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史门径详说

学史门径详说

  • 字数: 20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作者: 吕思勉 著;张耕华 编
  • 出版日期: 2018-02-01
  • 商品条码: 978750609973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吕思勉先生自学成才,著作等身,是近代不多见的贯通经、史、子、集的史学大家;数十年的教学经历,又使他对教授中华文史颇具心得。本书汇编吕先生于不同场合谈书论学的文章近二十篇,既有习读古代典籍的方法指导,又有其数十年历史研究的经验总结;方法简捷而实用,见解精到却不艰深,具有极强的指导性,是帮助我辈跨入史学研究殿堂的门径和阶梯。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家贫,12岁以后在父母师友的指导下研读史书。16岁自学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靠前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等人。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抗战期间,归乡闭户著书。抗战胜利后,重返光华大学。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我国现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知识渊博,学术造诣高,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各种专史领域都做出了独到的贡献,其史学专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中国近代史》等,均为后人的学习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张耕华,浙江宁波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历史哲学引论》《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史学大师——吕思勉》等。长年致力于吕思勉先生遗稿和旧作的整理工作,经手整理出版的吕著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吕思勉遗文集》《吕著史学与史籍》《吕著中国通史》《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近代史》《为学十六法》等。2015年主持整理出版《吕思勉全集》(26册,1300余万字)。
目录
编者的话金针度人,启迪后学
第1讲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起
一少时得益于父母师友
二我学习历史的经过
三社会科学是史学的根基
四职业青年的治学环境
第2讲整理旧籍的方法
一古今研究旧籍的不同
二旧籍分四类
三如何整理经
四如何整理子
五如何整理集
六如何整理史
七入手当从目录学始
第3讲论读经之法
一经、子不同及先经后子
二经学变迁
三治经当从汉人之书入
四治经当分清今古文家数
五经学入门书目
六经、传皆可信
七治经三法
第4讲论读子之法
一诸子的学术源流
二读子书之方法
三诸子学的重要性
四诸子学与中国文学
五治诸子可分家而不可分人
第5讲读旧史入手的方法
一初学之书不在多
二读旧史入手处
三治古史的前提
四初读求速不求解

第6讲治古史之特殊方法
一当以治经、子的方法治古史
二治经、子的门径
三以治经、子法读古史举例
四治古史当知史籍的起源
五疑古与证古
第7讲乙部举要
一史部的分类与重新估价
二正史的重要性:全面和直接
三正史的由来和前四史
四正史的注释、补和重修
五治乱兴亡和典章制度
六关于别史
七国史简单参考书目
第8讲读书的方法
一学问在于空间,不在于纸上
二精研或博涉
三治学的程序
四先精读后略读,再两者并用
第9讲孤岛青年何以报国
一潜心治学也是报国的一种方式
二青年为学应深通、深入
三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第10讲怎样读中国历史
一读史与今日之需
二读中国历史的三大门槛
三读史三法
第11讲研究历史的方法
一具有现代科学的常识是研究历史的首要条件
二预知史学的观念是历史研究的次要条件
三研究出社会的法则是史学的优选任务
四史家与读史
第12讲作史的方法
一作史三步骤:搜辑、考订和编纂
二作史的具体方法
第13讲怎样读历史教科书
一先知历史轮廓,不过求详细
二中国史的分期
三学历史也可“由今及古”
四习题当启发思想、不责记忆
第14讲怎样学习国文
一国文的复杂性
二三种国文与基本国文
三国文的发展流变
四当前国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正的方法
五基本的国文应为一般人学习的工具
六过去选本的毛病及今日选本的准则
七看、读、作是学好国文的基本功
第15讲如何教授中国国文课
一国文与文学不可混
二国文、白话与中学国文教学
三中学国文教学原则:求其解勿责其作
四中学国文教学法:多读、多问、多引导
第16讲论大学国文系散文教学之法
一散文的源流
二散文教学的方法
第17讲怎样学习中国文字
一文字的缘起与演变
二文字学习须依时从学
三文字学的入门书
附录一吕思勉为学自述
附录二从章太炎说到康长素梁任公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