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舆论安能造乎

舆论安能造乎

  • 字数: 2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 作者: 李克因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5509761
  • 版次: 1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舆论安能造乎(李克因杂文精选)(精)》收录了杂文家李克因的150余篇杂文精品。作为老一代杂文家,他的杂文发人深省,促人深思。文集内容包括《去其所“恃”令其“恐”之》、《匠心与》、《从鲁肃的“两长一短”说起》、《“难得糊涂”辨》、《王三老“观棋不语”》、《宜做两面观》等。
作者简介
李克因(1925--2006),原名李利之,河北省人。中央大学毕业后即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曾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曾用林尚之、荔之、李泗、林子、吴林等十余种笔名写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耕六十余载,共发表杂文等文学作品两千余篇,出版杂文集多部,所著多篇杂文收入《新文学大系杂文卷》等选集,并获近百种文学奖励。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假如我是杂文家(代序)
去其所“恃”令其“恐”之
匠心与
从鲁肃的“两长一短”说起
“难得糊涂”辨
“大道之行也”
宜做两面观
文章?架子?御笔
杂文的风格
“钦差小臣”
套话务去
“书生”与“书生气”
“雁过拔毛”联想
官精贾雨村
由官返民难
舆论安能造乎?
小滑头与大滑头
闲话“过瘾”
“眼色”浅谈
何来“印象分”
只把寻常话做诗
既“无”,又何从“加勉”?
今日“八阵图”
旅行家的预言
“自控”与“慎独”
“知名度”
仍需“惜墨如金”
从“吃吃看”到“试试瞧”
档案、起居注及其他
崇儒祠中所思
“负责”之中的文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
鬼的人化和人的鬼化
斗胆提个方案
聪明的大禹
品而后评
民主也要“配套”
学然后知不足
文武官员到此下车
也算得一本“书”
“四知”说
刑上大夫
漫说管好老婆孩子
“勾兑”美酒的豪举
精于“算”者未必聪明
贾桂不会老是站着
“自我感觉”探微
一山应能容二虎
秘书论
从“份儿”扯到“本分”
“登临”不忘“一把火”
从“驯琴”扯出的闲话
考虑“小吃水平”
坚持大众化方向
称量身份的砝码
寄希望于世间“三宝殿”者
说“始作俑者”
贾雨村的“临门一脚”
大多数消费者面对高级商场、星级宾馆――还只能“看一看,瞧一瞧”
“阔”了脸不变
“戒欺”大匾
说“老太爷”
哭的艺术
养气与制怒
论受礼之道
拉胳膊使绊
“掩护”说
真能把顾客当朋友足矣
偏要比
上绑与松绑
“兜”的难与易
小方不叫累
发昏的蛋
答客问
大可不必
“三股道上跑车”谈
关怀失败者
“兜”之妙趣
“推销自己”和“桂冠”之类
我看“生意经”
倘若牛二当上大亨
“信”与不“信”
孟子见齐宣王
胳膊肘的弯法
跑位
“阶层问题”和“包子现象”
前人所说
也研究点“左道旁门”
“老总”,我欲醉矣
“傍”人和受“傍”
但愿是“自我误导”
戏说“关键”
“时与潮”等等
寻找突破口
我看仁寿智乐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第一和首席
陈寿为诸葛武侯立言
话说“脑袋瓜子”
惩办的次序
喝彩的艺术和艺术的喝彩
镇级领导的“豪华阵容”
判断
“不可不”程式
靠啥吃啥
关照“工薪族”
此衙内,彼衙内
“风味”流失探微
“心理不平衡”
范儿、份儿、法儿
“当时”的心态
寻常百姓的口袋和小车
圣人和贵人杂俎
“自疑”――一种很坏的心态
用典宜讲究
萍水之间识君子
手起掌落的思索
“大风”吹“垓下”
编后记
摘要
    “大道之行也”
    把信笺装进信封,涂糨糊,封口,而后拈起了邮票。
    这邮票往哪儿贴呢?
    照理,该贴在正面。直写的贴左上角,寄信人地址的上方;横写的贴右上角。邮局发行的每只一分钱的信封上,多印有“贴邮票处”字样。
    然而,偏不在“贴邮票处”贴;偏要贴在背后封口处,而且骑缝。
    这就给邮局工作人员带来麻烦,盖邮戳时必须多一道工序:检视一下邮票的所在。一个不多,全国就多了。浪费的时间实在可观。
    为什么把邮票贴在封口处?起初可能出于不放心,担心有人偷拆。当然这是不必要也是不保险的。有心偷看人信的,办法多的是。骑缝贴邮票,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到了后来,大概就成为一种“习惯势力”了。
    据辞书的解释,某种事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不自觉的活动,即成习惯。而某种习惯成了风,构成一股力量,足以向社会施加影响,大概就成为习惯势力了吧。
    大有大习惯,小有小习惯;大有大影响,小有小影响。在日常生活里,可以经常发现貌似很好平凡,却形成一种力量,轻易难以改变,又给社会招致麻烦的东西。
    “行人路边走,车辆靠右行”,这是一个经过多年实践,带有规劝性的交通公约。公约应该大家遵守。实则不然。分明有人行道,偏要走慢车道;走慢车道又不“溜边”,偏喜在路中缓步而行,并且常是两人或成群结伙并肩前进。这就给开汽车和骑自行车的造成困难,需要不住鸣笛、打铃。置若罔闻,就容易出事。碰着青壮年,常会引起争吵,如果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只要屁股着地,十之八九会造成粉碎性骨折。
    沿铁路步行,明明两旁有沙石小路,偏不老实走下去,动不动就转移到铁轨中间去踩枕木。踩枕木其实并不舒服。一步一木过于局促,一步两木又赶得慌。于是不得不甩动胯骨,摇摇摆,摆摆摇。这就给火车司机带来麻烦,老远就得拉汽笛。而走在枕木上又容易想心事,心不二用。据说,竟有这样丧身虎口者。
    沿铁路喜走枕木,原因何在,说不清楚。很可能嫌小路太窄,走不痛快;在枕木上摇摆前进,则有一种妙不可言的乐趣。而在慢车道上喜走中间,这道理我却弄清楚了。首先是视野开阔,可以昂首阔步而行。更重要的是凡道路都略成拱形,走在拱背上便于保持身体的平衡,舒展自如,快何如之!信较置身狭隘的路边和拥挤的人行道为佳也。
    这并不都是有意识的,所以说它具有“习惯”或“习惯势力”的性质。见了弱于自己的就端起架子,见了好东西就心痒难熬想“试用”一番,诸如此类,也并不接近是“自觉”的,往往身不由己,成了习惯。如果习惯形成势力,就对人民不利,所以一定要反。
    习惯势力一句带有贬义。但如果就习惯有好坏之分似也可以有积极的习惯势力。即如提倡文明礼貌以来,确有不少好习惯得到发扬,正在蔚为风气,“势头”很好,坚持下去,我们的社会风尚就可能焕然一新。
    “大道之行也”,当你正在心旷神怡,悠然得趣的时候,自己方便,也想到与人方便,而摆正位置,那就更妙了。
    原载《羊城晚报》1982年9月19日
    P10-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