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

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全网络立法研究

  • 字数: 30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作者: 常健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7-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93757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常健等著的《强化虚拟社会管理与健所有渠道络立法研究》共分七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进行讨论。总体而言,本书在审视网络虚拟社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明确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的基本关系,在系统分析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的发展脉络、基本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制度问题的根源,提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建构的整体构想,并从法律角度对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完善、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虚拟社会网络舆论监测法律规则构建、虚拟社会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制度完善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
作者简介
常健,男,1976年2月生,河南济源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访问学者,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网络法学、金融法学研究。先后主持重量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八项,出版著作五部,曾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现代法学》《法商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并有十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先后荣获“湖北省十大很好中青年法学家”“湖北五一劳动奖章”“湖北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靠前师德标兵”等荣誉。
目录
第一章 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基础理论的分析
第一节 何谓虚拟社会
一、虚拟社会:概念的厘清
二、虚拟社会特征:比较的视角
第二节 我国虚拟社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虚拟社会发展现状
二、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
一、虚拟社会管理为何需要网络立法
二、网络立法对虚拟社会秩序的正式控制
第二章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发展脉络、基本特点与趋势
第一节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基本模式与法律建构
一、美国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
二、欧盟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
三、韩国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
四、日本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
第二节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特点分析
一、历史积淀同源与理论基础多元
二、立法保障先行与体系建设完善
三、立法模式多样与法律原则趋同
四、网络安全战略化与国家权力扩张性
五、整体均衡发展与立法数量庞大
第三节 当代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发展:动态与趋势
一、国际合作日益全面
二、政府权力不断扩张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体系日益庞大
第三章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第一节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变迁轨迹及其特点
一、萌芽初创阶段(1986―1993年)
二、推进发展阶段(1994―1999年)
三、积极管制阶段(2000―2004年)
四、全面调整阶段(2005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存在问题的根源:从观念到法律之检讨
一、观念的滞后与偏差
二、管理机制的错位与不足
三、网络立法的缺陷与瑕疵
第三节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基本建构
一、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价值取向
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基本原则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模式选择
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整体设计:一个初步构想
第四章 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完善:基于实名制的法律分析
第一节 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必要性角度的解析
一、网络虚拟主体的理论分析
二、完善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的正当性
第二节 虚拟主体管理制度的实践:网络实名制的演进与反思
一、网络实名制的理性溯源与经验借鉴
二、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推进:路径与特点
三、我国网络实名制推进:理论争鸣与实践反思
第三节 我国虚拟主体管理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矛盾的消解
二、网络实名制的基本规则设计
第五章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基于虚拟社会治理视角分析
第一节 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阶段性特点的分析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度设计阶段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法保护阶段
三、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全面化阶段
第二节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价值取向的选择
一、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工具性价值:自由与秩序
二、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目的性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第三节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最后手段原则
二、利益平衡原则
三、国际合作原则
四、鼓励技术发展与监管并重原则
第四节 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发展展望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与衔接
二、我国网络犯罪“整体立法”的思路分析
三、我国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基本规则修改分析
第六章 虚拟社会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分析与规则建构
第一节 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对可能质疑的初步回应
一、网络舆论是否需要监测
二、网络舆论监测是否对言论自由构成威胁
三、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限度
第二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路径选择
第三节 我国完善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二、政府主导推进原则
三、管控最小化原则
四、程序正义原则
五、事先通知与事后惩治原则
第四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测:法律框架与相关制度构建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框架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核心法律制度构建
第七章 虚拟社会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战略导向与制度完善
第一节 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导向:理论与发展
一、网络空间安全基本理论
二、伦敦进程
三、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四、我国网络空间战略导向
第二节 域外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制度设计:以美、德为例
一、美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
二、德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
第三节 网络空间安全的实现:我国的策略
一、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的标准化
二、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响应制度
三、明确网络安全责任
四、建设良性网络安全文化
附录:互联网法律法规汇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