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地衣:李村寻人启事

地衣:李村寻人启事

  • 字数: 15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李瑾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3312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0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李敬泽 贾平凹  苏童  冯唐  联袂推荐 李瑾《地衣》里面的人物是一群结连在土地上的乡民,他们没有传奇,生活无非是饮食,男女,奉生,送死。作为个体的生命,悲伤和欢笑都是短暂,找不出坡度太大的起伏,这使得他们在历史的蜿蜒里面目模糊。然而在《地衣》略带诙谐幽默的叙事文字间,他们形容有异,风姿有别,各有持重,互相勾连和映衬,俨然站立成了自己的样子,同时,他们又联袂还原出一个亘古的“民”的意象:顾念乡土,计量得失,愚执传统,狐疑变通。正是在此处,李瑾笔下的“地衣”接连了千年以来的先民气息,他们洒扫迎送着的四季,就是我们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地衣——李村寻人启事》(以下简称《地衣》)是青年作家李瑾创作的一部纪实性散文作品,因故事性较强,也可以视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的新文体。李村,位于沂蒙山区东部,西距沂河两公里,在省道一侧。这个平凡而渺小的北方村庄里,生活着2000口普普通通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民。李瑾以李村十字路口东北角的一条电线杆下——这个李村人歇脚、乘凉、聊天特别是拉短长、论是非的场所为切入点,以简单、传神、生动的文笔,记录了53个形色各异又彼此勾连的农民形象。这些人物身上,有善良有过错,有朴实有狐疑,有本真有荒诞,但更多的体现的则是一曲生生不息、忙而不倦的生命之歌。
作者简介
李瑾,男,山东沂南人,现居北京。汉语言文学学士、新闻学(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从事散文、诗歌和小说创作,有作品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上海文学》、《创作与评论》、《诗词中国》、《延河》、《湖南文学》、《朔方》、《解放军报》等数十家报刊发表,并入选《思南文学选刊》、《中国新诗排行榜》等多种选本,曾应邀参加草堂靠前诗会和成都靠前诗歌周,获第三届全国职工诗词创作大赛奖、“百年新诗、放歌黑河”大赛奖等,出版诗歌集《人间帖》《孤岛》、散文集《地衣》、评论集《纸别裁》等多部作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曾发表过对其作品的评论文章。
目录
驴眼儿渔  夫5李延庆9小泥鳅儿12打盹神16三  皮20铁水儿24去年儿28大  牙32小国儿3小泥勺儿39李一落43小派头儿47大嘴怪51小猴儿56李大户60小沈阳儿他娘64大鬼儿69柱  子74小三儿79花生油儿83 李大硬87 李主教91 孔老二96 大叫驴101 王老七105 四  狼111 老锅盖儿115 三老爷120 三毛儿124 小地主128 一水儿133 李大豆腐138 张燕青143 喜  儿147 半吊子151 聋  汉155扁担他娘159大长脸164李老师168老爷173奶奶178一口闷184半截鬼189赶喜的193吊死鬼198 门框202 李主任207 鲤鱼儿家的212秋香217黑五类221 跋226
