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基于共生理论

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基于共生理论

  • 字数: 26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作者: 刘海云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364490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以中原经济区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国家“十二五”规划为标志,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省份, 河南省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河南建设是关系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河南省创新现状,本书提出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高地,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引力、以企业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多层次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并从完善共生秩序、强化共生环境建设、培育平等共生单元等方面提出了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刘海云,河南周口人,管理学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省厅级课题8项。
目录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1.2.2实践意义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研究1.3.2关于创新的研究1.3.3关于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1.3.4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研究1.3.5国内外研究述评1.4研究思路和方法第2章区域技术创新相关理论2.1共生理论2.1.1共生的概念2.1.2共生的三要素2.1.3共生的特征2.2系统论2.2.1对系统论的理解2.2.2系统论的基本特征2.3分工理论2.3.1经济学界对分工理论的阐释2.3.2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内部专业化分工的特征第3章中原经济区的概况、战略定位及技术创新现状3.1中原经济区概况3.2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3.2.1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定位3.2.2经济区的创新发展战略定位3.3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现状3.3.1技术创新投入稳步增长,创新成果不断增加3.3.2工业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力,空间分布不均衡3.3.3创新平台建设有了新进展,产学研合作有了新突破3.3.4创新活动与其他省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3.3.5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平较低3.3.6中小企业创新能力薄弱3.3.7区域文化基因中创新思想相对缺乏第4章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4.1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的原则4.1.1客观性原则4.1.2地域性原则4.1.3空间邻近性原则4.1.4共生性原则4.2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要素4.2.1企业4.2.2政府4.2.3高校和科研机构4.2.4中介机构4.2.5供应商4.2.6用户4.3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传统结构4.4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4.4.1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与生态体系的对比分析4.4.2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结构4.4.3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整体运行规律4.4.4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存在的条件分析第5章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机制5.1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动力机制5.1.1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内部动力机制5.1.2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外部动力机制5.2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学习机制5.2.1学习的主体5.2.2学习的网络结构5.2.3学习的知识转化过程5.3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扩散机制5.3.1技术扩散的原因5.3.2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5.3.3技术扩散的类型5.4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调节机制5.5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信任机制5.5.1信任机制的功能5.5.2信任机制的模式5.5.3信任机制的构建5.6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各机制的耦合第6章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度、共生界面及共生演化分析6.1质参量兼容原理及共生度模型6.1.1质参量兼容原理6.1.2共生度模型6.1.3无量纲化处理6.1.4数据来源6.2创新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共生度分析6.2.1指标设计6.2.2描述性统计6.2.3多元回归分析6.2.4共生度测算6.3创新企业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共生度分析6.3.1指标设计6.3.2共生度测算6.4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界面6.4.1共生界面的内涵和分类6.4.2共生界面的基本功能6.5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演化6.5.1区域技术创新共生关系的演化阶段6.5.2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第7章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体系的共生模式和共生能量7.1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组织模式7.1.1点共生模式7.1.2间歇共生模式7.1.3连续共生模式7.1.4一体化共生模式7.1.5各种共生组织模式的比较7.2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行为模式7.2.1寄生模式7.2.2偏利共生模式7.2.3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7.2.4对称互惠共生模式7.3企业与科研机构共生的目标模式:连续互惠共生7.4模型分析7.4.1Logistic模型设定7.4.2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竞争模型7.4.3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的共生模型7.5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能量的生成与分配7.5.1共生能量的生成7.5.2共生能量的分配第8章促进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建议8.1优化中原经济区技术创新共生环境、增强共生适宜度8.1.1优化金融环境8.1.2创造适宜技术创新的文化环境8.1.3建设和完善区域基础设施8.2培育优秀的共生单元8.2.1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8.2.2培育优秀的共生企业8.2.3培育优秀的学研机构8.2.4引导共生单元合理分工与差异化、协调化发展8.2.5积极推进产学研共生合作8.3着力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8.3.1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8.3.2企业孵化平台建设8.3.3研发平台建设8.3.4资源共享平台建设8.3.5科技成果转移平台建设8.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发挥政府职能8.4.1市场能够发挥对区域技术创新共生体系的促进作用8.4.2市场失灵与政府职能发挥第9章研究结论9.1主要研究结论9.2研究不足9.3未来研究方向参考文献重要术语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