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二战史诗三部曲

  • 字数: 39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科尼利厄斯·瑞恩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81931
  • 版次: 2
  • 开本: 32开
  • 页数: 54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非虚构战史典范“二战史诗三部曲”第3部,讲述第三帝国崩溃的真实历史记忆。 2、 全新改版,将视角聚焦于参与战争的普通人,让历史的面孔足够清晰,诠释足够真实的二战。 3、 “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路口的巨人”科尼利厄斯·瑞恩,讲述战争中人的故事,历时十余年,采访2000余人,“无一字无出处”的二战历史经典。 4、 国内资深二战史研究者校译,修订内容几乎占全书的90%。 5、 “我们精通战争远甚于和平,熟谙杀戮远甚于生存。” 战争的面目系列③,铭记二战,从这里对历史肃然起敬。
内容简介
1945年4月16日,星期一,凌晨4点整。 离德国首都东部不到62公里的地方,涨水的奥得河上方的夜空中,突然燃起了红色的火焰,令人目瞪口呆的战斗即将打响,苏联人对希特勒第三帝国发动的最后进攻开始了。柏林——这座古老的文明之都,即将化为被炮火、妒火和欲火焚毁的废墟。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的一场终极恶战。这一次,被复仇冲昏头脑的士兵将枪口瞄向了柏林市民,“一双眼换一只眼,一池血换一滴血”。这场战役给柏林带来了毁灭性创痛。它不仅导致纳粹利维坦巨兽的垮台,也为冷战时期的一系列国际问题埋下了伏笔。 为了还原第三帝国崩溃的历史,科尼利厄斯·瑞恩寻访了20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科涅夫、崔可夫、海因里希等盟军将领,还有众多平民和士兵。在冷战局势紧张时期,瑞恩不顾阻挠深入莫斯科,查阅苏联不肯公开的档案,最终汇聚成这部用真相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 在《最后一役》中,一方面是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另一方面却是柏林平民尤其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透过战争和政治层面的内核,瑞恩再次将笔端指向生存这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说,在这段黑暗岁月里,“吃饭比爱更重要,躲藏比战斗更有尊严,忍受比获得胜利更为正确”。对战争以及战争深渊中个体生存与命运的深刻书写,使得这本书成为“论述战争的不朽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 只要经历过战场,每个人都会对战争有着更为痛彻的思考,科尼利厄斯·瑞恩就是其中一位。 身为二战时期杰出的战地记者,瑞恩曾随同美国陆军第8、第9航空队参与14次轰炸行动,亲历诺曼底登陆,跟随巴顿将军的第3集团军挺进法国和德国,直至攻克柏林。在前线,瑞恩与成千上万的亲历者密切接触。不论是艾森豪威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军事天才,还是登陆诺曼底、参与市场-花园行动的年轻士兵,抑或纳粹将领海因里希、沦陷区的柏林市民,都在他的笔下保留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忆。《时代》周刊评论道,科尼利厄斯·瑞恩以近距离观察战争的眼光,历经鲜血和死亡的灵魂,完成了普通作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战争带来的伤痛,曾经深深嵌入亲历者的生命,让他们重拾那段记忆并不容易。从1956年起,瑞恩陆续奔赴德、法、苏联,耗时近20年寻找幸存者,在寻访5000多位见证人之后,最终完成这部杰作“二战史诗三部曲”。1959年《最长的一天》率先出版,立即在战后国家引起震动,人们纷纷致信,感谢瑞恩让他们头一次知晓,自己的爱人、朋友、邻居曾经在那个伟大的时刻经历过什么。 科尼利厄斯·瑞恩先后被授予克里斯托弗奖、意大利班加雷拉文学奖以及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1974年,他因癌症病逝。美国新闻界以他的名字设立特别奖项,以此致敬这位“站在新闻与历史写作交叉路口的巨人”。 董旻杰 战争史研究者,曾任“知兵堂”执行总编,目前主要从事战争史翻译、审校和编撰工作,著有研究阿登战役的代表作品《沸腾的雪:阿登反击战》。
目录
