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 心理健康人性深度与高度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性格精神读物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 心理健康人性深度与高度的心理学经典作品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性格精神读物

  • 字数: 24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2291184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3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现当代有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划时代著作《动机与人格》续篇
★ 比《动机与人格》更大胆、更深远
★ 关于人性深度与高度的心理学经典作品★ 英文版销量超过100,000册,中文简体版首次正式出版
内容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石,这些思想在其成名作《动机与人格》续篇――《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精)》一书中得到了优选的体现。
马斯洛毕生都在探索人类本质,他以新颖又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动机理论为支撑,对人类本质进行了更全面、更精彩的设想,证明人类具有爱的能力、高尚的品质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追求优选的价值观和愿望。
在《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中,马斯洛结合多年搜集的临床资料,以满怀激情、精辟入里的文字,通过对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防御和成长、认知需要与认知恐惧、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等对人类本质和心理健康极为重要的概念的探讨,展现促进、保持并恢复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影响深远,在作者离世四十余年后仍盛传不衰,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举足轻重,还被广泛应用于人文学科、社会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之中。
作者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管理学大师、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在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接受教育。在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之前,他在布鲁克林学院担任教职十四年。1967―196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科学心理学》等。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崛起的新的心理学派,冲击着当代西方的心理学体系,相对于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目录
第三版编者序
第二版序言
第一版序言
前言
第一编 更广阔的心理学领域
第一章 导言:健康心理学探索
第二章 心理学能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学到什么?
第二编 成长与动机
第三章 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
第四章 防御和成长
第五章 认知需要和认知恐惧
第三编 成长和认知
第六章 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
第七章 强烈的同一性体验:高峰体验
第八章 存在性认知的一些危险
第九章 抵抗被标签化
第十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
第十一章 心理学数据和人的价值
第十二章 价值、成长和健康
第十三章 超越环境的心理健康
第四编 未来的任务
第十四章 成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命题
附录一 我们的出版物和专题会议适合这些个人心理学吗?
附录二 规范社会心理学具有可能性吗?
参考文献一
参考文献二
摘要
    那么,根本问题就在于,选择他人的自我还是自己的自我?如果坚持自我的专享方式是失去他人,那么儿童一般会放弃自我。的确如此,原因上文已经提及,即对儿童而言,安全是最基本、拥有优势性的需要,远比独立和自我实现重要得多。如果成人强迫儿童在失去一个(较低级但较强烈)重要需要和另一个(较高级但较微弱)重要需要之间做出选择,他一定会选择安全,哪怕以放弃自我和成长为代价。
     (从原则上讲,没有必要逼迫儿童做这样的选择。然而,由于自身的病态和无知,人们却常常这样做。我们之所以知道这种做法没有必要,是因为有足够的例子说明,儿童在同时面对一切高级需要时,可以不需付出巨大代价,既获得安全和爱,又获得尊重。)
     我们可以从治疗情境、创造性教育情境、创造性艺术情境以及创造性舞蹈教育中获得重要的教益。如若创设情境氛围是自由的、赞赏的、赞美的、认可的、安全的、愉快的、安抚的、支持的、没有威胁的、不评判的、不比较的,则个人感到绝对安全、不受威胁,他便可能表现出各种次要的快乐情绪,例如,敌意、神经质的依赖等。一旦这些次要情绪得到充分宣泄,他便自发地转向外人认为“更高级”或转向成长的其他快乐,如爱、创造性等。两种快乐都体验过后,他会更喜欢第二种。(治疗师、教师、帮助者等认同哪种外显理论区别甚微。真正优秀的治疗师可能信奉悲观的弗洛伊德理论,但行事作风却好似相信成长的可能性。真正优秀的老师可能口头上对人的本性持极其乐观的态度,在教学实践中却暗中表现出对后退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充分理解和尊重。当然,非常现实和全面的哲学也很有可能在实践、治疗或教学、家教上行不通。只有尊重恐惧和防御的人,才能够去教学;只有尊重健康的人,才是可以进行治疗的人。)
     这种情景下存在部分悖论,甚至“坏”的选择实际也可能“有益于”患神经症的选择者,至少从他的状态来看可以理解甚至是必需的。我们知道,强行或太过直接地去除神经官能症状,或创设紧张情境,打破患神经症的选择者对痛苦领悟的防御,从而达到上述目的;这些行为会让选择者垮掉。这就涉及成长的步伐问题。优秀的父母、治疗师和教育者的实践又一次让人刮目相看,好似他们理解,若要使成长看上去不像巨大的危险,而是令人愉悦的前景,亲切、温和、尊重恐惧、理解防御力量和后退力量的天然性等都十分必要。他表示理解成长只能出自安全的道理;认为如果一个人的防御非常严格,一定事出有因,即便知道孩子“应该”走哪条道路,他也愿意耐心等待,体谅理解。(P59-6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