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陈省身传(修订版)

陈省身传(修订版)

  • 字数: 39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奠宙//王善平
  • 出版日期: 2011-10-01
  • 商品条码: 9787310037841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9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陈省身传(修订版)》作者张奠宙、王善平通过二十章用生动的语言,详实的资料介绍了陈省身先生的一生,他对数学研究的追求和重大贡献,他高尚的品德和做人的风范,是一本曾深得读者好评的传记。
目录
第一章 幼年时光不做纸鸢儿
第一节 1911年,嘉兴
第二节 只读过一天小学
第三节 不做“纸鸢儿”
第四节 第一篇数学文章
第五节 算命和围棋
第六节 “炮船之巧拙,以算学为本”
第二章 踏入南开选择数学
第一节 庚子赔款
第二节 姜立夫到南开
第三节 南开数学之门
第四节 南开师友
第三章 步入清华选择几何
第一节 清华机缘
第二节 选择几何
第三节 杨武之和华罗庚
第四节 清华数学群星
第四章 负笈汉堡选择很好
第一节 汉堡大学数学系
第二节 布拉施克教授
第三节 汉堡学习生涯
第四节 博士学位
第五节 中国留学生的圣地
第五章 追随嘉当 选择大师
第一节 “欧高黎嘉陈”
第二节 巴黎访学
第三节 谒见嘉当
第四节 关于布尔巴基学派
第六章 抗战岁月 联大六年
第一节 抗战前夕的中国数学界
第二节 辗转到达昆明
第三节 并不浪漫的美满婚姻
第四节 上海孤岛
第五节 联大数学生活
第六节 学生们
第七章 普林斯顿选择世界
第一节 普林斯顿――世界数学中心
第二节 走向普林斯顿
第三节 普林斯顿的朋友们
第四节 一生最得意的工作
第八章 上海三年代理所长
第一节 1946:上海团聚
第二节 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筹备处
第三节 从筹备代理主任到代理所长
第四节 青年数学家的摇篮
第五节 外尔访华搁浅及其他
第九章 芝加哥十年 美国几何学的复兴
第一节 再访普林斯顿
第二节 斯通的坚持
第三节 微分几何学在美国的复兴
第四节 广泛的学术活动
第十章 伯克利年代几何学的辉煌
第一节 从芝加哥到伯克利
第二节 美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节 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美国数学研究所所长
第五节 沃尔夫数学奖(1983)
第六节 41个博士
附 陈省身指导的41位博士及其学位论文
第十一章 华人之光――物理与几何
第一节 与杨家的两代因缘
第二节 复旦纵论“物理与几何”
第三节 丘成桐
第四节 华人学术圈的朋友
第十二章 重回中国 家和万事兴
第一节 广泛的国际声誉
第二节 日本朋友和钓鱼岛事件
第三节 在北京会见郭沫若院长
第四节 老友重逢
第五节 家和万事兴
第十三章 故园情结最后的事业在中国
第一节 致力于中国本土的数学事业
第二节 陈省身数学奖
第三节 “在数学上中国是统一了”
第四节 数学天元基金
第十四章 南开数学所艰难起步
第一节 襁褓中的南开数学所
第二节 南开数学所白手起家
第三节 面向全国的南开数学所
第四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五节 21世纪初南开数学所的主要成员
第十五章 “老马识途”――做“好”的数学
第一节 在数学上取得“平等与独立”
第二节 做“好”的数学
第三节 “好”数学的“牌子”会有用
第四节 数学师和数学匠 257
第五节 数学没有诺贝尔奖是“幸事”
第六节 “不可以没有中华文化的涵养”
第七节 芬斯勒几何
附 论清太宗孝庄皇后
第十六章 “我的六个朋友”
第一节 华罗庚
第二节 吴文俊
第三节 胡国定
第四节 韦伊
第五节 格里菲思
第六节 西蒙斯
第十七章 陈省身与现代几何学
第一节 高斯一博内公式的推广,纤维丛的陈一
韦伊理论
第二节 复流形上的陈示性类及其应用
第三节 陈省身一西蒙斯理论
第四节 陈一莫泽不变量,博特一陈示性类
第五节 影响遍及整个数学
第十八章 几何之家 劳碌的晚年
第一节 宁园
第二节 夫人仙逝
第三节 定居天津
