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读八十年代

重读八十年代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朱伟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8791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9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用一杯咖啡的时间读懂一位文学大师为什么说莫言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名至实归的?余华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王安忆的中篇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朱伟金句我的八十年代记忆中,满是那辆绿色的凤凰牌自行车的印象。我骑着它,到阜成门外找钱刚,到蓟门桥找李零,再到北大找陈平原。这辆自行车陪伴了我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送儿子上补习班停在楼下,它终于被偷走了。那正是些年轻而值得回味的日子。有人说,这其实是一部,一个个人经历的,八十年代文学史。我想,也许,再花几年时间,涉及的作家更广泛些,才能形成系统与规模。且,一部文学史,还必须对八十年代各阶段社会背景的烙印做出反应,因此,这本书,只能算一个开端,一个基础。
内容简介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是朱伟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去见另一个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间,他相继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一位位作家交往的过程。
《重读八十年代》是朱伟五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10位重要作家的200多部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等11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作者简介
朱伟,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当记者、文艺部编辑。1983年―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当编辑、编辑部副主任,曾在《人民文学》推出刘索拉、阿城、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一大批作家。因爱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1995年9月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等。
目录
自序
王蒙:不仅仅为了文学
李陀:文学的地平线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陈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场
史铁生:有限中无限的可能性
王安忆:我们以谁的名义
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
马原:十字路口想象的甜蜜
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摘要
    《人民文学》1985年的大胆推进,一个重要背景是1984年底召开的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这个大会的前三次开在1949、1953、1979,而这次会的基调是清除左的偏向,保证创作自由与评论自由。这个跨年大会是八十年代文坛一个特别重要的转折点。这次会上,王蒙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兼党组副书记(主席是巴金,党组书记由张光年换成了评论家唐达成,唐达成五十年代曾评论过《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后也打成“右派”)。四次作代会结束后,周明、崔道怡、王朝垠正式成为《人民文学》副主编。排序上,负责报告文学、诗歌、散文的周明排在了负责小说的崔道怡与王朝垠前面。而在小说组,也正式宣布我主管北京,王扶主管上海。
     1985年的《人民文学》面貌焕然一新是从第三期发表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始。在《你别无选择》前,其实,第二期就发表了阿城的《孩子王》。但《孩子王》未放在突出的头条位置,这一期头条是五十年代老作家李?的《瓜棚风月》。王蒙对阿城的《棋王》是赞赏有加的。当初北京有一个重要的稿件“中转站”――李陀家,各地作家几乎都要到那里“拜拜码头”,李陀因此称“陀爷”。《棋王》是因我得知消息晚到一步,就给到了《上海文学》杨晓敏手里。我找到阿城,先拿到他一个短篇《树桩》,发在1984年第十期《人民文学》上。《孩子王》是他“王系列”的第二篇,他原计划写“八大王”,可惜后来只写出一个质量下降的《树王》,发在《当代》上,就再没有创作冲动了。
     《你别无选择》在当时,确实是读后能令人热血偾张的一个作品。我是在李陀手里拿到的稿子,小说明显是受《第二十二条军规》影响:其中无论学生老师,几乎人人都带点神经质。一帮精力过盛无处发泄的学子,到处不谐和音交织成的喧嚣。那个“功能圈”高悬其上,人人都如陀螺。所描写人物中,依稀能找到谭盾、瞿小松、叶小刚、郭文景及刘索拉自己,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他们这一班的种种原型。因为这篇小说,我知道了不协和和弦,知道了无调性的张力,知道了勋伯格。李陀当时说,这稿子,你们《人民文学》肯定发不了。记得我当时写了满满一页的稿签,没想到王蒙很快就有了终审意见,一下将这小说提到很高的高度。可惜当时没意识,将他的稿签准确留存下来。记得大体意思是,我们有志突破自己无形的框子久矣,而“青春的锐气,活泼的生命,正是我们的向往”!“闹剧的形式是不是太怪了呢?闹剧中有狂热,狂热中有激情,激情中有真正的庄严、有当代青年的奋斗、追求、苦恼、成功和失败。也许这篇作品能引起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的一点兴趣和评议?争论更好。但愿它是一枚能激起些许水花的石子。”都来自王蒙的稿签。
     P16-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