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基辛格:理想主义者

  • 字数: 7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英]尼尔·弗格森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854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90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傅莹领衔推荐!王帆倾情作序!王逸舟、王鸿刚、刘江永、孙学峰、李礼、沈志华、陈琪、金灿荣、施展、倪峰、陶文钊、梁小民、谢韬、雷颐联袂推荐! 他是一个出生在德国的犹太人,少年时从纳粹德国逃至美国。45年来,他经历了个人的、哲学的、政治的教育,从一个曾被嘲笑的犹太难民变成了位高权重的政治人物。 他天赋异禀,对历史尤为敏锐,钟爱并十分擅长运用历史类比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途径。从波士顿的哈佛校园到华盛顿的西翼办公室,既是时事造英雄,也可以看作个人奋斗的胜利果实。 他对纳尔逊·洛克菲勒忠心耿耿,真心希望这位共和党明星能带自己走进权力核心,然而后来他又成了民主党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顾问。他讨厌理查德·尼克松,却出乎意料地接到尼克总统的任命。 1969年之前的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深受斯宾诺莎和康德影响。没人能确定这个理想主义者在什么时候转变成了现实主义者。这个被称为“地缘政治大师”“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人,就是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
内容简介
100多箱私人文件,全球111个档案馆的材料,8000余种、合计近40000页的资料……在基辛格的委托下,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研究了海量此前从未公开的历史资料,向人们展示了1969年以前的基辛格——美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外交政策理论家。基辛格的思想资本有两个基础:历史研究和理想主义哲学研究。 这是一位知识分子的传记,但又不仅仅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因为在基辛格的思想演变过程中,研究和经验极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既有哲理又带感情的教育故事。 基辛格所受的教育分为五个阶段:一,他经历德国暴政,领略美国民主,后来以美国士兵身份回到德国;二,他在哈佛初步接触哲学上的理想主义和历史知识,并成为核战略领域的公共知识分子;第三阶段的他成为纳尔逊·洛克菲勒和肯尼迪总统的顾问,从华盛顿特区的政治现实中吸取了惨痛的教训;第四阶段的他三赴越南,意识到美国无法成为越战的赢家;第五阶段的他在巴黎学会了什么是外交欺骗,直到后来接近出乎意料地接到尼克松总统的任命,成为政府官员。 弗格森以为,年轻的基辛格志存高远,的确是一位理想主义者。
作者简介
尼尔·弗格森,有名历史学家,博士,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米尔班克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历史系劳伦斯·A.蒂施讲席教授,清华大学杰出访问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采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迪勒-冯•弗斯滕伯格基金会杰出学者。弗格森共撰写了包括《战争的悲悯》《罗斯柴尔德家族》《帝国》《文明》《基辛格:理想主义者》在内的15部著作,其中《基辛格:理想主义者》荣获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阿瑟·罗斯奖。2008年,根据其作品改编的PBS系列纪录片《货币崛起》荣获国际艾美奖很好纪录片奖。2011年,其电影公司推出的首部长篇纪录片《基辛格》荣获纽约国际电影节很好纪录片奖。弗格森荣获的其他众多奖项还包括本杰明·富兰克林公共服务奖(2010年)、哈耶克终身成就奖(2012年)、路德维希·艾哈德经济新闻奖(2013年)。除了每星期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撰写专栏,他还创办了Greenmantle咨询公司并担任董事总经理,还是艾弗里资产管理公司Affiliated Managers Group的董事。他的新书《广场与高塔》于2018年1月在美国出版。
目录
推荐序 III 序言 VII 导言 001 卷一 第1章 故乡 035 第2章 逃难 063 第3章 哈得孙河上的菲尔特 083 第4章 出人意料的二等兵 113 第5章 生者与死者 138 第6章 在第三帝国的废墟上 170 卷二 第7章 理想主义者 209 第8章 心理战 246 第9章 基辛格博士 292 第10章 奇爱博士? 331 第11章 奔波双城 384 卷三 第12章 双重身份417 第13章 灵活反应456 第14章 生活现实 508 第15章 危机 537 卷四 第16章 出兵越南573 第17章 不文静的美国人 618 第18章 风中浮尘657 卷五 第19章 反对俾斯麦的人 683 第20章 等待河内 718 第21章 1968 770 第22章 不可能的组合 817 后记 847 致谢 863 注释 867
摘要
    第1章 故乡
     菲尔特对我来说无关紧要。
     ――亨利?基辛格,2004年
     1
     如果传主断然否认自己的童年对其后来生活的影响,那么,传记究竟该从何处入手?
