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评估报告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评估报告

  • 字数: 223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作者: 叶必丰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7-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938770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全书的研究目标有两方面:靠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没有得到实施,有哪些实施措施?第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效果如何?以及政府信息公开的进一步改善还应该有哪些举措?
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全面评估,得出的要点如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更多地取决于地方,省、自治区的实施积极性取决于需求。发达地区的公民对知情权的司法保护更为重视。被告多为与公民的基本利益高度关联的机关。案件数量逐年上升,且上升速度不断加快。原告的胜诉率极低并不断下行,上诉率极高并不断上行。法院适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排前五位的条文是第21、2、24、17、13条。行政机关对申请给予了高度重视,答复率、准时答复率和以电子邮件方式答复的比例都有所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良好实施反映了国务院对实施工作的强有力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响应。
作者简介
叶必丰,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会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和中组部“万人计划”等人才计划,获聘教育部很好法律人才计划,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不错人民法院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等咨询专家。曾先后任教于武汉大学法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实施措施的统计分析1
一、研究数据的检索和处理3
(一)研究数据的检索3
(二)研究数据的处理6
二、《条例》实施概况8
(一)国务院所属机构实施概况8
(二)省级人民政府实施概况15
三、国务院所属机构和省级人民政府的实施比较19
(一)实施文件的内容类型比较19
(二)实施文件法律位阶的比较22
四、《条例》的实施态势26
(一)各年份的整体比较26
(二)实施态势的地方作用29
五、各地方的实施比较33
(一)各地方的实施数据及实施积极性分析33
(二)地方实施状况与经济发达程度分析43
(三)地方实施状况与需求关系59
六、省级行政区的实施积极性分析63
(一)省一级的实施有赖于省级职能部门的积极性63
(二)较大的市实施《条例》更为积极和稳定69
七、《条例》第37条的实施状况82
(一)数据的检索82
(二)对检索结果的分析86
(三)第37条实施的总体认识89
本章小结90
第二章综合性实施制度文本的分析95
一、研究动机、样本和思路97
二、综合性实施制度的总则101
(一)综合性实施制度总则简表101
(二)基于具体指标的分析105
(三)基于总则的中央与地方比较109
三、主动公开范围112
(一)综合性实施制度主动公开范围简表112
(二)基于具体指标的分析115
(三)基于公开范围的中央和地方比较118
四、不予公开范围120
(一)综合性实施制度不予公开范围简表120
(二)基于具体指标的分析123
(三)基于不予公开范围的中央和地方比较125
五、主动公开方式127
(一)综合性实施制度主动公开方式简表127
(二)基于具体指标的分析129
(三)基于主动公开方式的中央和地方比较132
六、主动公开程序134
(一)综合性实施制度主动公开程序简表134
(二)基于具体指标的分析136
(三)基于主动公开程序的中央和地方比较139
七、依申请公开程序140
(一)综合性实施制度依申请公开程序简表140
(二)基于具体指标的分析143
(三)基于依申请公开程序的中央和地方比较145
八、监督与保障147
(一)综合性实施制度规定监督与保障简表147
(二)基于具体指标的分析149
(三)基于监督与保障的中央和地方比较151
九、各类规定的功能和影响因素153
(一)各类规定的总体情况153
(二)各类规定的功能153
(三)各类规定的影响因素154
本章小结156
第三章基于司法案例的评估分析159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161
(一)研究目的161
(二)研究方法163
二、案件的省份分布与经济发展程度167
三、当事人信息的统计分析174
(一)被告和公开义务机关174
(二)原告178
四、案件审理信息的统计分析179
(一)案件审结时间179
(二)终审法院的级别181
(三)胜诉率和上诉率182
五、案例中争点的统计分析184
(一)总体分析184
(二)二级指标的细化188
六、案例中高频法条的统计分析191
(一)高频法律依据191
(二)《条例》中的高频条款192
(三)地方性规定的适用频次194
(四)上海市规定的高频条款195
本章小结198
第四章政府信息公开争议的司法态度201
一、公开与否的司法态度203
(一)案例解读和争点归纳203
(二)是否准确或真实的司法态度204
(三)重复申请的司法态度205
(四)不予重复提供的司法态度208
二、政府信息构成的司法态度210
(一)职责要件的司法态度210
(二)存在要件的司法态度212
三、公开范围的司法态度216
(一)应予公开的政府信息范围216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排除范围219
四、申请和公开的司法态度227
(一)“三需要”的司法态度227
(二)公开职责的司法态度228
(三)公开方式的司法态度231
五、依申请公开程序的司法态度234
(一)申请程序的司法态度235
(二)指导申请的司法态度239
(三)处理申请的司法态度241
(四)答复期限的司法态度245
(五)提供环节的司法态度245
六、监督保障的司法态度248
七、政府信息功能的司法态度250
(一)政府信息的证据功能250
(二)政府信息可受审查253
本章小结253
第五章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实验报告257
一、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实验之一259
(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概况259
(二)行政机关的答复过程261
(三)各区级行政机关答复情况的比较266
二、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实验之二269
(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概况269
(二)行政机关的答复情况271
(三)三个区域行政机关答复情况比较27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