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走进内史第

走进内史第

  • 字数: 9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 编者: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258347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走进内史第》由上海市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编。“内史第”,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官宦宅第,坐落于今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原为清代内阁中书沈树镛祖上所建,曾居住过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如胡适、宋氏三姐妹、黄炎培以及众多杰出黄家子女都在这里深受文化熏陶。走进“内史第”,我们既可慢慢解读这座江南宅院的不解之谜,更可纵览名人故居背后的沧桑巨变。
目录
前言
壹 “内史第”宅院的兴衰之谜
一、“内史第”宅院始建于何时?由何人所建?
二、“内史第”宅院为何只留下第三进院落?
贰 “内史第”宅院居住众多名人之谜
一、“内史第”宅院主人沈树镛与沈毓庆其人其事
二、在“内史第”居住过的一代文豪胡适
三、“内史第”与黄炎培的渊源
四、“内史第”走出的众多杰出黄家子女
叁 “内史第”宅院为何成为宋庆龄等宋家子女成长的摇篮
一、钟情于川沙姑娘的基督教牧师宋耀如
二、“内史第”宅院成为宋耀如夫妇的暂住新婚用房
三、宋耀如夫妇离开川沙“内史第”前往昆山传教
四、“内史第”宅院成为宋耀如传播基督教的福音堂
五、宋耀如的实业计划与幸福生活
六、“内史第”文化熏陶使宋家子女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七、宋家与沈、黄两家成为“内史第”内的好邻居
肆 宋庆龄出生地“川沙说”与“虹口说”
一、宋庆龄出生地“川沙说”,引起了宋庆龄出生地之争
二、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为何会来浦东川沙传教?
三、宋庆龄等宋氏子女是否出生在川沙“内史第”?
四、宋耀如与其子女在川沙城内生活了多少年?
五、宋家人的乡情与乡音
六、揭秘宋庆龄出生地“虹口说”
“内史第”大事记
摘要
    大家都知道,上海荟萃了世界各国重要的建筑式样,形成了世界建筑目前少见的奇观胜景。国际有名建筑大师、美籍华裔贝聿铭先生曾经感慨万分:上海居然保存有如此完好的万国建筑式样。这一城市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凝固的音乐”,高度艺术地再现了东西方建筑语汇的风采与个性,全面立体地叙述了百年上海滩建筑史。
     上海与上海的建筑有其特定的历史地位,深厚的历史积淀,它们甚至与整个近代中国的荣耀与屈辱、繁荣与兴衰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共同绘就了上海这一国际大都会的历史风景线。
     可是,各位是否已经忘了,上海建筑的优秀不仅仅体现在世界建筑群上,还有众多具有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色的江南典型民居。由于我们在上海建筑史中过于突出其“万国建筑博览”的特征,以致人们一提到上海建筑风格,讲的就是外滩的外国建筑群体艺术和中西结合的近代建筑艺术,却把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风格的、独特典雅的、在中国建筑目前独树一帜的江南优秀民居建筑忽略了。更有甚者,将这些富有民族传统风格的近代建筑和名人居所肆意拆除、毁坏……
     今天与大家一起走进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的清代江南民居――“内史第”,这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
     当然,保护和利用,拆除与毁坏,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内史第”沈家大院的历史变迁和拆除恢复也事出有因。
     1986年,川沙县人民政府对川沙县城厢镇进行旧城改造,将“内史第”整幢十分破旧的建筑列入拆除之列。为了改善城厢镇人民的居住条件,这也是一个无奈之举。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在“内史第”宅院面临拆除之际,城厢镇热心人士纷纷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保护“内史第”宅院,并提出“内史第”宅院不仅是黄炎培、宋庆龄等名人的出生地与居住地,更是清代典型的江南宅院。
     人们的呼吁,终于使川沙县政府部门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将“内史第”沈家大院的第三进院落保护下来。仅存的第三进院落建筑,使人更希望去了解“内史第”背后的故事,“内史第”也牵动着越来越多人的心,引起越来越多的单位与领导的重视。
     随着这一个个谜题的逐渐揭开,很多人纷纷起来谴责当时拆除“内史第”宅院建筑的决策者与支持者。笔者作为一个知情人,作为“内史第”拆除前二进宅院的主要执行者,同时也作为“内史第”第三进院落保护下来的关键人物和修缮复原的主要责任人之一,有这个权利说句公道话:历史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责任问题,历史的“原因”有很多无奈,也有很多无法预料的因素。
     好了,就请各位随我一起走进“内史第”,揭开“内史第”兴衰之谜吧!