初版序言 i 前言 ix 第1 部 城市 1 莱克沙伊特博士独自演奏着告别曲,轻轻地唱出了声,眼里满含热泪。当炸弹在克罗依茨贝格区各处爆炸的时候,附近的乌尔班医院里心存怀疑的病人以及在毗邻的地下室里躲避的人们,都听见了梅兰希通教堂里的风琴奏出的那首古老圣歌:“发自内心最深处的需要,我向你哭泣。” 第2 部 将军 61 “ 在进攻显然已鼓衰力尽之时,”古德里安说道,“我恳求希特勒,把我们的部队从阿登高原撤出,调回东线,我们估计苏军随时都有可能发动猛攻。没有用—他拒不相信我们对苏军力量的判断。” 第3 部 目标 105 4 天以前,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将军一起去了德国,亲眼见证了盟国大军横渡莱茵河的恢宏战斗。当这场历史性的进攻拉开帷幕时,丘吉尔对艾森豪威尔说:“我亲爱的将军,德国被打败了。我们逮住了他,他完了。” …… …… 柏林在政治上也敞开了大门,三巨头从来没有为到底应该由谁攻占柏林而伤脑筋。柏林是一个公开的目标,先到先得! 第4 部 决策 173 “ 柏林显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敌人为了固守柏林,有可能集中绝大部分兵力。因此,我认为应该集中全部兵力和物资迅速向柏林挺进,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鉴于我们的战略应和苏联人协调一致,我们也得考虑其他目标。” 第5 部 战役 333 “ 一开始,由于不习惯亮光,我眼前全是黑圈,什么也看不清。接下来我四下张望,阳光明媚,春天来了,树开花了,微风轻柔。即使在这个备受折磨的垂死的城市里,大自然也带回了生命。在此之前没有什么东西曾触动过我,所有的情感都死去了。但当我眺望着远处的公园,看着那儿已经到来的春色,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自从这一切开始以来,我第一次哭了。” 伤亡小记 520 作者致谢 522
摘要
    在唐宁街10号寂静的书房里,温斯顿?丘吉尔正弓着身子坐在那把他钟爱的皮椅上接听电话。他的参谋长、有着爵士头衔的黑斯廷斯?莱昂内尔?伊斯梅(Hastings Lionel Ismay)上将正在电话里读蒙哥马利发给盟军优选统帅的电报,陆军元帅关于“将尽优选的速度和魄力”的许诺令人感到欣喜。但更大的喜讯则是,蒙哥马利已经决定向柏林进军!“蒙哥马利,”首相告诉伊斯梅,“正在取得引人注目的进展。”
    在英美双方的军队领导人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激烈争论后,盟军下一步的战略已经逐渐明朗了起来。艾森豪威尔将军早在1944年秋天就提出了计划纲要,这个纲要很终于1945年1月在马耳他召开的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The Combined Chiefs of Staff)会议上被批准。该计划要求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跨过下莱茵河并在鲁尔区以北发动主攻。丘吉尔在给罗斯福的信中称这条路线为“通往柏林的捷径”。而在南面,美军渡过莱茵河后的下一个目标则是直扑美茵河畔法兰克福地区。这个方向上的攻势是辅助性的,意在将蒙哥马利当面的德军兵力吸引开,减轻主攻的压力。不过,一旦蒙哥马利的进攻遭遇挫折,美军就将接过主攻的重任,从自己的进攻轴线上发起更为凶狠的突击。不过在丘吉尔看来,这种预案恐怕派不上用场了,这次“伟大的十字军东征”即将结束。对首相而言,很令他满意的就是在这么多盟军将领中,将得到攻占德国首都这一莫大荣誉的人正是阿拉曼战役的英雄蒙哥马利。第21集团军群已经为进攻特别增加了兵力,在部队、空中支援、给养和装备方面享有优先权。蒙哥马利麾下大约有35个师和附属部队,其中包括美军第9集团军,总共约有100万官兵。
    4天以前,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将军一起去了德国,亲眼见证了盟国大军横渡莱茵河的恢宏战斗。当这场历史性的进攻拉开帷幕时,丘吉尔对艾森豪威尔说:“我亲爱的将军,德国被打败了。我们逮住了他,他完了。”
    的确,在大多数地区,德军的抵抗轻微得令人吃惊。在美军第9集团军的攻击区域,有两个师――大约34000名官兵――与英军并肩渡河,只有31人伤亡。现在,蒙哥马利已经有20多个师和1500辆坦克渡过了河,正在朝易北河大举猛攻。通往柏林――丘吉尔称之为“英美盟军首要而且真正的目标”――的道路似乎已经畅通无阻。
    柏林在政治上也敞开了大门,三巨头从来没有为到底应该由谁攻占柏林而伤脑筋。柏林是一个公开的目标,先到先得!他们对占领问题进行过大量讨论,讨论的结果很终被清晰地标注在“日食行动”的地图上。而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则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一个关键点:占领和瓜分德国的决定,将会对柏林城的归属以及未来政治格局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他认为:一场以柏林为目标的速度竞赛即将开始。
    P130-13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