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未名湖畔的足迹

未名湖畔的足迹

  • 字数: 2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周先慎 著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9012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1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位“老北大”用眼睛观赏未名湖的美,用心接近未名湖象征的精神,从精神上融进未名湖。从书中看到历史的细部,感受历史血脉的搏动。
内容简介
    集子中的这些文章,清晰地记录下周先慎先生在未名湖畔留下的人生足迹。《未名湖畔的足迹》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八辑。前三辑是直接写在北大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的,其中既有鲜活的生活场景,也有终生铭刻不忘的内心感受,还有作者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中的切身体验。可以看出,几十年的熏陶和濡染,在作者灵魂中留下了北大精神的印记。“人生感悟”以下各辑,虽多数不是直接写北大的,但也都与北大的血脉相通,都是由未名湖的思想清泉中流淌出来的。从书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细部,也会感受到历史血脉的搏动。这些“琐细零碎”的笔记体记录,对于研究北大的校史、中国现代的教育史,以及研究知识分子的生态和心路历程,都不无小补。
作者简介
    周先慎,1935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古典小说鉴赏》《古诗文的艺术世界》《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中国文学十五讲》《明清小说》《明清小说导读》《古典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周先慎细说聊斋》等。合作编著有:《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历代小说选》《聊斋评赏大成》《简明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等。主编有:《聊斋志异欣赏》《苏轼散文赏析集》等。
目录
目?录序?005燕园回眸融进一滴水——为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而作?003世事沧桑话住房?009我的书房?024草棚大学纪事?032难忘最是师生情?047当教师是幸福的——在八十诞辰祝寿会上的致辞?053   ? 感怀与纪念本色人生——季镇淮教授印象?061吴组缃先生的文品与人品?064学问与童心——忆念一新先生?073乡音·乡酒·乡情?077四十年苦短?080?   教学与治学文学史教学的活力和生气?085指导研究生的两点体会?087推荐我最喜爱的十种书?091漫谈治学?097书和读书人?104让心灵和生活同样美好——关于审美教育的随想?112做精神富有的人?115互联网时代的学术研究?117    ?感悟与人生适性?125摄影的魅力——益智·健身·娱心?131    ?艺文杂说要让人还手——关于百家争鸣的一点感想?139人们为什么认可并欣赏《空城计》??142不平等的偷情?148书里和书外——关于曹学与红学的断想?156蒲松龄的反贪小说?160解读和欣赏古典诗歌的津梁——评《全唐诗典故辞典》(增订本)?164    ?序与跋《聊斋志异》欣赏前言?171《古典小说鉴赏》前言?176走进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序?181《中国文学十五讲》引言?185《中国四大古典悲剧》序?191《细说聊斋》的写作动因和成书与出版的机缘?198阮温凌《艺术形象探赏集》再版序?202段江丽《〈醒世姻缘传〉研究》序?204《文学名著选读》序?212《唐求诗探》序?218镜像之美——李镜散文集序?223李畅培《野老诗话》序?226跟“找乐子”有关的两篇短序?233    ?语文漫话语文素养与中学语文教学?241《简笔与繁笔》的写作体会?263迟到的回应——答余绍秋先生《〈简笔与繁笔〉的语病》?269培养兴趣——中学语文教学给我的影响?274词语使用与文化传承——从“文通字顺”和“入围”谈起?282担起我们共同的责任——读《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两个新增词后的感言?287对恢复繁体字之我见?292一份遗落民间的教育文献——读一册解放区编的小学《国语》课本?296    ?雪泥鸿爪洪堡大学——柏林的骄傲?303神奇的山茶?306艺术之宫瓦特堡?309访巴赫故居?312柏林的全国青年联欢节?316美丽的斯德哥尔摩?321瑞典——一个理想主义的福利国家?323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汉学传统?327韩国外大的中国文学研究?333汝矣岛上赏樱花?339后记?342
摘要