     一、“内史第”宅院始建于何时?由何人所建? “内史第”宅院建造年代久远,所存资料已无法详尽地论证其建造的确切年代,只能通过现存建筑结构进行分析。据文物与古建筑专家论证,“内史第”沈家大院建造距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
     对于川沙城内的“内史第”沈家大院确切的建造年代,曾经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说是“内史第”宅院主人沈树镛祖上所建,建于1859年以前。
     二说是“内史第”宅院第二代主人沈树镛所建,建于1859年之后。
     一说之理由是:院落始建时,没有取名为“内史第”。沈家人在川沙城内经商,有了些积蓄后,为了能在川沙城内占一席之地,便在川沙城南门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建造了这幢砖木结构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江南典型宅院式民居。整幢建筑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建筑群,为三进二院二厢房的大宅院:它的第一进东西二楼为主楼,楼与楼之间用过街楼连接,是沈家人自己的居室;第二进为正大厅,是沈家人操办婚丧嫁娶等事项的地方;第三进为内宅楼,是亲朋好友来访居住与沈家收藏文房珍玩的地方。因整幢建筑较为完整,故川沙城内的人都称其为“沈家大院”。
     1859年(清咸丰九年),沈家的子孙沈树镛寒窗苦读十几载,终于高中江南乡试举人,并被选入京城供职,任咸丰年间的内阁中书。
     浦东川沙城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边防城镇,川沙城里出了个京官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特别是对于川沙城内的沈家人来说,更是欢欣鼓舞。沈家人为了记载沈家子孙沈树镛任内阁中书的荣耀历史,以期沈家后人都能像沈树镛那样光宗耀祖,故听从沈树镛的提议,将川沙城南门的这一幢三进二院二厢房的沈家宅第,取名为“内史第”。
     喻:沈树镛任内阁中书,著书修史;
     意:沈家后人状元及第,光宗耀祖。
     二说之理由是:沈家后人沈树镛1859年榜中举人后,被选入京城任内阁中书。沈树镛为了显示自己在皇宫内阁中任职的荣耀历史,便衣锦还乡,特意选择在JIf沙城南门建造了一幢三进二院二厢房的大宅院。沈树镛为了激励沈家后人能像自己一样光宗耀祖,便将这幢新建的三进二院二厢房的宅第取名为“内史第”。
     喻:任职朝廷内阁中书,著书修史;
     意:盼望后人状元及第,光宗耀祖。
     这两种说法截然不同,为揭开“内史第”沈家大院的建造之谜,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文物工作者与古代建筑研究者们展开了积极的行动。经过对建筑结构与相关史实的考察后,认为“内史第”沈家大院为清代内阁中书沈树镛祖上所建之说更趋合理性,并且有较强的说服力,其主要依据有三:
     一是通过对相关历史档案的论证分析认定。
     古建专家杨嘉佑先生分析:如“内史第”沈家大院的建造年代是1859年(清代咸丰九年)后,那时,沈树镛中举人后冈0刚就任内阁中书。一个初入官场、协办文书的中书,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其宫职是最小的,所拿俸禄也是大力度优惠的,要想在皇宫站稳脚跟,就必须要从头做起。所以,一般来说,刚进皇宫任职的小官员,是不可能立即衣锦还乡的。其二,人生买地造屋是一件大事。沈树镛是位官员,所信奉的是“稳”字,讲求的是来日方长,决不可能是为了炫耀而招摇过市。同时,这也不是沈树镛这样一位文人的性格。再说,如果沈家长辈有这个迫切的要求,也要征求沈树镛的同意,即便如此也不可能当年中举、当年任职、当年造屋。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草率完成此等买地造屋之大事,是不可能的。
     二是从“内史第”房屋的建筑装饰上分析认定。
     如沈树镛任内阁中书后,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而建造“内史第”,其建筑结构就应该更为气派。P3-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