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

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

  • 字数: 173千字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锡祚
  • 出版日期: 2016-05-18
  • 商品条码: 978731005076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锡祚著的《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南开故事丛书》内容包括:北洋水师时代;严王家馆时代;南开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早期教育思想;戏剧与体育在南开;从“九一八”到“七二八”;抗战时期;抗战胜利,南开复校;南开五十年,在艰苦奋斗中成长;考试院长三个月等。
目录

一、前记
二、先世回溯
三、童年时代
四、北洋水师时代
五、严王家馆时代
六、南开学校的创立与发展
七、早期教育思想
八、戏剧与体育在南开
九、从“九一八”到“七二八”
十、抗战时期
十一、后期教育思想
十二、抗战胜利,南开复校
十三、南开五十年,在艰苦奋斗中成长
十四、考试院长三个月
十五、全国解放
十六、先生之生平
十七、故后哀荣
十八、后记
附:手稿原件
整理后记
摘要
    二、先世回溯
     曾闻自先祖母杨太夫人口述,张氏先世祖于清初来自山东,原在运河里使用楠木船,往来南北,贩运油粮为生。后来到天津,有一日清晨闲步,在河东一带一块荒地上,看到有一只猫和一条蛇在打架,认为这是龙虎斗,是块旺地,就把那块地买下了,建起家园来。这说来是太富于象征性了,若以今日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是太荒唐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在人们的眼睛里看来,确认为是一件不平常的事,这只称作张氏祖先迁到天津来的一段引子罢了。
     当时开了一家行店,起名叫做“协兴号”,取其协力同兴的意思,专养楠木船,南北贩运油粮杂货,经过几个世代的经营,家道日渐兴旺起来。传到五世祖天行公讳健,生高祖兴如公讳文德兄弟三人。兴如公生曾祖筱洲公讳虔,为国学生,早年亡故。筱洲公生祖父久庵公讳云藻,筱洲公去世时,久庵公才九岁。
     久庵公幼年,聪明不羁,因为是幼年丧父j并且又是两世单传的独生子,先曾祖母刘太夫人不免过于宠爱放纵了些,而当时家道又正在兴盛,所以也就没有把科举事业放在意中了。
     久庵公平生酷爱音乐,遍访名师,凡是一切乐器,弹拉吹打,无不精绝,尤其以琵琶最擅长,一直到晚年,没有一天不弹弄的。每天晚上临睡前,一定要弹一两段琵琶曲子。冬日天寒畏冷,就把棉被挖两个洞,躺在暖炕上,把手伸出来,弹弄器琶、弦子等乐器。
     先娶祖妣胡太夫人,早卒,所生的子女,也没有养育活。继娶先祖母杨太夫人,当时因为不事生产,家道已经中落,生计日艰,惟有仗着久庵公在外教几处家馆,和杨太夫人给人家做些针线外活为生。虽然如此,久庵公还是不改其乐。盖因他的生性淡泊,视富贵如浮云,就是爱好音乐如命。久庵公和当时的京剧票友孙菊仙最要好,称为莫逆之交,他曾教授孙处戏曲乐理,孙处是孙菊仙的别名,因他是天津人,所以津人也称他为“老乡亲”,是慈禧太后的供奉,就是常进宫为西太后说戏的。孙每次到天津来义演,一定要请张七爷给打鼓,久庵公在族中大排行第七,所以人们称为七爷,因为以琵琶闻名,津人群呼为“琵琶张”。说来孙菊仙先生这人也很奇特,每当赈灾义演,他常常唱到中间,摘下来髯口,停下锣鼓,对听众演说赈灾的道理,劝募一番之后,再挂上髯口,响起锣鼓,接着再唱,这个人很富于侠气。后来他活到九十多岁,记得在我小时,他还到我家来过,父亲教我们叫他孙爷爷,说这就是“老乡亲”,当时他的精神还是健旺得很。
     久庵公在晚年,有一天到茶馆去喝茶,那时茶馆里还有说唱节目,那一天正值有一位外地来的弹琵琶的,在台上演奏,那人也有六十岁光景,也是很有些名气的,弹奏中间,有一处弹得不大对,久庵公在台下用老年颤抖着的声音,吼了一声:“好琵琶!”那人闻听,立时变色,放下琵琶问道:“是哪位喝倒彩?”台上管事的说:“这是张七爷,琵琶弹得优选。”那位乐师道:“既然如此,就请张七爷上台来弹弹,我们领教领教。”当时台下喝茶的,多是平时认得的熟人,一齐怂恿,久庵公不便违却众人的情意,就上台来,拿起琵琶弹了一阕。刚弹罢,那位乐师就立刻跪在地下磕头,一定要认师傅。经不过台上台下众人凑趣,一齐怂恿,这才收了那人做徒弟,传授了几段平生最得意的琵琶曲子。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