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虫虫/少年与自然1

虫虫/少年与自然1

  • 字数: 10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 作者: 韩开春
  • 出版日期: 2018-02-01
  • 商品条码: 978755682569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少年自然学堂》丛书包括:《虫虫》《雀之灵》《水精灵》《与兽为邻》四册。图书以生动的图文讲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虫、鸟、鱼、兽的故事,并将科普知识和民间传说等等融入其中,为读者做了一个文学、知识、文化的立体呈现,并通过这样的呈现综合培养读者的科学观、人文观和民俗认识,有较高的阅读价值。作品通过清新的编排和准确的配图,能够充分满足孩子对自然生物认知的好奇心理,符合读者口味,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同时,脱离自然生活是当代城市少年的普遍现况,图书的出版对环保和动物保护等普世主题,有相当的社会效应。
作者简介
韩开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童年在江苏泅阳一个叫作时庄的小村子里度过,现居江苏盱眙。热爱大自然,喜欢动植物,作品多涉及乡村、童年、自然、生态。
在花草树木间流连,与虫鱼鸟兽们嬉戏,是他最开心的事;让孩子们喜欢,从他的作品中获得知识和快乐,进而引起对于大自然的兴趣,是他最简单的追求。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目录
《少年自然学堂》丛书包括:《虫虫》《雀之灵》《水精灵》《与兽为邻》四册,通过描述与虫、鸟、鱼、兽之间的生活趣事,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作品通过优美的文字、精致的插图与趣味科普知识的良好融合,让适龄读者体会到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并有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自然观念和生活情趣,充实并拓宽孩子的视野和兴趣范围。有针对地适应了当下城市孩子课业多、闲暇少,鲜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这一现实需求,符合适龄读者和其家长们的期望。
摘要
    卖盐的
     我是在门前小汪塘那儿发现它们的。
     初夏时节的一个清晨,我带个小玻璃瓶去门前的小汪塘边捉蝌蚪。前一天傍晚天擦黑的时候,我跟妈妈去汪塘边抬水,发现了它们。多可爱的小家伙们啊!圆圆的大脑袋,细长的尾巴,全身上下黑乎乎的,没有一点杂色,就像我们课本上的小逗号一不小心跌进了水里,立刻就泡大了好多倍。我想把它们带回家去,听说青蛙蛤蟆就是它们变的,我想看它们怎么变。可妈妈不让我捉,说天快黑了,赶紧抬水回家,并警告我不许一个人来水边,我知道她是怕我掉进水里,如果凑巧没有人发现,那么她可能就没有了儿子。可是小蝌蚪圆圆的脑袋一直在我脑袋里晃来晃去,晃得我一夜没睡好觉。天一亮,我看妈妈扛着把锄头下地了,也跟着溜下床来,拾起个玻璃瓶,直奔小汪塘,把妈妈的警告扔到了脑后。
     汪塘前面有片草地,太阳从东边刚刚露出半个脑袋,每片草叶上就有了它的半边脸。有几只尖尖脑袋的、青的灰的蚂蚱在沾满露水的草丛里跳来跳去,跟它们一起跳跃舞蹈的还有几只也是青的灰的还拖着尾巴的小指头般大的小青蛙,它们起床了,小蝌蚪肯定也醒了。果然,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有一窝黑色的小可爱在快乐地游来游去。我把手伸进它们中间,轻轻往上一抬,明明好几只都在我手里,可等我手掌离开水面却只剩下一只了。等到我好不容易捞上来第六只的时候,却再也够不着它们了,这群小蝌蚪大约意识到了危险,四散而去,游向汪塘深处了。我不甘心,蹲在塘边,我在等,等它们重新回到岸边。
     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它们:光滑如镜的水面上,几只高腿的褐色小虫子在走来走去。说它们在走其实有些不太恰当,我甚至看不到它们的脚在动,就见它们一会在东一会在西,有点像在水面滑行。起初我以为它们是大蚊子,可仔细观察了一下感觉不是,它们的个头比蚊子要大许多,虽然有蚊子一样细细长长的腿,但是却更挺直,身体也是直的,看上去有点像一节小竹枝,或者一根枯树枝,只是很细很细,也没有蚊子肚子那么大,更重要的是它没有蚊子那样的翅膀。我惊诧于这样的一只小虫子能在水面上行走自如,定定地在水边看了好久,并没有发现它们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没有像鸭子那样宽宽的蹼,而且它们的脚并不是浸在水里,纯粹是站在水面之上。我对它们产生了兴趣,想把它们其中一只弄上来看看,无奈离我太远。它们仿佛知道我居心不良,只在水塘中间游弋,我只好把带它们回家的心思暂时折叠起来,在水塘边定定看了它们好一会之后,拎着我那只装了六只小蝌蚪的玻璃瓶回家了。
     发现它们会跳是在后来。那以后的日子,我天天都去水边看它们,看它们在水面上滑来滑去,像个冰坛高手。终于到了水暖和得可以下水的那一天了,我和几个小伙伴密谋捉几只上来,好好看看它到底怎么就有那样的本事,可以这样在水面上行走。当几个脱得赤条条的小子下到水里之后,才发现这种小虫子实在是比想象中还要敏捷得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不要说捉,就连靠近它都很难。经过几次失败之后,我们明白这样空手逮它实在是痴心妄想,得想个法儿。好在水塘不大、不深,我们回家后取来面盆,一字儿排开,从汪塘的东面下水,把它们往西面赶,西面是一片开阔地,其他几面都是芦苇。等到它们终于无路可走的时候,一起用盆把水往岸上戽,希望用这个办法让它们束手就擒。但我们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就在我们很有把握捉住它们的当儿,它们居然从水面上跃起,又从我们的头顶飞过,落在我们身后。好在我们还有收获,终于还是有几只被我们戽到了岸上,可还没等我们爬上岸来,它们一连几跳又跃入了水中。有一次,终于被我们捉住一只,才发现它并没什么特别之处,四条腿因为过于纤细,落到我们手中的时候还断了一条。我们最终也没有弄明白它为什么能有那样的本事。
     我们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问过大人,大人告诉我们它叫“卖盐的”,至于怎么会叫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没有人能说得清,大人们说,他们也不知道,老辈人就是这么说的。
     即便到了现在,我还是弄不清那样纤细柔弱的一种小生命怎么会有这样奇怪的一个名字,莫非它们也会做生意?如果它们真卖盐,那么它们把盐卖给谁?它们把盐又藏在哪儿呢?
     直到那天看央视的《科技之光》节目,才意外地发现我所熟悉的“卖盐的”叫池黾,还有个比较形象的名字叫“水马”。
     P22-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