第四节 市民生活
第五节 社会活动
第六节 长寿真谛
第七节 学术工作
第十九章 跨入21世纪
第一节 跨世纪的“陈省身讲座”
第二节 会见中国国家领导人
第三节 九十大寿
第四节 新的学术荣誉
第五节 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第六节 走向国际:“建设21世纪数学强国
第七节 南开数学所的新坐标
第八节 美国数学科学研究所的扩建和
“陈省身楼”
第九节 三件高兴的事情
第十节 “数学好玩” 关注数学教育
第二十章 长眠南开
第一节 六维球面:奇迹终于没有发生
第二节 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第三节 最后的时刻
第四节 大洋两岸的陈省身楼相继落成
第五节 发展中的“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第六节 201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
陈省身奖章
第七节 上善若水,一个大写的人
尾声
参考文献
陈省身年谱
人名索引
后记
摘要
    正当毕业之时又临军阀混战,铁路常常停运,就只好就近进天津的大学。那时的天津,只有北洋大学和南开大学两所高等学校。但北洋规定四年制的扶轮中学毕业生只能考预科。南开大学却可以同等学力,投考本科。陈省身两校都投考了,也都录取了。之所以选择南开,和中国数学界的一位名人有关。这就是中国数学史家钱宝琮(1892一1974)。
     钱先生字琢如,也是嘉兴人。留学英国,学习工程,但酷爱数学和数学史研究,当时在南开大学数学系短期任教。钱宝琮和陈省身的父亲曾在嘉兴同学,来天津后自然常到陈家串门。他有一次看到陈省身的课本是霍尔(Hall)和奈特(Knight)合著的《代数》,便说“这先生是考究的”。意思是该书的作者很棒,陈省身能够读懂此书,数学程度应该不差。据此,钱先生建议陈省身“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南开大学”。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
     但是,南开的入学考试仍按六年制中学的要求命题。以数学来说,解析几何是主要科目,陈省身就根本没有学过;另外,在四年制扶轮中学里学的物理、化学的知识也不够。为了准备考试,陈省身串街走巷到处借书,苦读三个星期,自学了解析几何。最后陈省身终于通过南开大学的入学考试,这等于跳了两级。钱宝琮告诉陈省身:“你的数学成绩是全体考生中的第二名。”
     钱宝琮先生后来长期执教于浙江大学,专治中国古代数学史。他和李俨齐名,同为用现代数学观点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数学的开山大师。钱先生的许多创见,在海内外有广泛的影响。至于他对陈省身踏入南开的不经意的指点,也许他自己不觉得怎样重要,可是对于中国数学和世界几何学的未来,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当时的南开大学的一年学费是90块大洋,比一般公立大学高。一年级学生进来只分科(后来改名学院),至于进哪个系,要等到三年级才决定。陈省身进了理科,内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四个系。那时读大学的人少,进理学院的一年级学生有26人,整个理学院不过约百名学生,彼此很快相熟。从南开中学考进来的同学,有个小圈子,不过很快大家都熟识了。吴大任就是从南开中学上来的,功课甚好,与陈省身交往渐多,后成为莫逆之交。读物理的二年级学生吴大猷,是吴大任的堂兄,也渐渐熟悉了。理学院一年级的课程有初等微积分、普通物理、定性分析化学、国文和英文共5门课。当时的陈省身认为“物理似较切实”,所以起先没有打算选择数学系,而是准备进物理系的。
     不管进什么系,微积分是必修课。1926年,姜立夫因学术休假到厦门大学访问,数学和普通物理中的力学课就由钱宝琮先生执教。陈省身对这两门课不觉困难,无非是做做习题而已。后来的物理课由饶树人(毓泰)先生亲授。物理学牵涉的现象比较复杂,不似数学那样简单,所以学得不算好,及格是不成问题的。物理实验要费些功夫,但对其内容无意深切了解。作了几个基本度量之后,其余只是“凑答数”,交上去就及格了。
