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红蓝文稿
字数: 250千字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作者: 编者:李东东
出版日期: 2017-10-01
商品条码: 9787010187495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501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12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李东东编著的《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时间跨度从20世纪30年代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记述了李庄同志和赵培蓝同志是如何走上新闻的道路,如何开展党的新闻工作,如何继承和弘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靠前部分,20世纪30年代:在抗日烽火中奔向太行山。记述了李庄在《民族革命》期刊工作和其后一段不长的时光,这是青年时期的他在抗战初期的“探索”道路;第二部分,20世纪40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记述了二位在重要的历史事件背后开展的新闻工作,1949年1月和3月,父母与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同志们先后进入北平,“进京赶考”,来到解放了的大城市办报,迎接新中国的建立;第三部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靠前代新闻工作者。主要收录了李庄同志和赵培蓝同志的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闻作品,生活回忆文部分和相关照片等。其余六部分,分别记述了20世纪60、70、80、90年代以及21世纪头两个十年内,两位同志的工作和生活。
作者简介
李东东,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籍贯河北徐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法学硕士,不错编辑。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先后在新闻出版单位、地方党委、国务院部委工作。历任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特刊部主任;湖南省张家界市委副书记;国家体改委副秘书长;中国改革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成员、副署长。2011年10月,当选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2015年12月,当选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长。
著有《宁夏赋》《五颂宁夏》《远离北京的地方》《李东东词赋辑》《赋心墨韵》《赋心诗韵》《红蓝寄家国》等专著;主编了《今我宁夏》《宁夏羊皮书》《夏地民俗》《宁夏历史名入》和《李庄朝鲜战地日记》《开天辟地的时刻》《春华秋实英杰俊彦》《中国红色记者》《中国名记者》等书籍和摄影画册。
目录
不变的初心――“红蓝文稿”写在前面的话
20世纪30年代:抗日烽火奔太行
三十年代专享的照片
“第一次接触劳动人民”
从此走上抗日救国道路
武汉撤退与抗战新形势的铸成
在保卫大武汉的紧急声中纪念鲁迅先生
《民族革命》刊影
20世纪40年代:激情燃烧迎解放
纪念?追悼?庆祝――一个包括着三种意义的大会
祝你健康
难以忘却的记忆――追记1942年5月太行山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
战斗在《新华日报》
清漳河勾起的回忆
怀念老友柯岗
在鼍鼓声中诞生――晋冀鲁豫中央局《人民日报》的创办
为七百万人民请命
一肩行李上太行
我为什么“赶制”这篇电讯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同志一篇口述新闻 (李显宗)
蒋方捏造“负伤”“牺牲”谣言
将军一笑置之
河西村的婚礼
相逢相知在太行山上
相逢相知在太行山上(续)
两封电报
《人民日报》报影
“进京赶考”
最早的接管――接管中央社北平分社的日子
第一张大合影
报道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首届政协盛会侧记
我为父亲李庄的开国报道而自豪
太行奶娘
20世纪50年代:如火如荼绘新篇
新生活开始了
从和平走向战争――李庄朝鲜战地报道
李庄朝鲜战争新闻作品存目
三赴朝鲜战地――《难得清醒》第4l、42章
母亲们的反侵略呼声
与劳动模范赵桂兰在一起
同志二三事
《同志二三事》写作之前
锋芒初试――1954年日内瓦会议采访回顾
谈谈我的吸烟与戒烟
妈妈圆了大学梦
四位老战友合影
早期外事活动
在苏联办杂志――《难得清醒》第53章
人民日报报风好――回忆五十年代的报社生活
全家福
20世纪60年代:喜忧参半砺风霜
工作剪影
接待朝鲜同志
爸爸的代表证书
六十年代记忆
妈妈的“四清”留影
“”初起时
人民日报上的“”
在逆境中奋斗
20世纪70年代:贞下起元诵春天
舐犊情深――李庄在“”艰难岁月给女儿的几封信
“解放”了
大寨相遇
在大庆的日子
送别
广西采访
20世纪70年代的夜班
接待罗马尼亚党报同志
重访朝鲜
第一次去延安
“”中的团聚
不能忘却的教育
20世纪80年代:红笔蓝笔两从容
在金台路新社址的一次编委扩大会
黄卷青灯总编辑
当选中央纪委委员
妈妈的离休荣誉证
与新闻界文艺界同志合影
相隔三十年的记忆
老革命与年轻人
总编辑农村调研
东瀛之行
再访朝鲜
“人道报节”访法国
科威特之行
退居二线之初
战友同志再相聚――人民日报成立40周年纪念
喜相逢
南阳考察
画里画外
三代同堂
20世纪90年代:相濡以沫偕晚耕
笑逐颜开
重拾蓝笔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李庄代表3月26日下午在小组会议上的发言摘要
主持答辩
“众望所归 当之无愧”――访首届韬奋新闻奖评委会主任李庄 (叶小刚 李婉芬)
