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国工业梦

大国工业梦

  • 字数: 19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作者: 编者:朱宏任//陈玉涛
  • 出版日期: 2018-01-01
  • 商品条码: 97871213299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朱宏任、陈玉涛主编的《大国工业梦(精)》分为院士梦与企业梦两部分,分别以院士和企业家为切入点,述说中国工业发展中的点滴故事。1.院士梦部分,邀请国内工业领域相关的知名院士,通过院士口述、专人访谈整理的方式,挖掘整理院士在科研生涯中亲身经历的工业领域的事件、创新及突破,以“人物故事”的方式呈现,更好面向公众传播,弘扬科学精神、展现行业巨擘风范、留存珍贵史料、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力。2.企业梦部分,以工业领域相关代表企业人物为对象,通过人物口述、专人访谈的方式,展现“小企业大梦想”,通过人物的成长讲述工业的发展。
本书有助于传播工业文化,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力,展现工业文化。适合各行各业,尤其是制造业及其相关从业者阅读。
作者简介
朱宏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中国智能制造绿皮书(2017)》编委会主任,《2017年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副主编。
目录
序言一
序言二
第一篇 院士梦
曹春晓――钛之梦
柳百成――制造强国梦
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梦
王贻芳――大型对撞机之梦
第二篇 企业梦
隐形冠军梦――惟精惟一,铸就世界冠军
工业强基梦――产业新贵,轨道交通女英侠
中小企业梦――照亮未来,天使转向实体制造
科技强国梦――前沿担当,联合创新建支撑
附录Ⅰ 历年国家高科学技术奖获奖情况
附录Ⅱ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奖项目
附录Ⅲ 企业介绍
后记
摘要
    结缘雷达
     从1961年王小谟在南京14所参加工作,主要负责583三坐标雷达的研制,到20世纪70年代参与“三线建设”前往贵州都匀建设38所,在雷达研制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调离38所赴北京参与预警机的引进与自主研制工作。王小谟院士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南京第14研究所。我第一次接触到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583,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第一次参加“四清”运动,经历了少有的“”,在许许多多的“第一次”里,我遇到了好师长、好同事。我听到了很多老一辈雷达专家艰苦创业的故事,无疑,我站在了前人的肩上,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阶段是在贵州和安徽第38研究所。我经历了事业上的一波三折、命运的沉浮、职务的升迁,等等。在三线建设时期,我和我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在研制383三坐标雷达的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高度评价。1984年,383三坐标雷达在国庆阅兵时立了功,并获得“空军红星兵器”的荣誉称号!之后,三坐标雷达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我受到同志接见。在贵州三线时期的20年,是出成果的20年,也是技术水平、管理思想成熟的20年!在这一时期,我先后获得贵州省劳动模范、首批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
     第三阶段是在北京工作。我的职务由38所所长升至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军工局局长、电子工业部预研局局长、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委秘书长等。科研领域也由中国防空雷达转为预警机的研究。
     ――王小谟口述,2014年
     初识“583”
     1961年,大学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10研究院,经过培训后王小谟进入到10院南京14所工作,担任技术员,在整架场负责雷达的维护。南京14所前身是国民党时期的一个雷达修配厂,不少老一辈雷达专家都曾在这里工作过。比如雷达显示方面的专家戴季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警戒雷达的徐脉衍以及带领团队研制成多部新型雷达的通信、雷达技术专家申仲义等。老一辈专家艰苦创业的精神让年轻的王小谟受益匪浅。事实上,此后的研究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风雨不断考验他,而王小谟在困难面前未曾低过头。
     早期的雷达只能给出目标的距离和方位的二维坐标,从20世纪60年代起,包含高度的三坐标雷达成为当时雷达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代号为583的三坐标雷达被列入苏联援助中国的项目,14所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开始了583雷达的研制工作。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只留下厚厚一沓手稿。
     1962年,由于王小谟工作表现突出,而583三坐标雷达的研制工作又处于停滞的状态,组织决定让王小谟开始研制我国第一部三坐标引导雷达。室主任薛国伟找到王小谟,开门见山地说:“你负责做583三坐标雷达吧。”当时迫切需要研制出我国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否则一旦敌人入侵,雷达失灵,必然会给部队、给国家带来严重损失。接到这个任务,王小谟倍感压力。学了十几年的俄文,其实用得很少,英语和数学更是障碍。他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因此通过加倍的努力去追赶优秀的同志,如果别人用一小时,王小谟就用两个小时来学习。那段时期,他早上起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背单词,阅读英语文献的时候一边翻阅一边查词典,不上街不看电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补课。就这样一年后,付出有了回报,王小谟的英语和数学都有了明显进展,开始能读懂一些专业文献。
     1963年,14所成立了583三坐标雷达总体组,张广义任组长,王小谟任副组长。上级要求自行研制的三坐标雷达威力大、起点高,并组织全国的力量研制相参速调管、计算机和晶体管等,希望器件和雷达能够赶上国际优选水平。为实现远距离三坐标同时测量,583总体组提出了仰角采用的多波束、相扫、频扫等多套方案,但是觉得不够满意,因为多波束性能好但设备复杂;相扫技术优选但不成熟、难度太大;频扫虽然简单,但威力范围、数据率和精度矛盾突出。
     在一篇资料的启发下,王小谟创造性地提出了脉内扫频的方法,简化了复杂的雷达高频系统,解决了三坐标雷达的技术难关――威力、精度、时间的矛盾,比国外专家提出相同方法早了一年。最后该方案获得国家批准,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优选的方案,也因这个项目,他被提为副总设计师。
     正当他如饥似渴地钻研雷达技术时,1966年,他被派到苏北溧阳的农村搞“四清”。半年后从溧阳回到14所时,所里正在“闹革命”。1967年,当时已是研究室副主任的王小谟,受到“批判”,被“打入”DJS―21机房管计算机。这对他来说,也可谓是因祸得福。14所这台计算机故障很多,也许是工程师对电子元器件特有的敏感,王小谟一边学习计算机知识,一边测试排查所有的插件,发现问题主要出自三极管断腿,分析是机房设计存在问题,在改良了机房的排风系统后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说:“我感谢这段时间,因为在这里,我切实掌握了计算机,为后来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三坐标雷达上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研制583雷达,上级调集了10院的所有力量,14所负责总成,12所、13所、15所负责提供配套件,大家团结一心为583雷达的研制出力。而当583雷达就要成功时,王小谟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帽子,再次被取消了参与项目的资格。
     1969年,军管会进驻14所,王小谟回研究室抓革命促生产,确定为去三线人员,并于12月底出发到贵州都匀38所。虽然困难重重,14所还是在1970年生产出了583样机,这对583项目团队来说也是一种欣慰。
     P50-5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