     常有人说,基辛格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长大,这段经历“给他的……青春期留下了痛苦的阴影”。比如,“基辛格感到自己会不断遭遇无法预测的暴力,这一点显然在他内心深处定下了某种基调,他后来的态度(包括对核战争的态度)可能就建立在这种基调之上”。另一位作者猜测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害怕回到魏玛共和国充斥着暴力、混乱和崩溃的局面”。这位作者声称,要理解基辛格对越南战争和水门丑闻的态度,只有参照他年轻时代在德国的经历。的确,他的整个哲学和政治观都有着深厚的德国根源。“经历过魏玛共和国的崩溃之后……他深信……民主有其非常黑暗的一面。”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基辛格一辈子都是文化悲观主义者。
     基辛格本人曾多次表示上述说法不值一提。1958年他回到巴伐利亚的故乡时宣称:“我在菲尔特的生活似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有意思的事、好玩儿的事一件都想不起来了。”1974年3月他接受《纽约邮报》记者艾伦伯格采访时,轻描淡写地承认小时候在纳粹德国“经常在街上被人追赶、痛打”。但他很快补充道:“那段童年经历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我并没有感到不快乐,也并没有强烈感觉到发生了什么事。对孩子来说,被人追打不是什么大事……现在流行什么都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解释。但我告诉你,童年时期那充斥着政治迫害的成长环境不是我这一生的决定因素。”
     基辛格写就的从政生涯回忆录只有一次提到他在德国度过的童年。2004年,他说他的故乡对他无关紧要。因此那些想从他的德国犹太裔出身寻找他政治生涯关键点的人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我受过纳粹的影响,很不愉快,但也不至于影响我和同时代的犹太人的友谊,因此我不觉得很痛苦……我不同意他们从病理上所做的解释,说什么我酷爱秩序、不爱正义,还说因为这样我才能深刻理解国际体系。我不关心国际体系。我关心的是我生活的城市的足球队排名。
     基辛格后来乐意重游菲尔特,更让人以为他的青春期并不痛苦。1958年12月访德期间,他回到故乡,当时他是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副主任,这次他回德国,当地报纸用两个段落的篇幅做了报道。17年以后,身为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来到菲尔特接受“市民金质奖章”,陪同人员除了他的妻子,还有父母和弟弟,这一回,引起了媒体极大的关注。这次访问经过精心设计,是为了庆祝(用基辛格的话来说)“美德两国人民重新恢复友谊,非同凡响”。当天,巴伐利亚名流会聚一堂,基辛格和德国外长汉斯-迪特里希?根舍相互致辞,而这在今天看起来也许是外交上的老生常谈。
     (基辛格宣称)在核灾难的阴影下……我们不能臣服于所谓的历史悲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共同的任务就是联合起来建立国际关系体系,确保各大洲的稳定和各国人民的安全,通过共同利益把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在国际事务中讲究约束和克制。我们的目标就是所有国家(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正在争取的和平,那是持久的和平,因为所有国家都希望维护和平,不管是弱国,还是强国。
     但是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基辛格父亲路易斯的即兴演讲,这是1938年以后老人第一次回德国。尽管他提到那年是“被迫离开”德国的,但他反而慷慨地谈起菲尔特早年的宗教宽容传统。(“几百年来,德国许多城市充斥着狭隘的观念与偏见,但在菲尔特,不同信仰和谐共存。”)他儿子在故乡获得荣誉不仅仅是因为他功成名就,而且因为他就像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和平》中的主人公特里基斯一样:
     认为他的毕生工作就是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促进、维护世界和平。他与美国总统并肩工作,志存高远,要把世界带入一个各国相互理解、和平合作的时代……我们当父母的感到很满足,今天世界各地都看得见基辛格的名字,它成了“和平”的代名词:基辛格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和平的同义词。
     那是1975年12月。安哥拉已开始内战,距葡萄牙殖民统治结束还不到一个月。就在基辛格访问菲尔特的前几天,巴特寮在越南和苏联支持下推翻了老挝国王,而印尼军队入侵了刚刚独立的东帝汶。授奖仪式刚过8天,美国中央情报局驻雅典情报站站长被人击毙。那个月的报纸上充斥着恐怖主义暴行的行为:爱尔兰共和军在伦敦施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维也纳施暴、南摩鹿加群岛分裂主义者在荷兰施暴。就连纽约拉瓜迪亚机场也发生了一起灾难性的炸弹爆炸事件。在一些年轻的德国社民党人看来,在这样的时刻给美国国务卿授奖似乎不合时宜。或许只有在场的年纪大的德国人才能明了基辛格讲话的意义。他呼吁“建立这样一个世界,是和解而非权力让人们充满自豪;迎接这样一个时代,信念是道德力量而非偏狭与仇恨的源泉”。这些并不是空话。在基辛格一家看来,这次“回家”“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当时他们落魄到背井离乡,而今归来却被奉为上宾。(P35-3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