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成论(theory of preformation)者认为,生物成年个体的形体都以雏形的方式预先存在于卵子(卵源论者)或精子(精源论者)之内,发育只不过是这些雏形个体各部分的伸展长大。马尔皮基(Malpighi,1628~1694)和斯瓦默丹(Swammerdam,1637~1680)是卵源论的代表,Vallisneri(1661~1730)甚至宣称,夏娃的卵巢内共有2亿个雏形人,一个套一个,直到这些雏形人用完就是世界末日。列文虎克(Leewenhoek,1632~1723)等则是精源论的代表,主张微型生物或雏形人(homunculi)预先存在于精子内(图1-2),大的套小的,小的套更小的,认为生殖和发育只不过是套在很外面的那一个雏形体的长大而已。卵源论者与精源论者曾展开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他们各持己见,但谁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说服对方。当司巴兰扎尼(Spallanzani,1729~1799)用实验证明精卵结合(受精)是产生一个新个体的前提和基础时,精源论和卵源论的学派之争才算收场。
图1-2 精子内假想的雏形人(引自Hartsoeker,1694)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鸡胚发育的观察发现小鸡形体是逐步形成的,因而主张发育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从而开创了渐成论(theory of epigenesis)的先河。然而,他将发育的内因和动力归结为“灵魂”,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此外,由于认为某些生物可以从腐败物中自发产生,他同时又是一个自然发生论(spontaneous generation)者。在主张渐成论的人中,有的还假想早期胚胎内没有任何结构,是由血液和胚种(seed)组成的一个混沌世界,通过发育很早形成血管,然后逐渐出现其他组织器官,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体(图1-3)。这与中国古代关于“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看法很相似,其意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形生于无形。尽管这些解释是唯物的、自然的,但没有实验观察作为依据,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