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济法正当程序机制研究

经济法正当程序机制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齐建辉 著
  • 出版日期: 2017-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5334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9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理论范式、法律类型和运行机制的整体性革新,既是经济法的现代性特征,也是它的理论困惑与制度困境的根源所在。对此,传统法治理论的调整对象、实体法规制和司法救济的模式和制度应对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齐建辉著的《经济法正当程序机制研究》基于对经济法的整体思考和理性审视,从理论范式、社会基础、法律类型和运行机制几个方面,全面反思了传统法治的理论范式和经济法的制度困境,试图建构实践理性意义上的经济法运行机制和基本制度。研究认为,经济法理论的法律本体论、认识论及价值论全面显现出它的整体主义理论范式;经济法蚵实质化和回应性体现了经济法的程序理性或实践理性要求;经济法程序化的理论渊源,及程序法在大陆法与英美法不同的制度类型,表现了法律程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经济法的制度建构应当以开放包容为基础态度,以协商合作为导向,全面借鉴和吸收正当法律程序的有效规则,实现国家干预的正当性和规范化。
作者简介
齐建辉,1969年生,甘肃省榆中人,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甘肃省地方立法特聘调研员、兰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兼职律师。长期致力于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发表相关研究学术论文20多篇,编著《西部开发与法制建设》等著作,主持和参加《国家干预视野下的经济法理范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等国家、教育部和地方社科项目。
目录
绪论 经济法超越与回归的程序法路径
一、经济法的理论超越与实践困惑
二、经济法学界的应对和不足
三、经济法超越与回归的程序法路径
四、结语
第一章 经济法理论范式的变迁
第一节 范式理论概述
一、范式理论的内涵
二、范式理论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传统法治的基本理论范式
一、传统法治的法律本体论
二、传统法治的法律认识论
三、传统法治的法学方法论
四、传统法治的法律价值论
五、传统法治的道德观
第三节 经济法的基本理论范式
一、经济法理论的法律本体论
二、经济法理论的法律认识论
三、经济法理论的法律方法论
四、经济法理论的法律价值观
五、经济法理论的法律道德观
第二章 经济法的实质化及其整合
第一节 经济法的实质化
一、经济法规范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二、经济法实务的非职业化和社会参与性
三、经济法机构的复合性与权力划分的相对化
四、经济法实施的实践论证和非逻辑化推理
第二节 经济法实质化的“理论”冲突
一、经济法的模糊性与法治确定性的冲突
二、经济法的回应性与法治自治的冲突
三、经济法的非常态性与法治普遍性的冲突
四、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性与法治正当性的冲突
第三节 经济法治的悖论与化解
一、经济法治的“悖论”
二、经济法变动性与程序法确定性的整合
三、经济法回应性与程序法封闭性的统一
四、经济法个别适用与程序法普遍性的沟通
五、国家干预的“合法性”与程序法的证明
第三章 经济法程序化的历史基础
第一节 程序法“元规则”的历史考察
一、英美法上的正当程序机制
二、大陆法系的程序法
三、中国程序法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经济法程序化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法正当程序的本质
二、经济法正当程序的哲学基础
三、经济法正当程序的伦理学基础
第四章 经济法正当程序的价值
第一节 正当法律程序价值的重构
一、正当法律程序价值理论重述
二、正当法律程序价值理论的反思
三、正当法律程序价值理论的重构
第二节 经济法正当程序的特别价值
一、国家干预正当性与正当程序的证明和发现机制
二、经济民主与正当法律程序的普遍参与和自决机制
三、经济效率与正当法律程序的比较选择和成本节约机制
第五章 经济法正当程序的内在机理
第一节 经济法正当程序的基本理念
一、对话与协商
二、谈判与妥协
三、自治或自主
第二节 经济法正当程序的基本原则
一、公开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条件优势原则
第六章 经济法正当程序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 经济法正当程序的主体制度
一、法律程序主体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经济法程序主体制度建构的重点
第二节 经济法程序的信息与资讯制度
一、经济裁决信息及其特征
二、经济法程序的资讯制度
第三节 对话与听证制度
一、听证制度的意义
二、听证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程序结果与决定制度
一、决定主体
二、决定的种类及其法律效力
三、决定的内容和形式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