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论语

论语

  • 字数: 2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 作者: 编者:毕宝魁|总主编:朱永新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43612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毕宝魁编著朱永新主编的《论语(嵌式阅读)》是《论语》的普及本,采用之底本是《十三经注疏》中北宋邢禺之《论语注疏》。本书严格遵从原本,未作任何改动,更采用直译与意译兼顾的方法,不偏执一方,以信达雅为目标,以便于读者的阅读为终极目的。在注释方面,以有利于厘清原文的本义为前提和目标,不作繁琐考证,如有异说,―般只列出最通行说而已,不面面俱到。
作者简介
毕宝魁,1980年毕业于铁岭师专中文系。1987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辽宁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唐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阅读引擎
阅读辅导
原著阅读
本书阅读指南
本书文学地位与历史影响
本书历史背景图解
本书人物图解
本书作者生平图解
本书地标物语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优选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阅读体验
感悟作品
嵌记解读
阅读拓展
本书的阅读链接
本书的文化链接
嵌记链接
摘要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提出了“仁”的思想,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他的祖先是在他前几世就落寞了的宋国贵族。他从小聪明好学,养成了博学好礼的美德。年轻时,孔子曾做过几任小官,但以后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了教育中。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不论贫富贵贱,据说他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优秀的有72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终其一生倡导和宣讲儒家学说,经后世源源不断的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两千多年来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起着指导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其中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着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优选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优选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孔子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孔子不仅执着于对儒家学派的倡导,也是世界上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含灾难、地震、龙卷风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因此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人生境界。
     孔子是华夏民族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在世时就已经有了“天纵之圣” “天之木铎”的名誉,是当时社会上最有学问的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博士根据20世纪经济发展的状况推断,21世纪将是亚洲儒家文化圈的时代。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它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语”是话语的意思。《论语》成书于众人之手,记述者既有孔子的弟子和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主要是以孔门弟子为主笔者。
     《论语》由若干篇章组成,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是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的首创之作。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