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面向他者的教学交往

面向他者的教学交往

  • 字数: 175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柴楠 著
  • 出版日期: 2017-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845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柴楠著的《面向他者的教学交往》讲述了:教学总是在交往中展开,对交往中的他者的不同态度成就了各种不同的教学交往范式。无论是主体性教学交往,还是主体间性教学交往都在对自我的迷恋中、在他者向自我的还原中走向了同一化的道路。他者性教学交往是对现代性孤独的抵制,是对同一性交往的伦理救赎。它使曾经被遗忘、被遮蔽的他者日益得到澄明和自由显现,使那个被解构的主体在经历了死亡的阵痛后获得了涅槃,并承担起对他者的责任的承诺和对学生他者情怀的培育。教学因此成为善的教学,教育因此成为善的教育。
作者简介
柴楠,教育学博士,现任教于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论。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对教学交往的重新认识
第一节 交往视域下的教学
一、“交往”释义及其回顾
二、从“交往”到“教学交往”
三、教学交往范式
第二节 教学交往的概念分析
一、教学交往的历史演进
二、教学交往的现实类型
三、教学交往的特征分析
第三节 教学交往的伦理属性
一、教学交往的伦理研究路径
二、教学交往伦理研究的困境
三、伦理作为教学交往的本体属性
第二章 主体性教学交往与他者的沉寂
第一节 普遍理性主体的确立――从笛卡尔说起
一、普遍怀疑的方法
二、我思故我在
三、理性主体的普遍性
四、普遍理性主体的自由与责任
五、普遍理性主体的演变
第二节 主体性教学交往范式的确立
一、认识主体与教学交往的知识维度
二、道德主体与教学交往的伦理维度
三、实践主体与教学交往的社会维度
第三节 他者的沉寂――主体性教学交往的分析与批判
一、教学交往的现实形态
二、主体性教学交往的权力性格对他者的遮蔽
三、主体性教学交往的同一性要求与他者的消失
第三章 主体间性教学交往与他者的幻象
第一节 混乱的主体间性――主体间性的历史回溯
一、黑格尔与主体间性的原初形式
二、胡塞尔与主体间性的唯我论特征
三、哈贝马斯与主体间性的话语转换
第二节 主体间性教学交往范式解析
一、认识、理解与承认:平等交往的前提
二、真实、真诚与正当:有效交往的条件
三、语言、生活与情景:理想交往的背景
第三节 他者的幻象――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分析与批判
一、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认识论特征及其在理解问题上的困境
二、理解不等于接受: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接受问题
三、主体间性教学交往的理想性及其现实难题
第四章 主体的退隐与他者的澄明
第一节 他者的哲学历程及其在教学交往中的命运
一、从胡塞尔到列维纳斯:他者的发现
二、列维纳斯与他者
三、他者在教学交往中的命运
第二节 同一性教学交往及其批判
一、人类的同一性理想
二、同一性教学交往及其特征
三、同一性教学交往批判
第三节 主体之死与他者的崛起:同一性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终结
一、主体之死与理性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解构
二、自我爱慕与分享式的教学交往
三、绝对他者与他者在教学交往中的崛起
第四节 他性的绽放与他者的澄明:重新认识教学交往中的他者
一、他者的外在性、陌生性和不可认识性
二、他者的差异性、绝对性和不可还原性
三、他者的超越性和无限性
第五章 伦理主体的诞生与教学交往的他者转向
第一节 自我的他者属性:他者对教学交往主体的构成性分析
一、自我在他者中存在
二、自我及其重要他人
三、自我与绝对的他者
第二节 主体的涅槃:伦理主体在教学交往中的诞生
一、认识与伦理:教学交往主体性质的变迁
二、责任与正义:教学交往主体的道德追求
三、被动与主动:教学交往主体自主性的表达
第三节 为他者负责的教学交往
一、他者的绝对性与伦理的第一性
二、自我的为他性与责任的中心性
三、交往关系的不对称性与正义的必然性
结束语 他者情怀与责任的承诺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