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路径与政策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路径与政策

  • 字数: 405千字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张友国
  • 出版日期: 2018-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1513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6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的视角,研究了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路径域政策共包括十一章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包含第一至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区域间经济和碳排放的交互影响及其机制——溢出-反馈效应。包括对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和区域间贸易的概括;区域经济和碳排放的溢出-反馈效应分析框架的构建;对中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之间、京津冀地区间、长江经济带以及全国省级层面等多个层次区域间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的实证研究。第二篇包括第七至第九章,是对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的拓展分析,主要探讨了区域间贸易及相关的碳排放转移;碳排放视角下省级层面区域间的贸易模式;多个角度(原则)出发的区域碳排放责任问题。第三篇包含第十章和第十一章,是在考虑区域间溢出-反馈效应的基础上,从省际关联和省际经济格局的视角分析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每一章的研究中都针对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路径与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作者简介
张友国,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环境技术经济室主任,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与政策。出版专著两部,在《经济研究》、Ecological Economics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胡绳青年学术奖等。
目录
绪  论/1    一  区域协同低碳发展的概念、内涵与战略意义/2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6    三  本书内容梗概及主要贡献和创新/23第一篇  中国区域间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研究第一章  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及区域间贸易/31    第一节  中国产业分布的空间格局/31    第二节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差异/37    第三节  区域间贸易规模、特征及发展趋势/38    第四节  区域间经济关联性分析/40    第五节  小结/49第二章  区域间经济和环境溢出—反馈效应测度方法/51    第一节  国内外有关溢出—反馈效应的研究回顾/51    第二节  区域间贸易的经济和环境溢出—反馈机制分析/54    第三节  三区域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分析方法/57第三章  中国三大地带间供需双向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61    第一节  各省分行业的碳排放估计/61    第二节  三大地带间的经济溢出—反馈效应实证研究/63    第三节  三大地带间的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实证研究/79    第四节  与以往研究的比较/93    第五节  小结和政策启示/95第四章  京津冀地区间的经济和碳排放溢出—反馈效应/99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层面的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区域内效应/100    第二节  京津冀地区层面的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交互影响/106    第三节  京津冀地区部门层面的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影响/112    第四节  京津冀部门层面的供给侧经济和碳排放影响/120    第五节  小结/127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区域间增加值与碳排放溢出效应/130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的增加值和碳排放区域内效应/131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间增加值和碳排放交互影响/133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部门增加值和碳排放乘数分解/137    第四节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不同类型需求的增加值和碳排放乘数分解/140    第五节  小结/143第六章  中国省级需求侧经济和碳排放溢出效应研究/145    第一节  省级溢出—反馈效应分析方法/146    第二节  省级经济和碳排放乘数分解/148    第三节  基于省级层面分析的部门经济和碳排放乘数/160    第四节  不同类型需求侧与供给侧经济和碳排放乘数/169    第五节  省级经济和碳排放乘数的动态变化/177    第六节  结果的比较分析/189    第七节  小结/191第二篇  基于溢出—反馈效应的碳排放转移与责任分配研究第七章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197    第一节  引言/197    第二节  碳排放转移测算方法/198    第三节  基于EEBT方法的省际碳排放转移实证分析/202    第四节  MRIO方法和EEBT方法的结果比较/205    第五节  小结/209第八章  碳排放视角下的区域间贸易模式:污染避难所与要素禀赋/211    第一节  问题提出/211    第二节  环境视角下的贸易模式及其识别方法/213    第三节  关键指标的选取及数据处理/219    第四节  实证分析/223    第五节  结论和政策启示/234第九章  区域间碳排放责任分配研究:基于经济利益的视角/237    第一节  环境责任分配的利益匹配原则/237    第二节  区域碳排放责任核算框架/239    第三节  不同原则下的省际碳排放效率及其变化/247    第四节  不同原则下的省际碳排放责任/251    第五节  碳排放责任与碳税对各区域竞争力的影响/258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启示/262第三篇  基于溢出—反馈效应的碳排放空间结构分解分析第十章  中国省级出口隐含碳的影响因素:结构分解分析/267    第一节  引言/267    第二节  出口隐含碳的空间结构分解方法/269    第三节  省级出口隐含碳及其影响因素/271    第四节  全国出口隐含碳的因素分解/276    第五节  结论/278第十一章  区域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280    第一节  引言/280    第二节  方法/282    第三节  最终需求隐含碳的构成及区域隐含碳强度差异/284    第四节  2002~2010年区域经济格局历史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291    第五节  2010~2030年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对碳排放的影响/300    第六节  结论及政策建议/305结束语/309附  录/318    附录A:各地区分产业增加值占全国份额及构成/318    附录B:需求侧溢出—反馈效应/320    附录C:供给侧溢出—反馈效应表达式/323    附录D:2002年和2007年分部门的需求侧和供给侧经济溢出—反馈乘数效应/327    附录E:2002年和2007年分部门的需求侧和供给侧碳排放溢出—反馈乘数效应/331    附录F:EEBT方法和MRIO方法下省际碳排放转移明细/335    附录G:各地区的贸易隐含碳与节碳量/339    附录H:分省边际贸易隐含碳、人均资本存量及人均GDP/340参考文献/345致  谢/36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