     那时的大学注重国文和英文的教学。陈省身回忆说:“我的中英文不算好,可是还有不如我的人。我动笔很快,一写两三篇,把优选的一篇留给自己,其他的送人。但是有时候送出去的文章反而比自己的一篇得到更好的分数。一年级时我的朋友大都是成绩不顶好的,所以时常替他们做作业,以消磨时间。”那时的大学,只有有钱人家读得起,公子哥儿来混文凭的不少。陈省身的学习貌似轻松,其实也是他聪敏过人所致。
     可是,陈省身也有学不好的课程,那就是化学实验。扶轮中学只读四年,理化程度本来就不高。化学强调动手,陈省身没有训练,自然手忙脚乱。化学定性分析是邱宗岳教授亲授的,助教是赵克捷先生,外号“赵老虎”,以严厉有名。陈省身第一次上化学实验课,就被要求把指定柜子里的仪器和发下来的清单一一对上号。没有实验经验的陈省身,一开始就觉得很困难。接下来是吹玻璃管。这是一件需要眼疾手快、经验老到的技术活,他自然弄不好。幸亏当时有一位化学系的职员在实验室,在他帮助下吹得有点像样了。陈省身兴冲冲地拿着玻璃管,觉得还有点热得烫手,于是想到水龙头那里用冷水降温。龙头一开,前功尽弃。陈省身从此怕做实验。不久,他决定放弃化学课。
     这不由得使人想起物理学大家杨振宁的一件往事。他初到美国,是想读实验物理、但是杨振宁的实验一直不大好。由于实验老是出毛病,以至在芝加哥大学物理实验室里流传着两句打油诗:“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where is bang,there is Yang)。这是杨振宁的导师泰勒(美国氢弹之父)在一篇回忆录中提到的真实故事。后来泰勒劝杨振宁改学理论物理,杨振宁很快就成功了。
     陈省身和杨振宁为什么做不好实验?有种解释说,这是先天决定的。一些人思维敏捷,脑子动得快,想的事情超越正在操作的现实,以至不能手脑并用。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后天教育使然。一次失败,就对之不感兴趣,生出厌倦之心,以后再也学不好了。不过,陈省身和杨振宁的例子决不说明中国人不善于动手。其实,中国人做实验是很行的。早年的物理学家,如吴有训、赵忠尧、吴健雄;稍后的丁肇中、朱棣文、崔琦等,都是做实验物理的名家。中国科学家在美国最早站住脚跟的是工程界人士,他们都是能够动手解决问题的学者。
     陈省身善于动脑而不善动手,大概是先天的。这里还有一个佐证。1929年考入南开大学的女生陈(受鸟),后来回忆说:“有一次男生在操场上练习开步走,我们女生在一旁观看。我发现,队伍中一个十六七岁的男生和同队人的脚步总不合拍。当他自己发现时,就倒一下左右脚。一圈走下来,时时倒脚,我看了十分可笑。旁边的同学告诉我:别看他不会开步走,他小小年纪已经是数学系三年级的高才生,他叫陈省身”。陈(受鸟)后来成为吴大任的夫人,也是陈省身的终身朋友。
     刚进入南开,陈省身就决定放弃学习化学,这是一个影响终身的决定。首先,以化学为主课的化学系和生物系是不能进了,即使进物理系,也得要化学成绩。在理学院四个系中,只有数学系可进。陈省身说:“我的读数学系的路线,实在是早就确定的。比之多才多艺的人,我的选择问题比较简单,一生受益不浅。”一位台北的记者问陈省身为什么选读数学,他说:“我中英文都不好,又不会做实验,就只好做数学了。”其实,陈省身的语言能力相当强。在南开大学,段茂澜先生教法文和德文,陈省身都获得优良的成绩,达到能读原版数学书的程度。应该说,这为他后来到德国、法国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外语基础。当然,陈省身在体育、音乐等动手类的科目上则不在行。他晚年曾说,我一向不迷恋体育运动,听音乐则发现只是浪费时间。从小看到老,这大概是不错的。
     陈省身终于选择了他所钟爱的数学。他是幸运的,中国数学也是幸运的。在20世纪20年代,一般望子成龙的父母,总是要孩子学法律、学工程;留给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小。时至今日,父母替孩子“填志愿”的事情依然司空见惯。如何发掘一个人的潜质和兴趣,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仍然是今天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陈省身选择数学的过程,会给人们留下长久的思考。
     ……
     P25-2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