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 装帧: 盒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施和金,李昌宪,郭红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7-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31802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211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简介 本书研究自先秦至民国时期的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这一研究不仅是传统的关于历时政区沿革的考证(纵向),而且对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横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的复原以详细至逐年为尺度。全书在总论外分为十三卷,依次是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朝卷、十六国北朝卷、隋代卷、唐代卷、五代十国卷、宋西夏卷、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及中华民国卷。在掌握传世与出土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本书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优选可能地反映历史真实。全书以重建政区变迁序列、复原政区变迁面貌为主要内容,而由于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的变化很大,在正式政区以外又有准政区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区层级、幅员及边界在不同时期的变迁程度不一,因此各卷又独立成书,其考证过程和编写结构有各自的侧重点。 本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靠前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各卷作者在相关领域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全书的写作也倾注了十余年之功,希望能成为中国行政区划变迁史研究的重要参考著作。    
作者简介
施和金(1944-2012),江苏丹阳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史地理专业,1982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及历史地理文献的整理工作。
李昌宪,江苏南京人,1947年出生。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五代宋夏金政治制度史、行政区划史研究,著有《宋代安抚使考》、《司马光评传》、《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五代两宋时期政治制度研究》、《宋朝官品令和合班之制复原研究》等论著。
郭红,1973年生,山西永济人。1995年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1998年获山西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在《中华文史论丛》、《历史地理》、《九州学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隋代卷》
绪言
一、隋代政区沿革研究的意义
二、隋代的疆域范围
三、隋代地方行政制度
四、隋代政区沿革概述
五、研究的途径及方法
上编隋代行政区划变迁过程
第一章开皇元年州郡县三级政区的分布
第一节开皇元年雍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二节开皇元年梁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三节开皇元年豫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四节开皇元年兖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五节开皇元年冀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六节开皇元年青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七节开皇元年徐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八节开皇元年扬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九节开皇元年荆州地区州郡县的分布
第二章开皇三年州县二级政区的分布
第一节开皇三年雍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二节开皇三年梁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三节开皇三年豫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四节开皇三年兖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五节开皇三年冀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六节开皇三年青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七节开皇三年徐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八节开皇三年扬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九节开皇三年荆州地区州县的分布
第三章开皇中期州县变更情形
第一节开皇六年州县增置情形
第二节开皇七年灭后梁所增州县
第三节开皇九年灭陈所得州县
第四章开皇末期州县变更情形
第一节开皇十六年增置州县经过
第二节开皇十八年更改县名情形
第五章大业二年并省州县过程
第六章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的变迁
第一节州名更郡名
第二节大业三年各郡所领之县
第七章隋末唐初政区的更改
下编隋代行政区划沿革考证
本编凡例
第一章雍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雍州京兆郡政区沿革
第二节同州冯翊郡政区沿革
第三节岐州扶风郡政区沿革
第四节泾州安定郡政区沿革
第五节宁州北地郡政区沿革
第二章梁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二章梁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梁州汉川郡政区沿革
第二节金州西城郡政区沿革
第三节迁州房陵郡政区沿革
第四节巴州清化郡政区沿革
第五节通州通川郡政区沿革
第六节渠州宕渠郡政区沿革
第七节成州汉阳郡政区沿革
第八节洮州临洮郡政区沿革
第九节宕州宕昌郡政区沿革
第十节武州武都郡政区沿革
第十一节邓州同昌郡政区沿革
第十二节凤州河池郡政区沿革
第十三节兴州顺政郡政区沿革
第十四节利州义城郡政区沿革
第十五节龙州平武郡政区沿革
第十六节汶州汶山郡政区沿革
第十七节始州普安郡政区沿革
第十八节潼州金山郡政区沿革
第十九节新州新城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节隆州巴西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一节遂州遂宁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二节合州涪陵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三节渝州巴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四节信州巴东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五节益州蜀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六节雅州临邛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七节眉州眉山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八节陵州隆山郡政区沿革
第二十九节资州资阳郡政区沿革
第三十节泸州泸川郡政区沿革
第三十一节戎州犍为郡政区沿革
第三十二节西宁州越借郡政区沿革
第三十三节牂州牂柯郡、黔州黔安郡、明阳郡政区沿革
第三章豫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一节洛州河南郡政区沿革
第二节郑州荥阳郡政区沿革
第三节宋州粱郡政区沿革
第四节亳州谯郡政区沿革
第五节曹州济阴郡政区沿革
第六节伊州襄城郡政区沿革
第七节许州颍川郡政区沿革
第八节豫州汝南郡政区沿革
第九节陈州淮阳郡政区沿革
第十节颍州汝阴郡政区沿革
第十一节商州上洛郡政区沿革
第十二节东义州弘农郡政区沿革
第十三节淅州淅阳郡政区沿革
第十四节荆州南阳郡政区沿革
第十五节蒙州清阳郡政区沿革
第十六节淮州淮安郡政区沿革
……
第四章兖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五章益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六章青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七章徐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八章扬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第九章荆州地区州郡县沿革
附录隋代州郡沿革表
主要参考文献
《十六国北朝卷.上》
《十六国北朝卷.下》
《三国两晋南朝卷.上》
《三国两晋南朝卷.下》
《五代十国卷.上》
《五代十国卷.下》
《唐代卷.上》
《唐代卷.下》
《秦汉卷.上》
《秦汉卷.下》
《元代卷》
《清代卷》
《明代卷》
《宋西夏卷》
《辽金卷》
《中华民国卷》
《总论先秦卷》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