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

  • 字数: 45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 作者: 【英】J.F.C.富勒
  • 出版日期: 2018-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422013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36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世界所有大国卷入其中,1亿军人投身沙场,战火烧遍四大洲四大洋,几十场局部战争和难以计数的战役,不同阵营、不同肤色、不同政治立场和信仰的人们相互厮杀。如何才能认识这场浩劫和前后两个不同的世界?作为英国陆军少将,富勒有着第一线的丰富经验;作为装甲兵理论的开创者,他看到德国人将自己的理论变成现实。深感理论落后于现实军事需要造成的严重后果,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战略与战术的历史》中,用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做了庖丁解牛的处理。富勒被誉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他正确地指出战争的目的不是胜利而是和平,如果和这个手段背道而驰,那么胜利也就变成了胜利者难以承受的东西。即使是正确的战略,如果不能克制胜利带来的诱惑,也无法达成自己的手段。德日熟知自己面对美国和英国时的弱点,结果却无法坚持正确的战略,逐渐开始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而美国和英国也囿于自己的观点,加大了自己胜利的代价。 富勒在叙述和分析时,同时具备超越时代的眼光和缅怀往昔的情绪,他既谴责那些落后于时代的军事家们,又用怀念的口吻写道:我们所处的时代物欲横流,科学发展而文化和道德却日渐衰败。战争也由此变成“匪帮的冲突”。
内容简介
本书是J.F.C.富勒这位军史大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思的总结性著作。富勒从全球的视角把握这场人类历史上优选的战争,从德、英、苏、美、日、法、中等多个角度,在战略的高度对参战各方的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具体手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做了自己极具理论思考深度的论断。在富勒看来,交战双方都做了许多违背自己最终战略意图的行动,无论这些行动当时看起来有多么成功,都无益于整体目标的实现。举例来说,富勒认为战略轰炸不仅挤占了本可以用在登陆舰上的大量资源,而且对敌方作战能力、工业体系和居民士气产生的影响是不成比例的。富勒本人曾因为对装甲兵理论的支持而受到军方冷落,幸运的是,他亲眼看到自己理论在战场上的实践,不幸的是,首先取得成果的是英国的敌人德国。富勒敏锐地指出,虽然武器更加现代化,但很多军事指挥者基于一战过时经验的指挥,是战役乃至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
英国军事理论家、装甲兵理论创始人之一、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代表人物、陆军少将、历史学家,生出版了大量军事著作,其中不少被英国陆军军事学院用作教科书;他的许多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目录
第1章 战争的背景
第1节 战争的直接起因
第2节 交战各国的目标
第3节 战略框架
第4节 战术理论
第5节 攻击和防御的形式
第2章 德国的主动权、初期的成功与失败
第1节 波兰的瓦解
第2节 苏芬战争
第3节 挪威战役
第4节 荷兰和比利时沦陷
第5节 法国陷落
第6节 不列颠之战
第3章 德军行动路线的变化
第1节 第一次和第二次利比亚战役
第2节 征服阿比西尼亚
第3节 征服南斯拉夫和希腊
第4节 第三次利比亚战役
第5节 克里特岛空降作战
第6节 入侵苏联
第4章 日本的主动权、初期的成功与失败
第1节 战略局势
第2节 奇袭珍珠港和菲律宾战役
第3节 马来亚战役和新加坡的陷落
第4节 缅甸和荷属东印度群岛战役
第5节 珊瑚海和中途岛之战
第5章 德国主动权的丧失
第1节 第4次利比亚战役
第2节 第5次利比亚战役
第3节 第6次利比亚战役
第4节 苏军在1941年冬季到1942年春季的反攻
第5节 1942年德军在苏联的夏季战役
第6章 日本主动权的丧失
第1节 盟军的战略问题
第2节 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巴布亚岛战役
第3节 拉包尔战役和收复新几内亚
第4节 中太平洋战役
第5节 阿留申群岛战役
第6节 缅甸防御反攻战(1942~1944年)
第7节 空中力量的意义
第7章 盟军在西线主动权的确立
第1节 1940~1944年对德国的战略轰炸
第2节 阿莱曼战役和的黎波里追击战
第3节 北非登陆战和征服突尼斯
第4节 斯大林格勒惨败和德军1942年冬季到1943年春季的撤退
第8章 两条战线的主动权
第1节 征服西西里岛
第2节 进攻意大利
第3节 1943年夏季和秋季在苏联发生的战役
第4节 1944年冬季和春季在苏联发生的战役