皓首苍髯忆胜利――人民日报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携手半世纪――李庄赵培蓝金婚纪念
迎春花开恭王府
从事新闻工作五十年――赵培蓝的荣誉证书
与人民日报老战友老朋友在一起
心血寄后人
八十寿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天上人间永不忘
第一个中国记者节
工作第一 学习第二
看望
最后一次回徐水
米茶何足论
家有二老,如有二宝
代母祭祖
猴年贺卡
《远离北京的地方》出版了
《李庄文集》出版
《李庄文集》序一 ()
《李庄文集》序二 (范敬宜)
《李庄文集》写在前面的话
父亲最后的日子
送别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有名记者李庄在京逝世
李庄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
深切思念李庄
红色家风――姥姥的期望和叮嘱
致李仁臣同志的信
一甲子的庆典――两代人应邀出席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
2l世纪第二个十年:开来继往同圆梦
我和奶亲家
老将军的祝愿
忆李庄同志给我的几封信 (陆宏德)
历史镌刻着他们的名字――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
带着父母心意参加阅兵观礼
相守八宝山
妈妈的寄语
“我要坚持抄下去”――妈妈的书法抄本
四世同堂
摘要
不变的初心
――“红蓝文稿”写在前面的话
李东东
以“红蓝文稿”命名几本书的内在联系和编辑思路,源于我父亲李庄关于新闻工作红笔蓝笔的提法,也由于几年来我一直在琢磨用什么线索把我的父母与我――两代新闻人的宣传工作、新闻工作生涯串连起来。多年积淀在我心中、陆续整理在手头的这几本书稿,有的在十余年前就开始归集文件,有的在几年前已基本成形,而很终框人“红蓝文稿”这个框架,则是在去年;彼时,距我心中设想的希望能以此告慰父亲百年(2018年7月1日),仅有一年多时间了。
“红蓝文稿”编著由来
我是在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李仁臣发表于十多年前的文章中,抢先发售看到对我父亲关于“红笔蓝笔”的回忆与归纳。李仁臣同志在《享受新闻》一文中写道,他于1978年进人民日报社,开始评论员生涯:“稿子写成,送范荣康或钱浞辛同志阅改签发夜班。不少评论很后是经当时值夜班的副总编辑李庄同志红笔改定。后来,李庄同志升任总编辑,依然青灯相伴,朱笔夜批,常以‘国文先生’自嘲。李庄同志上夜班,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勤勉清醒,备受敬重。”李仁臣同志又写到,在他由评论部副主任提为副总编辑时,“为做好这份工作,我向李庄同志请教,他谦词连连,却在不经意问给了我重要的点拨,其中有一条就是‘既要用红笔,也要用蓝笔’,我牢记不忘。用红笔者,改他人的文稿,审看大样;用蓝笔者,自己动手写文章,不要搁笔。”其时,父亲辗转病榻,处于住院、出院回家,又住院、又出院回家的状态。
全国政协常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日报原社长张研农同志,在2004年《李庄文集》出版后,于《人民日报历史的画卷和宝贵财富》一文中这样写道:“李庄同志从旧式家庭步入革命队伍,在党的培养下,融人时代潮流,坚定理想信念,点燃生命豪情,又保持着知识分子率性淡泊、谦冲自牧的品质,这就注定他一生同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忘我工作,负重前行。李庄同志是《人民日报》的创始人之一,默默耕耘人民日报直至超期服役,自请离休。他长期执蓝笔,做记者;又长期握红笔,当编辑。这使他对做好党的新闻工作有丰富的体验和精辟的见解。……”其时,父亲长住北京医院,不再能出院回家;头脑尚清醒,但已不能说话了。
于是,由于十多年前我的忙忙碌碌,由于当年我根本不能想象父亲很快驾鹤西去,我没有能在父亲在世时就他的“红笔蓝笔”与他进行直接的、更多一些的交流;后来的岁月里,便只能从他留下的宝贵文字,以及同志们朋友们的真情忆念中,感受这位党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情怀与新闻生涯。就如“红笔蓝笔”成为父亲李庄的某种文化指代一样,它也成为女儿心中初心不变的赓续传承。
又于是,在定下了因红笔蓝笔而形成“红蓝文稿”这样比较明晰的思路后,动手整理积淀多年的或成熟、或半成熟、或不成熟的书稿,就清楚和顺畅多了。在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经与责任编辑认真梳理,“红蓝文稿”分为四册:《岁月痕――留影父母李庄赵培蓝》《山河笔――李庄朝鲜战地报道》《红蓝韵――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风云辑――李东东新闻作品选))c前两册分别是关于我的父母的记述、我的父亲的专题作品,后两册是我的与新闻工作相关的文章、作品。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前言,对本书作了这样的定位:这四本著作,从“抗日烽火奔太行”到“红笔蓝笔两从容”,回顾了老一辈很好新闻工作者的战斗和工作经历;从《“三八线”上》到《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再现了我国首位赴朝鲜战场采访的新闻记者真切记载的战地情景;从《真实,不能触碰的新闻底线》到《有志于使新闻工作留名青史》,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优良传统和多位很好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实践事例;从新闻通讯、新闻评论到新闻史料归集,记录了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的风云点滴。四本著作,深情讲述了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一家两代新闻工作者将个人命运与党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深入展现了很好新闻工作者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的忠诚执着和孜孜以求。(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