    我的书房读书人都想拥有自己的一间书房。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梦想。说它不大,因为比起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来,这种个人的需求实在是微不足道;但就个人来说,说它是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地,也不算夸张。而且在我工作的主要时期,这个“大”字还具有另外一层意义,就是要想拥有一间独立的书房,简直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而再小的事情一旦和“难”字挂上钩,也就变得“大”起来。更重要的,还因为读书人的这种需求,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其实同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并不是毫无关系。一我的书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附到独立,经历了许多曲折,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种变化,与大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而有它的典型意义,可以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我是1959年秋从四川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新来的助教都住集体宿舍的筒子楼。开始是三个人一间,配置一个共用的四层小书架。当时随我到北大的,除了几件简朴的换洗衣服,就是做学生时节衣缩食购买的几十本专业用书。能分得一层多一点的书架也就差不多够用了。过了一年的实习期,就改住两人一间了,一人配一个四层的小书架(资历深一点的就配一个大书架)。仍然是靠节衣缩食,又陆续购置了一些新书,一时也都能上架,没有感到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读书人爱书,喜欢逛书店,虽然经济拮据,看见欢喜的或者觉得有用的书,还是禁不住就想买。要买书,日子就会过得苦一些。但是买到一本好书或是特别喜欢的书,心中的快乐比吃得好一点和穿得好一点要高出许多倍。这样日积月累,也就增加了不少。于是,架上摆不下的,就放进纸箱里,只把教学上常用的留在书架上。这时候就开始感到有些不太方便了。但是更大的不方便,是在结婚搬出了筒子楼之后。“”中,许多有名的老专家都被打成“反动学术”,他们被勒令退出“多余”的房间给年轻缺房的教师。于是在1966年底,学校终于在北大有名的“园中之园”的燕南园里分给我一间14平方米的居民住房。原来是一家人住的独院,现在变成了五家人共住,其实是大家都不方便。不久女儿降生,岳母来帮带孩子,一间小屋,挤一挤也就凑合够四个人住,再重要的常用书也没有地方摆了,只好全部装进四个大纸箱,摞在一起,上面罩一块塑料布,等于多了一件家具,上面还可以摆放一些东西。书放进纸箱,与“束之高阁”无异。读书人,特别是也离不开书的教师,会把书“束之高阁”,这种无奈,至今想起来都还不免有点儿伤感。好事难全,有了独立的住房,却没有了摆书的位置。离书房是越来越远了。在燕南园住了整整13年。1979年,搬到了蔚秀园新建的教师宿舍楼。两个小间,50多建筑平方米。那时已有了两个孩子。小孩住那个小间,我们大人住大间。扩展了一点面积,就特意去定做了四个书柜,每个六层,靠近床头立在墙边。那时书不算多,基本上都可以上架了。有了这样的条件,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欣喜。可是这间大屋主要的功能却是卧室,单是一张双人床就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地盘;有客人来的时候,就兼作客厅,吃饭时又变成了餐厅。虽然有四个书柜立在屋里,却没有拥有了书房的感觉。这间大屋,只能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功能厅”。问题还在我爱人也是教师,也要备课,屋里根本就放不下两张书桌。总有一个人要趴在床上,或者在小饭桌上看书、写作。这种窘迫和尴尬,当然不只我一个人是这样。金开诚先生也是夫妇二人都是教师,他住在我们对面的楼里,房子的面积和结构都和我的一样。听说他就经常坐一个小板凳伏在一个方凳或者床铺上写作。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就是这样,耐得住清苦,还能坚持勤奋,条件再差也能出成果。就在这间“书房”依附于卧室的“多功能厅”里,除了讲稿,我写出了“”后的靠前批文章,还出了一本教材和一本专著。但是在这里也终于住不下去了。从当初搬来时的欣喜,变成了无尽的烦恼。两个孩子慢慢长大,上了小学、初中,都需要学习的地方,岳父岳母都来帮忙看孩子,六口人两间小房子怎么住得下呢?于是我晚上搬到教研室去睡觉。里边有一张单人床,也是由于同样的尴尬,早先有同事就在那里住过。这期间闹了一次叫人笑不起来的笑话:有一位德国朋友到北大来看我,无法在家中接待,就把他带到了我所在的古代文学教研室。他进屋一眼看到的就是那张床,不禁惊奇地问:这是什么地方啊?我老老实实却又很不好意思地告诉他:这就是我们的古典文学教研室呀!他笑笑,什么也没有说。他是一个对中国十分熟悉的汉学家,他懂得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没有多问,说明他能够理解。在15年之后的1994年,我又一次搬了新家,住进了距北大有两三公里的燕北园。