第5节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第6节 1944年苏联的夏季战役
第7节 对德国的战略轰炸(1944~1945年)
第8节 飞行炸弹和远程火箭的出现
第9章 盟国在欧洲取得接近的主动权
第1节 进攻法国南部和意大利之战
第2节 收复法国
第3节 1944年苏联的秋季战役
第4节 德国西部边境的战斗
第5节 苏联1944年冬季和1945年春季战役
第6节 征服德国
第10章 盟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接近的主动权
第1节 光复缅甸
第2节 光复菲律宾
第3节 对日本外围的进攻
第4节 对日本的战略轰炸(1943~1945年)
第5节 原子弹攻击和日本的投降
第11章 战争中最突出的问题
第1节 政策与战争
第2节 道德与战争
第3节 科学与战争
附录 照明攻击
摘要
    至于第二点,大家应该铭记温斯顿?丘吉尔于1919年3月3日在下院发表的演讲:
     “我们保持着全面的高压手段,或者使这些手段随时可用。我们也将保持封锁,保有强大的军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进军。德国已经非常接近弹尽粮绝的境地,我已经从陆军部得到报告,首先,全德国人民都饱受贫困之苦,其次,在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压力之下,德国的社会和民族生活结构己经濒临整体崩溃。因此,现在正是签约的时机。”
     由此可以看出,逼迫德国在枪口之下签约正是西方列强的意图。
     在会议召开之际,凯恩斯写道:“然后,他们就开始编织诡辩和虚伪解释的罗网,最终用来文饰整个条约中伪善的文字和内容。他们用这样的文字来迷惑巴黎人民:
     公正是愚蠢的,只有愚蠢的人才公正。
     这句话在空中盘旋,穿过烟雾和污秽的空气。
     “最狡猾的诡辩家和最虚伪的起草者们开始忙碌起来,煞费苦心地运用了许多欺骗手法,即使是比威尔逊总统更聪明的人,也可能会被蒙蔽上一阵子。” 接着,他写道: “他们并不关心欧洲的未来生活;也不会为未来的生存手段感到焦虑。他们的当务之急,或多或少的与国界和民族有关,与力量平衡有关,与帝国的权势有关,与未来削弱强大危险的敌人有关,与复仇有关,与将胜利者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转嫁给战败国有关。
     “两种对世界未来的政策框架展开了竞争――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和克莱蒙梭的迦太基式和平。但是,两者之中只有一种能够实现;敌人的投降并非无条件的,而是基于对与和平一般性质相关条款的承认。”
     因此,争斗的种子已经埋下,一场灾难性的冲突已经无法避免,它将比《和约》所平息的战争更加惨烈。
     至少有一个人预见到了未来,尽管他也是行动中的一方。1919年3月25日,劳合?乔治向和会发出了一份题为“在最终起草《和约》条款之前的一些注意事项”的备忘录,其中写道:
     “……你们可以剥夺德国的殖民地,将其军备削减到警察部队的水平,使其海军沦为五等军队;无论如何都一样,最终,如果她认为自己在1919年的和平中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就会找到报复征服者的手段……和平的维持将……取决于是否有什么能不断地唤醒爱国主义、公正和公平精神……胜利时表现出来的不公正和傲慢,将永远不会被忘记或者原谅。
     “基于这些原因,我强烈反对将更多德国统治下的日耳曼人转到其他国家的统治之下。德国人已经证明,他们是世界上拥有活力、不错大的国家之一,如果将其置于许多小国的包围之下,这些国家中大部分都是由从未建立稳定政府的民族组成,且其中还有许多呼吁重新统一的日耳曼人,我无法想象,有什么比这更可能引发战争。根据我的判断,波兰代表关于我们应该将210万日耳曼人置于信奉不同宗教的人(这些人在历史上从未证明自己有建立稳定政府的能力)控制之下的提案,早晚将导致东欧爆发新的战争……”①
     这一警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反,德国被迫承认对整场战争的罪责,承担所有代价。她的经济资源遭到掠夺和毁灭,东普鲁士的大部分地区被转交给波兰,以建立波兰走廊。
     这里没有必要详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声索不可能支付得起的赔款和分裂德国,1923年1月11日,法国占领了鲁尔区。这导致德国的财政崩溃,失业率高企。
     许多英国人都认为,这是对《和约》的违背,约翰?西蒙爵士断言,这“实际上是侵略行为”;下院议员查尔斯?罗伯茨先生认为,“这是无法挽回的行动,最终结果只能是在未来造成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以我的观点,这意味着文明的毁灭……”另一位议员R.伯克利上校指出,“如果有一种边界行动可称为战争行动……那么法国政府进军鲁尔区的做法就属于此类。”《自由》杂志称“在几年内发生另一场战争的前景更加明朗而确定”;《自由年鉴》则指出:“一天一天,欧洲战争越来越确定……为预防措施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实际上,现在采取行动可能已经太迟了――对德国人的伤害已经足够深,可以延续到他们的报复能力恢复之时。”
     P4-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