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研究

  • 字数: 243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 作者: 余俊 著
  • 出版日期: 2017-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93877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考察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不难发现,自然保育与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都受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对大自然的热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灵魂。可是在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的构架中,关于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的法律价值功能常被忽略,没有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融入环境资源法律体系的构建中。传统的自然保育法律体系只是简单地移植了国外的法律制度,忽视了生态法律文化在自然保育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将环境保护的灵魂,也就是与自然保育有关的精神要素没有囊括在内。因此,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法律保护问题的提出,就需要将有关自然保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文化与自然保育相融合的整体性法律制度和法律保护办法。这就是本书编写的背景及价值所在。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与自然保育有关的传统知识法律保护制度研究”课题的结题成果,本书论证了与自然保育有关的传统知识法律保护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法律保护的对象、法律保护的方法等内容。
作者简介
余俊,男,1969年出生,汉族,湖北省天门市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助理(挂职),中国立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亢会理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科研团队首席专家。2012年入选广西高校很好资助人才。在《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学杂志》、《法律适用》、《河北法学》、《重庆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法制日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环境法的文化洞察》、《环境权的文化之维》、《地方环境立法决策研究》等。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全国博士后特别资助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二等资助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政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目录
第一章概述1
第一节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1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1
二、研究意义4
第二节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动向6
一、国外研究动向6
二、国内研究动向9
第三节本书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10
一、传统环境法学的研究范式11
二、“主、客一体化”的范式13
三、本书采取的研究范式18
第二章法律保护的对象23
第一节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的定义23
一、CBD中传统知识的定义23
二、WIPO中传统知识的定义24
三、UNESCO中传统知识的定义25
四、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的释义26
第二节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的法律类型28
一、与自然保育有关的民俗28
二、与自然保育有关的古典文学艺术30
三、与自然保育有关的儒道释文化32
四、与自然保育有关的传统技艺35
五、其他与自然保育有关的传统知识36
第三节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的法律认定38
一、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的调查38
二、列入法律保护对象的标准40
三、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的评定43
第三章我国自然保育法的盲点分析45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保育知识45
一、农耕文化与土地资源保护45
二、水文化与水资源保护48
三、森林文化与森林资源保护51
四、草原游牧文化与草原资源保护54
五、中国海洋文化与海洋环境保护56
第二节传统农耕文化衰落现状的调研59
一、中国乡村农耕文化衰落的个案分析59
二、美国居民社区生态保护的他者文化比较64
三、传统生态文化需要制度化69
第三节传统知识成为现行自然保育法的盲点72
一、自然保育法律体系概述72
二、为何传统知识保护成为争点85
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构94
第四章知识产权法保护之不足107
第一节著作权法保护之不足107
一、中国古代著作权法文化的特征107
二、西方著作权法的演变与特征110
三、中西著作权法文化中生态价值观的比较112
四、现代著作权法对传统知识保护之不足114
第二节专利法保护之不足115
一、中国古代生态技术没有专利法保障的原因115
二、西方国家专利法的演变与特征118
三、现代专利法对传统生态知识保护之不足120
第三节商标法保护之不足123
一、中国古代商标法文化的特征123
二、西方国家商标法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影响125
三、现代商标法在维护传统生态知识方面的不足127
第五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嵌入131
第一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目的131
一、对知识产权法的拾遗131
二、对自然保育法的补缺134
三、非遗法保护的功能局限136
第二节整体性原则的价值功能与局限138
一、整体性法律保护原则概述139
二、整体性原则在自然保育法中的运用142
三、整体性原则的局限144
四、落实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的建议146
第三节活态保护原则的价值功能与局限147
一、活态保护原则的含义147
二、活态保护原则在自然保育法中的运用149
三、活态保护原则的局限151
四、落实活态原则可操作性的建议153
第四节就地保护原则的价值功能与局限155
一、就地保护原则的含义155
二、就地保护原则在自然保育法中的运用158
三、就地保护原则的局限161
四、落实就地原则可操作性的建议163
第六章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实践探索165
第一节名人故里之争中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165
一、名人故里争夺反映出的法律问题166
二、叫停名人故里之争的合法性168
三、通过旅游立法规制名人故里之争的建议170
第二节与自然保育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法律保护174
一、自然保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关联性175
二、我国民族地区自然保育法的不足之处178
三、改善与自然保育有关少数民族文化法律保护的建议180
第三节生态景区中寺庙文化的法律保护182
一、生态景区内寺庙管理法律介入的必要性183
二、生态景区内寺庙管理豁免权问题之提出185
三、促进宗教寺庙与景区和谐发展的建议188
第四节与自然保育有关生态习俗的司法保护191
一、哈特关于国家司法中民间习俗影响力的观点191
二、德沃金关于国家司法中民间习俗影响力的观点193
三、哈特与德沃金争论的主要焦点195
四、哈特与德沃金之争的反思198
五、小结201
第五节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的国际法保护202
一、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国际法保护的基本框架202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相关问题上的分歧204
三、对与自然保育有关传统知识国际法保护的展望207
后记2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