三小间加一个小厅,81建筑平方米,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老旧小区里的小三间。这次是卧室独立了,书房仍然没有独立。书房还兼作客厅和餐厅,或者说主要还是客厅,当然看电视也在那里。倒是名义上已经独立了的卧室有时还兼作书房,常常有一个人在里边读书、备课。虽说书房仍然没有独立,但条件毕竟有了很大的改善,有时甚至产生一种错觉,好像真的是已经拥有了一间书房似的。欣喜之情又一次涌上心头。于是照原来的规格,又定做了四个大书柜,排在客厅的两边,书柜前面再摆一排小沙发。因为又积累了多年,买的书比较多,还是有一部分不能上架。但教学和写作的常用书,找起来就比较方便了。条件稍有改善,就会带来更多的成果。我2001年退休,2004年搬离这里。我在这套小三间里整整住了10年。我的一些重要文章,退休以后出版的多种著作和教材,都是在这里写出来的。2004年,我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在回龙观购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这时我已年近古稀,才拥有了一间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书房。这是受惠于时代的大变迁:改革开放。我从1960年开始(刚毕业靠前年的实习期不算)一直到1979年,将近20年间,拿的都是每月56元的所谓“部长级”(谐“不涨级”)的工资。这点钱,要供两个孩子生活和上学,糊口就不易,不要说今天,就是上世纪末刚有房地产市场房价较低的时候,想要买房也同样是白日做梦。“”一结束,整个社会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天天搞阶级斗争,改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有打开国门,对外开放。这对我和跟我的情况相似的高校教师,至少带来四方面的重要变化,使得我有了条件可以自己买房。靠前是工资开始隔几年有一次增加;第二是有机会走出国门到国外去讲学,可以得到较高的报酬,合理的上交之后也还有可观的积余;第三是可以比较自由地写作,发表文章和出书有了一定的稿费和版税收入;第四是政府开始修建经济适用房,并制定了照顾教师的政策。这四条,就是我能买房的原因,也是我能享受到的改革开放实实在在的成果。二拥有独立书房的好处真是一言难尽,它可以很好简单地概括成六个字:方便、舒适、出活。据我的经历和体验,独立的书房不受干扰,有三大功能令人欣喜:藏书于斯,读书于斯,著述于斯。先说藏书。藏书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收藏家的藏书,讲究的是搜集稀见的珍贵版本;其二,更多的是像我这样的实用性的藏书。我把自己拥有的书,一般都是工作(教学和写作)需要推荐的书,还有虽与研究对象无直接关系,但却是自己喜欢的甚至是珍爱的书,都按类上架,取用起来很好方便。但按类上架也不容易。书不太多的时候是每一格摆放一层,书越来越多时就只好里外摆两层了。放在里层的书,有时候找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还有就是书柜里的空间越来越少,新买的或朋友赠送的书,很难按类摆放,就只能见缝插针,日子一久就乱了套了。我现在就处于一种乱了套的情况,常常是明明知道有这本书,可就是找不到。不过比起没有书房来,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烦恼。次说读书。如果买书、藏书而不读书,书就成了摆设,只是装点风雅而已。而真正读书的人,又不会只读自己的藏书,因为自己的藏书再丰富也毕竟有限。还得上图书馆借书去。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借图书馆的书要限期归还,因此读得快;而自己的藏书却总是迟迟不读,读也读得很慢,因为总觉得反正是自己的书,什么时候读都可以。因而有人主张少买书,多到图书馆去借书,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这当然很有道理。但教学科研的基本用书还必须自备,用书都要跑图书馆,不仅很不方便,实际上也是根本做不到的。读书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有明确的目标而读书,比如说备课,写论文,写书。这一般是专业范围之内的。二是与此不接近相同,就是所谓“充电”,不一定是为一个具体的题目或目标而读书,而是为了不断地提高和充实自己而读书。后一种情况,大多与专业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却可以提高学养,扩大知识面,很终也是有利于专业研究的。有人说,退休以后的读书是真正的凭兴趣而读书,为娱乐而读书,没有具体的目标,这才是真正快乐的读书。据我的体会,情况可能并不接近如此。如果在长时间里养成了读书思考的习惯,练就了一副敏锐的眼光,那就不大可能有真正的无所用心、不动脑子的读书。真正的读书人,更多的情况是:凡读书必有思考,而只要动了脑子,就必有所得。因思考而有所得,和无所用心因而也就一无所得比起来,虽然各有自己的读书之乐,但快乐的层次和境界会有很大的不同。三说著述。对于相当一部分读书人来说,书房还像是一个“作坊”,在那里准备素材、资料,再经过艰苦的劳动,生产出新的精神产品。文化和文明的传承与创造,离不开这样的“作坊”。知识分子能不能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就显现在这里。