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

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

  • 字数: 27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朱清河 著
  • 出版日期: 2017-07-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4164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朱清河著的《大众传媒公共性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主要就大众传媒公共性基本表征与逻辑渊源、中国传媒公共性历史实践状况与当代实现困境、传媒兑现公共性的基本途径与公共媒体未来发展设想等方面展开学术梳理。
作者认为,传媒公共性兑现的程度,取决于政府行为(是否滥用政治公权力)、媒体自主性(广告宣传收益是否腐蚀媒体传播获得的独立自主)、社会理性(公众为了公益是否具有理性参与、协商、监督公共事务的热情和能力)等三种力量相互牵制的状况。因此,应对措施就应该是:政府设法改变弱势群体媒介弱势局面,借鉴国外经验,创办公共媒体平台;媒体突出公共舆论空间角色,彰显社会普遍利益;社会培育全民公共精神与监督媒体的能力。很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作者提出重树“群众办报”传统也是应对当代传媒公共性困境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全书论述丝丝入扣,分析严谨扎实,结论实在,富有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朱清河,1969年生,教授,武汉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社科院访问学者,国家“青骨”项目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留学生。曾任郑州大学讲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校社科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理论新闻学、新闻传播史、舆论学。主持国家、教育部等各类人文社科项目共8项。出版专著4部;在《新闻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靠前新闻界》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多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相关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类奖项共5次。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大众传媒社会属性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传媒社会属性的探索与纷争
第二节 大众传媒属性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大众传媒公共性缘起
第二章 公共领域视域中的传媒公共性辨析
第一节 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二节 公共领域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第三节 公共领域理论下传媒公共性阐释
第三章 大众传媒公共性的逻辑渊源
第一节 媒体信息传播权力的公权属性
第二节 传播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
第三节 传媒产品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第四章 中国传媒公共性实践与彰显
第一节 早期传媒公共性呈现――清末民初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传媒公共性实践
第三节 主要媒介公共性的具象表现
第五章 传媒公共性的当代实现困境
第一节 媒体资本化、商业化经营的冲击
第二节 公共权力的僭越与侵扰
第六章 中国传媒兑现公共性的基本途径
第一节 社会:培育全民公共精神与参媒监媒能力
第二节 媒体:突出公共舆论空间角色,彰显社会普遍利益
第三节 政府:借鉴国外经验,创办公共媒体、栏目、频道
第七章 弱势群体媒介势弱的社会救济
第一节 弱势群体:新闻场域之中的“边缘人”
第二节 媒介“势弱”的布尔迪厄理论解读
第三节 场域论启示下“媒介弱势”的救济与治理
第八章 群众办报:媒介公共性应然选择路径
第一节 “群众”与“群众办报”的语义视景
第二节 “群众办报”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 “群众办报”思想的历史迁延
第四节 “群众办报”的现实困境
第五节 “群众办报”的价值归宿
第九章 中国公共类媒体设计的未来想象
第一节 中国的当前媒体生态环境
第二节 重庆卫视公益频道改版实践的成与败
第三节 公共类媒体建构前的待解之问
第四节 公共媒体之圭臬――基于BBC营运的分析
第五节 理想型公共媒体平台描述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