摘要
    驴眼儿
     驴眼儿一辈子没碰过女人。
     小沈阳儿他娘故意气他,你老婆呢?驴眼儿嘎嘎两声,还在丈母娘腿肚子里抱窝呢。赌博鬼李一落从来没赢过,不知哪天偷了几只鸡,买了个傻娘儿们,天天蹬辆三轮车,拉着个鼻涕虫在大街上一圈儿一圈儿地显摆。大鬼儿说,大叔啊,你咋不买个去?暖和被窝,还下蛋。驴眼儿干瘪煞白的脸,便落了地的树叶样儿,要那玩意儿,碍事绊楞脚的。吧嗒吧嗒嘴又说,哪来的钱啊,这辈子,就等着收兵回营了。说这话时,驴眼儿的眼神儿就散了。
     驴眼儿碰不了女人了,驴眼儿今年七十多了。
     驴眼儿是诨名,大号自己都不会写,叫李洪佩。我妈说,洪佩驴眼狗挂的。那天我瞅了瞅,驴眼儿看人时,头有点斜楞,眼有点耷拉,指甲盖点驴样儿都没有,倒像是下水儿,便猜不透这名字的来历了。驴眼儿家里干净,专享值钱的,就是门鼻上的锁。大人小孩见了他,驴眼儿长驴眼儿短的,还嘿嘿几声。别说找个女人碰碰,要不是看大门挣口饭吃,驴眼儿恐怕早就不是驴眼儿了。
     人家都说,铁打的驴眼儿流水的官儿。换了十几个书记了,驴眼儿还是看大门的。几十年了,驴眼儿都搬个马扎,东瞅瞅,西望望,要不就眯着眼,把几十斤的身子,缩在日头里,打几声呼儿。我打小看着驴眼儿就来气。那时候,房子都是黄土夯的,屋顶铺的是麦秆儿。大队院却一副皇宫的样子,大门是铁栅栏的,办公室是砖瓦的,一排排钻天的杨树,一棵棵绿绿的垂柳。驴眼儿坐在门口,拿半拉眼珠到处踅摸人。小孩子们翻过墙头,掏鸟蛋,粘知了,捅马蜂窝,玩得正高兴,驴眼儿一声咋呼,咋――尖声尖气的,扎人耳管子,胆小的吓得不轻。小孩子们被追急了,就回来砸办公室玻璃。哗啦几声,驴眼儿就蹿出来,嗷一嗓子,谁啊,作死啊。
     我记事儿起,驴眼儿的脸就是惨白色的。我妈说,缺营养,驴眼儿没营生儿吃。
     驴眼儿他娘的脸更白,都有点透明了。驴眼儿他娘小脚,风一吹,麻秆儿样儿摇摇晃晃的。驴眼儿很早就没爹了。老人说,六二年大饥荒过后,驴眼儿家丰收了,他爹连吃了三碗秫秫干饭,喝了点水,抱着肚子打滚儿,几下就死了。驴眼儿有个弟弟,叫李洪亮,个头高高的,一副笑模样。洪亮打过越南,复员回来后,娶了个媳妇,生个闺女叫雀儿。后来,洪亮得了出血热,当成感冒治了,送到医院时,毛孔里都是血水。洪亮死了,媳妇也跑了。把刚明白事儿的雀儿,扔给了驴眼儿。
     驴眼儿脸更白了。驴眼儿每天牵着一只羊,雀儿跟着屁股后面,东游西逛的。雀儿很清秀,衣服多一块少一块的,饭也有一顿没一顿的。慢慢雀儿大了,早早就出嫁了,有时候给驴眼儿送点好吃的,驴眼儿逢人就吧唧吧唧嘴,侄女子送的哩。
     我爹当书记后,大队院翻盖了,驴眼儿住进了新门房。每年收玉米的季节,我爹把扒好皮的棒子,用绳子吊到大队院平房上晾着。驴眼儿总是跟在后面,帮着拖运棒子,每次看着玉米棒子滑到空中,驴眼儿大喊两声,升天喽,升天喽,就“嘎嘎”地笑。
     驴眼儿是村里的名人,没干过什么大事儿。专享逞了一次能,差点搭上了老命。人家有了电动车后,驴眼儿眼就红眼蛋子、绿眼圈子了。那天,非要借了骑骑,电门一松,车出去了,人掉下来了,驴眼儿两条腿断了一根,在医院里躺了好几个月。瘸了腿的驴眼儿,买了个扩音机,在大队院门口听戏,一会儿吕剧,一会儿梆子。夏天的时候,苍凉的唱腔响到半夜,星凉了,地潮了,驴眼儿才一瘸一拐地回老巢去睡了。
     一次我回家,大队院门口没动静了。我看见驴眼儿,就问怎么不听了,驴眼儿说,操他个娘,毁了。我掏出一根儿烟,递给驴眼儿。驴眼儿接过去,横在鼻子前,使劲儿一吸,俺娘哦,中华啊,多给几根儿吧,解解馋。我把一盒都塞给他,驴眼儿干黄的脸,一下子就有水分了。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