三我的藏书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国学典籍;专业用书;工具书;其他,即非专业但是是我喜欢的书。由于我所从事的专业的特点,前两类是有交叉的。若按经、史、子、集传统的四部分类,很主要的国学典籍,我都是购置了的,如《十三经注疏》《诸子集成》等,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与我治中国文学史的方向相一致的宋、元、明、清四朝的断代史(《清史稿》不在二十四史之列),还有《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等。四部中的集部,其中重要的文学总集和别集,基本上是我的专业用书。对于古典戏曲、小说中的名著,大多还同时购置了不同的重要版本。专业用书中,当然还包括文艺理论和美学方面的重要著作,以及古人和今人有代表性的研究著作。工具书也是不能缺少的重要的一类,包括书目提要、历史年表、历朝传记索引和查找历目前的人名、地名、文字、词语等各种辞典类用书。有了这些藏书,我备课和做研究,一般的情况,就可以基本上不跑图书馆了。至于凭兴趣购买的非专业的书籍,内容就比较庞杂了,其中也包括与专业略有关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中的名著。总的说来,我的书房虽然不大,藏书也不算很多,但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装满了精神食粮的仓库,足够我享用了。要是有人问我:你书房里的藏书都读完了么?我肯定的回答是:没有。而且我还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也是没有。把自己的藏书全部读完的人,也许有,但一定很好少。一般来说,书房里的藏书,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必须要读的,甚至是要仔细读、反复读的;另有一些则是大致翻翻,不必一定要读完或细读,但要知道和熟悉这本书的内容,到用时再来查阅。我年轻时,也就是我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有两部书读得很好仔细,可以说是精读,一部是《左传》,另一部是《古文观止》。精读这两部书,令我受益匪浅。《左传》虽然是历史著作,却又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的经典和源泉,后来的《史记》乃至小说创作,都受到它的影响。这对我后来研究古代小说,很有帮助。《古文观止》则教会我怎样欣赏文章和怎样写文章。我今天的文章能写得比较流畅,不太艰涩,比较简练,不太拖沓,就得益于读《古文观止》。要是问我有没有案头之宝,就是放在手边常读的书,回答是:有的。三部:《鲁迅全集》《聊斋志异》和《红楼梦》。不管现在有多少人对鲁迅先生提出负面评价,但在我的心目中,鲁迅永远是现代中国作家中很伟大的一位。他的思想的深刻,他的眼光的锐利,他的爱憎感情的鲜明强烈,他对人(包括对他自身)的内心世界的剖析,他一心要疗救社会的热情,都令人感动。还有他的杂文艺术(是他把杂文的写作提高到了艺术的境界)和小说艺术,读后让人产生一种刻骨铭心和浃髓沦肌的感受。《阿Q正传》是永恒的文学经典。鲁迅的作品教会你怎样认识社会和历史,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怎样奋进,怎样坚忍。《聊斋志异》和《红楼梦》是清代产生的两部伟大的文学经典,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总结,双峰并峙。《聊斋志异》奇幻无比,却又与写实融为一体,以嬉笑怒骂之笔,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书中寄托了作者蒲松龄的爱和恨,理想与追求。很近我为《蒲松龄研究》纪念作者诞生三百七十五周年专刊题词,写了两句话,代表了我对这部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的基本认识:“天籁之音寄孤愤,奇幻文章写世情。”关于《红楼梦》,我有一段推荐词是这样写的:“这是一本不读就是人生极大遗憾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是一本从任何一个角度和眼光去读都可以有所得的书,是一本像是一个富矿永远也开采不尽的书。书中写了一个悲剧,爱情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家族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悲剧中蕴含着很好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意义。”
    这段话有人从书中抽出来放到了网上,因而流传很广。书房,是读书人的精神栖息地。一辈一辈的读书人在这里进行文化的耕耘、播种、生息、繁衍,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成果。往大的一面说,这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境界。往小的一面说,读书人自己,不管是读书还是写作,徜徉在书堆之中,呼吸着书香的气息,享受着创造的喜悦,精神贯注,沉浸其间,就会进入一种美妙的人生境界,真可说是其乐无穷。(载《秘书工作》2015年第9期,刊出时文字有删节)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