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

志在摩登:我的祖父徐志摩

  • 字数: 253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徐善曾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8558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87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金庸题词,张大千绘制肖像,北大教授严家炎题字推荐。2.徐志摩嫡孙发声,家族影集公开。3.重点突出了徐志摩“志在摩登”的现代精神和人生定位。4.剑桥大学院士、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等中外多位研究徐志摩的学者推荐。
内容简介
这本传记是徐志摩嫡孙循着徐志摩的足迹,走遍三大洲八个国家后撰写的,也是徐志摩的新传记。传记着眼于徐志摩人生定位的转换,以及他将自己定位为诗人后的种种努力和成就等这些“志在摩登”的历史过往。徐志摩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现代理想,这伤害了他周围的人如父母、张幼仪等;在爱情理想破灭后,他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体面,也尊重和帮助摩登女性和知识分子,还挑起生活的重担。这虽然让他英年早逝,但也成就了他的诗名流传。
作者简介
徐善曾,徐志摩嫡孙,1946年生于上海,六岁时移民美国。他曾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及耶鲁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也曾任数家科技公司高管,现退休寓居南加州家中。
目录
序:徐志摩的觉醒——剑桥岁月?引燃诗情 阿兰·麦克法兰前?言第一章?志在摩登第二章?此间少年?1897—1917童蒙幼学包办婚姻附录一——梁启超小传第三章?游学美欧?1918—1921赴美寻知转益多师英伦寻梦附录二——伯特兰?罗素小传第四章?剑桥岁月?1921—1922狄更生:大学底蕴夫妻聚首?爱恨冤家伯特兰?罗素:垂范终生附录三——戈兹沃西?洛斯?狄更生小传第五章?诗人涅槃?1922新式离婚故地重临白庐碧蕤社:贯通中西第六章?回归中国?1922—1924造化弄人名友双收附录四——泰戈尔小传第七章?文人之恋?1924—1925名士求凰新月诗社爱情考验第八章?感伤之旅?1925幼子夭折文苑寻新附录五——张幼仪小传第九章?终成眷属?1925—1927宴尔新婚晴雨难定生计多艰第十章?艺苑耕耘?1927—1928风格隽永新月兴衰追寻彼岸第十一章?惨淡人生?1929—1931痛丧亲师旧情复燃渴望飞行第十二章?横遭惨劫?1931鹤坠云中埋骨故乡第十二章?劫后风波?1931—198第十三章?身后名扬?1981—附录六——徐志摩诗文选附录七——大事记附录八——术语表附录九——参考书目附录十——引用的文献和图片出处跋:现代诗魂 米歇尔·奚密后?记致?谢译后记附录十一——徐志摩后人简介附录十二——徐氏家族影集徐志摩诗文选石虎胡同七号Seven, Tiger Stone Lane为要寻一颗明星In Search of a Bright Star雪花的快乐Joy of a Snowflake翡冷翠的一夜A Night in Florence海韵Sea Rhyme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What Exactly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我有一个恋爱I Have One Love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Follow Me深夜巷中琵琶A P’i-Pa Tune in an Alley at Midnight哈代Thomas Hardy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I Know Not in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再别康桥A Second Farewell to Cambridge春的投生Birth of Spring云游Roaming in the Clouds车上On the Bus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On Hearing the Chant of Intercession at the Temple of Heaven’s Stillness at Ch’ang Chou我所知道的康桥(节选)The Cambridge I Knew (excerpted)
摘要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英国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桥旁,有一块白色的大理石,上面镌刻着这几句俊逸的诗行。剑桥大学园内,绿柳扶堤,白云舒卷,且倒映在康河的柔波里,一片宁静幽谧。近百年之前,有位中国人曾负笈于此,他在此和谐的景致中闲庭信步,思自然之道,究天人之际,剑桥大学特为他勒石纪念。如今看来,这块纪念石的寓意极为恰当:1931年之后,也就是徐志摩化鹤西去之后的数十年间,他的诗歌在文学目前的地位已牢牢确立,也恰如镌刻着他诗行的这块纪念石,将永远流传下去。
     现在,在西方世界提到徐志摩,除了世界文学学者或诗歌爱好者心领神会,颔首致意之外,大部分人对这个名字一无所知。但是在中国,徐志摩仙逝近一个世纪之后,他又一次跻身于国民诗人之列,其诗歌是中学和大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其肖像也化作风流才子的代表形象。因为其笔调纤?绮丽,故常有评论家将他与约翰?济慈(John Keats)相提并论;又因其诗情感奔放不羁,故他又常被比作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李欧梵教授曾将徐志摩与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Fitzgerald)相比较,他认为二人都属于青鬓成名的文人,而且他们“相较于艺术,更醉心于生活”,都是“激情燃烧一代的代言人”。李欧梵还比较了二人婚姻情感的相似性。菲茨杰拉德的豪门太太,作家、舞蹈演员塞尔达(Zelda)罹患精神分裂,最后香消玉殒于疗养院。徐志摩的第二任妻子陆小曼也是一代名媛,她是京剧圈的知名票友,又是舞场交际达人,还以斐然文采名动一时;她也同样身染“重疾”,而这摧毁了他们的婚姻。有所不同的是,陆小曼的痼疾是阿芙蓉癖(鸦片瘾)。
     徐志摩在20世纪上半叶曾周游欧美,且行且吟,再加上其个人情史跌宕起伏,引得公众哗然,因此他也被比作中国的欧内斯特?海明威(Emest Hemingway)。和这位美国同人一样,徐志摩也紧扣时代的脉搏,书写一代人的文学,在探寻现代性的大纛(旗)下奋力前行。
     在很多方面,徐志摩的独特人格和人生选择是中国急剧变幻的时代缩影。彼时,中国一方面内省自身,反思其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中压抑人性的部分;另一方面又放眼寰球,从西方引进优选思想,并将其融入广袤复杂的本土社会。徐志摩自幼研习古籍,饱读诗书,接受了中国的文化遗产,同时他又对域外的辽阔天地情有独钟。留学英伦的岁月里,他醉心于剑桥浓郁的人文氛围,沉浸于与英伦诗人等哲人的文人雅集,惊艳于英伦明秀的自然风光。他曾远赴美国、英国、苏联(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等,还曾造访印度、日本。他把自己的思想和热忱留给了所有他的足迹曾至的国度,他也在和当地文人雅士的交游中受益良多。
     在34年的短暂一生中,徐志摩曾奋笔疾书,曾慷慨陈词,曾觅得知己,曾绮梦红尘。他把自己的人生推向了很好。他的人生是一场盛宴,也是一抹凄凉。(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