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2017民生散文选

2017民生散文选

  • 字数: 31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作者: 编者:古耜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71263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3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古耜主编的《2017民生散文选》精选了王巨才、雷达、陈涛、梁衡、刘庆邦、南帆等40余位著名作家2017年发表在全国主要文学刊物上的各类优秀散文。这些文章寓意深刻,文字优美清新,或温婉圆润、娓娓道来,或老辣独到、鞭辟入里,无论议论或叙事,写人或咏物,无不在表达真挚情感的同时,让我们听到伟大祖国新时代的足音,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切的民生情怀。
作者简介
古耜,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长期供职于产业文联和地方文联,担负文艺创作组织管理工作并主持《地火》《海燕》等文学刊物,业余从事文学研究,在国内200多种报刊发表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的理论评论文章和学术随笔近500万言,参与《金瓶梅词典》《中国散文百家谈》等十多部大型著作的撰稿,出版文学评论集《分享生活的诗意》等6部,主编各类文集、书系30余种。文章收入70余种选刊、选集,并作为高考试题。先后获中国作协、中国文联、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中国鲁迅研究会、辽宁省政府、大连市政府的多种奖励,并获“辽宁省*佳读书人”称号。在现代散文、古典小说以及鲁迅、萧红研究等方面多有心得。
目录
陈涛 甘南乡村笔记
雷达 韩金菊
梁衡 何处是乡愁
南帆 送走三只猫
蒋述卓 你若爱上,便是家园
刘庆邦 又见红高粱
李育善 霜降过后
葛水平 彼岸风景此岸念
王巨才 湘潭看莲
彭程 长城长 碣石苍
彭学明 还有哪里比湘西更美
王十月 流动,近四十年最主要的中国经验
朱以撒 空间意识
塞壬 乳源手记
杨文丰 不接近是尾气
冯秋子 冬季
钱红莉 枇杷 石榴 莲子
许锋 回乡记
安然 有美一人,独倚青山
贾兴安 乡村水井
高安侠 父亲的战争
吴佳骏 朝家的方向走
陈蔚文 途中
刘江滨 生活琐记
张大威 山寒水瘦才是你的岸
罗张琴 阳光正好
江少宾 指尖上的舞蹈
陈美者 阁楼里的鸽子
傅菲泥:另一种形式的生活史
刘洁 行行地下铁
周蓬桦 雪乡读本
刘梅花 小朝颜
指尖 藏匿着的甜味
第广龙 小狗小白
周伟 春望草深
马慧娟 当你老了
刘云芳 父亲跟我去打工
维摩 私菜谱
姚陌尘 生育记――写给初生的女儿
宁新路 一个人的恋爱
刘益善 油菜花海里的村庄
杨闻宇 雪崖水滴小清潭
摘要
    也是在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朱老师。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站在我身边,没有握手,没有问候,我们俩站在院子里,我问他一些学校的情况,他缓缓地回答我。8月底的冶力关天气已经转凉,朱老师穿着黑色的皮夹克,上面裂纹密布,如同他黝黑额头与眼角的纹路。等问过他的年龄,我一次次在内心思忖生活到底让他经历了怎样的沧桑。朱老师高中毕业后就做了民办教师,至今已有17年,也可以说他人生的一半岁月都是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因为是民办教师,所以工资少得可怜。我问过他的工资,他平静地告诉我,从1999年最初参加工作的每月100元,到2003年的200元、2006年的300元、2009年的540元、2010年的1000元,再到2015年的1500元。
     后来我又多次去到高庄小学,见到了更多的孩子,也见到了有着31年教龄的张老师与人职不久的小王老师。从他们的嘴里,我了解到更多关于学校与孩子们的故事。
     在这所全镇海拔优选的学校里,有30个孩子在学前班与一年级就读。他们都来自高庄村,一个有着183户人家,其中175户人家需要国家低倮救助的村子。孩子们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所以多与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家基本都在山上,老人年迈,有时无法送他们上学,就只能自己去学校。高原天气多变,时常会遇到雨雪天,小小的孩子,踩着泥泞的山路,等到了学校时浑身上下常常都被泥水裹满。因为贫苦,他们一年换不上一套新衣服,所以他们每次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衣服都是脏脏的。离家近的孩子,中午还可以回家吃一顿热饭,离家远的孩子,就靠自己从家带的馍馍充饥。冶力关的冬天很冷,学校的水管总是会被冻住,一直到来年的5月才能正常使用,这期间每个孩子的书包里都会背一个装满凉水的饮料瓶。他们分不清蔬菜与水果,因为许多他们没有见过,譬如甘蔗、火龙果。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老师就成了最亲近的人。老师会在雨雪天送他们回家,也会在冬天驮水来学校,老师除了教授知识,还会让他们认识外面的新鲜事物,了解山外的世界。
     看过高庄村小学后,我产生了将全镇所有村小学与幼儿园走一遍的想法,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除去在村里工作外,我先后去了6所村小学与3所村幼儿园。这些学校有些条件好,有些条件差,有些学生多,有些学生少。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缺乏真正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以及玩具等。这些学校加起来有300多个孩子。许多次,我看到他们在村口布满垃圾的河沟中打闹,看到他们推着轮胎奔跑,看到他们沿着高高的山路回家,那时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欢笑,但这不知忧伤的欢笑,在我们看来,何尝不是一种深深的悲伤。
     乡村教师、贫苦学生、留守儿童,这些字眼组合在一起总会让人唏嘘不已,并产生百般况味。可否为他们做一些事情?譬如去做一场帮助学校、教师与孩子们的助学活动。在3月12日发出助学倡议之前,我的内心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我时常在月夜于山中行走,流水声让暗夜更加寂静,头顶着满天明星,反复思索,分析权衡多种的可能,但更多的还是担心,担心应和者少,担心让孩子们失望,担心活动变了味道,担心一份好心最终落入难堪的结局。它们让我陷入犹豫与纠结。在我的房间里曾有一盆普通的绿植,无人照看的它早已枝干枯萎,我偶尔会浇一点儿水,早已不期望它的复生,但潜意识里或许仍旧幻想奇迹的出现。直到有一天我惊喜地发现,在枯萎的枝头生出了翠绿的一小片嫩芽。我小心翼翼地将那截枯枝剪下插入盆中,从此耐心照看,三个月后的今天,它已有了六片叶子。我想助学活动也像这嫩芽,它是困难与迷惘中的一丝希望,与其设想太多,不如真正开始,如若用心,假以时日,助学活动应该也会如同这嫩芽一样枝繁叶茂。
     庆幸的是,截至目前助学活动进展顺利,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在开展助学活动以来的八个多月里,我们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师友们的关爱与支持。上百个包裹,上千件玩具、文具、衣物以及上万册图书纷至沓来,连镇上的邮局都笑称变成了我的私人邮局。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天收到了96个包裹,邮政的车没有送到邮局,而是扔在了大路边,最后我们从村里找了一辆三轮车拉了回来。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