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 字数: 38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沈志华 著
  • 出版日期: 2013-02-01
  • 商品条码: 97872180848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3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固然不如苏共历史悠久 经验丰富 但就优xuan者魅力而言 赫鲁晓夫则接近不能同相比。至少在眼中 斯大林倒下了 站起来的应该是!从历史过程来看 导致中苏同盟很终破裂的种子大概埋藏在这里。 ——对苏共二十大的反应 对于发动反右运动的策略 不承认是阴谋 而说是阳谋。他这样做 不仅是要在知识分子面前掩盖他言而无信的政治术 更主要的是为了在靠前外的共产党面前掩盖他对中国社会和局势的判断“失误”。正因为如此 他在5月中旬后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反右运动中 其热情和关注程度 比发动整风时有过之而无不及。 ——亲自策划“引蛇出洞”
内容简介
为什么1956年的希望和期待会转变成1957年的失望和消沉;
为什么中共八大在1956年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到1957年却反其道而行之;
为什么已经看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为什么中共一代精英百般思索却做出了如此选择,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波兰、匈牙利危机中,中国充当了什么角色?
沈志华著的《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试图利用目前所能看到的文献史料,描述这一历史过程。
作者简介
沈志华,有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
前半生,档案砸掉了沈志华的饭碗;后半生,档案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人生中的大悲与大喜都与档案密不可分。
主要著作有:
《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1994年)
《朝鲜战争揭秘》(1995年)
《、斯大林与韩战》(1998年)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1999年)
《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2000年)
《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2002年)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2003年)
《、斯大林与朝鲜战争》(2007年)
《苏联专家在中国》(2009年)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2013年)
目录
序言 转折还是选择――如何估计1956-1957年的中国
第一章 知识分子会议:中共的认识和政策调整
中共对知识分子地位的再认识
动员全党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
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政策调整
知识分子的双重反应和精神诉求
第二章 非斯大林化:苏共二十大及中共的反应
苏共二十大路线的实质
非斯大林化现象的由来
中共对苏共二十大的反应
第三章 反冒进:中共关于经济建设方针争论
主张反“右倾保守”
周恩来提出反“急躁冒进”
中央决定改变经济建设方针
来自莫斯科的意见支持周恩来
反冒进在中共全会的集中表现
第四章 中共八大:为什么不提“毛泽东思想”
本人提出和赞同的建议
来自斯大林和苏共中央的压力
中共对反“个人崇拜”的态度
第五章 “波匈事件”:中国的反应及态度转变
苏联要求中共协助处理东欧问题
中共对波兰危机的看法和立场
在匈牙利事件中的作用
第六章 周恩来穿梭外交:中国开始介入东欧事务
波兰危机和匈牙利动乱的余波
周恩来三国之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基础上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第七章 人民内部矛盾:中共对东欧危机的思考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的不同声音
“波匈事件”和斯大林问题再讨论
中国社会的反应和“少数人闹事”
中共采取的各种让步和安抚措施
特别强调要注意思想动向
第八章 “开门整风”:决心整顿共产党
着手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整风动员引起两种根本对立的反应
与的不同关注
决定提前进行“开门整风”
第九章 莫斯科会议:走到顶点的中苏同盟关系
主张开会解决问题
中共为开好会议所做的努力
在莫斯科“指点江山”
附录一 征引和参考文献
附录二 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