运动
5.保路同志会
6.万众一心
7.文明保路
8.赴京请愿
9.王人文被罢免
10.四川铁路特别股东大会
11.酝酿激变
12.罢市罢课
13.赵尔丰犹豫再三
14.抗粮抗捐
15.严斥川督
16.七一五血案
17.爆发起义
18.清廷发兵四川
第一百一十五章 武昌起义
1.湖北是列强渗透的重点
2.湖北是后期洋务运动中心地区
3.张之洞办学
4.学生觉醒
5.湖北新军
6.湖北革命党人
7.革命宣传
8.文学社和共进会总机关
9.筹备起义
10.楚望台军械库
11.起义前夕
12.工程八营
13.起义爆发
14.攻击总督府
15.军政府
16.光复汉阳和汉口
17.革命党人掌握实权
18.推动黎元洪反清
19.埋头苦干
第一百一十六章 直隶兵谏
1.国歌:《巩金瓯》
2.内阁会议
3.滦州兵谏
4.坐失良机
5.立宪军
6.北洋军失控
7.燕晋联军
第一百一十七章 各地起义
1.10月22日湖南起义
2.湖南革命政权
3.募兵援鄂
4.焦、陈被害事件
5.西安新军起义
6.九江独立
7.10月28日太原新军起义
8.10月30日重九起义
9.贵州起义
10.广西起义
11.福建起义
12.广东是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
13.四川起义
第一百一十八章 袁世凯出山
1.鱼樵足乐
2.北洋领袖
3.袁世凯谋反
4.列强推荐袁世凯
5.袁世凯提出上任条件
6.袁世凯决定出山
7.立宪突进
8.《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9.袁世凯重掌北洋军
10.袁世凯试图和谈
11.第一届责任内阁
12.列强支持袁世凯
第一百一十九章 武汉战役
1.武胜关
2.汉口防御
3.刘家庙战斗
4.清军攻打汉口
5.黄兴督战
6.保卫汉阳
7.汉阳失守
8.保卫武昌
9.英国记者采访黎元洪
10.里程碑
11.盛宣怀逃往日本
第一百二十章 南京光复
1.上海光复和沪军都督府的成立
2.杭州光复
3.大清海军
4.张謇参加革命
5.江苏之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光复
6.镇江光复
7.首攻南京失利
8.组建江浙联军
9.再次攻打南京城
10.天堡城血战
11.南京胜利光复
12.南京临时政府
13.清政府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第一百二十一章 列强图谋
1.俄国乘机攫取蒙古,煽动蒙古独立,反对革命运动
2.武昌政府优待列强
3.列强中立
4.革命大势
5.日本和沙俄欲行动
6.列强不支持军政府
7.在华利益一致的原则
第一百二十二章 山东和东北
1.山东起义
2.山东取消独立
3.东北局势
4.熊成基遇害
5.奉天动荡
6.张作霖献忠
7.蓝天蔚
8.奉天谘议局会议之事变
9.解除蓝天蔚的兵权
10.联合急进会
11.东北依旧
第一百二十三章 南北议和
1.风云剧变
2.南北议和
3.汪精卫支持和谈

4.首次议和
5.停止攻击武昌
6.组建临时政府
7.武昌停战
8.袁世凯夺权
9.准备上海议和
10.上海第一次议和会议
11.唐绍仪晤张謇
12.革命党人坚持共和制
13.黄兴密会唐绍仪
14.秘密磋商
15.列强继续中立
16.列强促和
17.第二次南北议和会议
18.宗室王公会议
19.第三、四、五次南北议和会议
第一百二十四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1.宗旨
2.黄兴大元帅
3.孙中山回国
4.孙中山回到上海
5.选举临时大总统
6.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7.民族平等
8.政府不等于政党
9.孙中山广用人才
10.工商人士对革命党人日益重要
11.立宪派支持南北议和
12.广东北伐军
第一百二十五章 清王朝垮台
1.袁世凯担忧临时政府
2.和谈继续
3.列强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
4.暗杀袁世凯
5.敦请清帝逊位
6.袁世凯拒不上朝
7.暗杀良弼
8.清帝退位
9.亡国何故
10.退位诏书之争
11.拔木之术
12.南京临时政府的功绩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