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公版2018)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专用教材

(中公版2018)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专用教材

  • 字数: 612千字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 作者: 李永新
  • 出版日期: 2017-10-01
  • 商品条码: 978751151873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40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2018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专用教材》严格依据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真题编写,凸显村(社区)任职考试特点,深度把握命题趋势,系统优化知识体系,帮助考生复习考试内容广泛的考试知识。另外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配套多方面服务—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体系科学 ,内容丰富教材按照学科设置篇章内容。体例设置符合考生思维,内容覆盖到村(社区)任职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分为五篇,即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社区工作知识、综合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教材在知识点的选取上将知识点考点化,精心筛选,去粗取精,并搭配图表和表格,利于考生把握考试内容,融合贯通,事半功倍。超值服务,随时陪伴购书享有移动自习室配套多方面服务——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2018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专用教材》依据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涉及到的知识范围,将本书体系分为五部分即农业农村工作知识、社区工作知识、综合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1.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本部分内容涵盖城乡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政策、农业农村相关政策法规。2.社区工作知识:本部分内容涵盖社区概述、社区服务、社区组织、社区自治、社区环境。考生通过学习,可以熟悉社区工作知识,做到成竹在胸。3.综合知识:本部分内容涵盖政治、法律、经济、公文、管理、科技常识、生活常识、人文历史等内容。考生通过学习,可以对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涉及的综合基础知识有很好的把握。4.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本部分内容涵盖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立足教学研发,传授实战技巧,帮助考生破解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中行测难题,5.申论:本部分内容手把手教你如何用短时间阅读材料,提取要点,思路清晰,要言不烦,从申论“菜鸟”变身申论“达人”,从而轻松应对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考试中申论写作题。
作者简介
李永新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对中央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录考试有着深入研究,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实战经验。主持研发了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深度辅导教材系列和辅导课程、专项突破辅导教材和辅导课程,帮助广大考生成就了梦想,备受考生推崇。
目录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镇化建设(2)第一节  城乡发展(2)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3)第二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第一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5)第二节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9)第三章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12)第一节  农业概述(12)第二节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14)第三节  如何建设现代农业(21)第四章  农村土地的管理与使用(27)第一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27)第二节  集体土地使用权(28)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30)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31)第五节  土地征收中的补偿(34)第五章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37)第一节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37)第二节  村民自治(40)第六章  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政策(44)第一节  村务公开制度(44)第二节  民主管理制度(45)第七章  农业农村工作相关政策法规(49)第一节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要点)(49)第二节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点)(52)第三节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58)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59)■第一章  社区概述(66)第一节  社区的内涵(66)第二节  社区建设(71)第三节  社区管理(74)第二章  社区服务(77)第一节  社区服务概述(77)第二节  社区服务的内容(79)第三节  社区服务的运行机制(84)第三章  社区组织(90)第一节  社区党组织(90)第二节  社区居民委员会(91)第四章  社区自治(96)第一节  基层群众自治(96)第二节  社区居民自治(97)第五章  社区环境(101)第一节  社区环境概述(101)第二节  绿色社区(105)第三节  社区环境的管理(107)■第一章  政治(112)第一节  时事政治(112)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22)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27)第四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131)第二章  法律(135)第一节  法理学(135)第二节  宪法(136)第三节  民法(138)第四节  刑法(148)第五节  行政法(153)第六节  诉讼法(156)第七节  公务员法(162)第三章  经济(166)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66)第二节  市场经济(168)第三节  微观经济(169)第四节  宏观经济(172)第五节  国际经济(175)第四章  公文(177)第一节  公文基础知识(177)第二节  公文处理(182)第三节  常用法定公文写作(183)第五章  管理(189)第一节  管理学基本原理(189)第二节  公共管理基础知识(191)第三节  行政管理基础知识(199)第六章  科技常识(211)第一节  信息技术(211)第二节  新材料技术(212)第三节  新能源技术(213)第四节  生物工程技术(215)第五节  我国航空航天技术(216)第七章  生活常识(218)第一节  物理常识(218)第二节  化学常识(220)第三节  生物常识(223)第四节  医学常识(226)第五节  安全常识(227)第八章  人文历史(230)第一节  文学常识(230)第二节  文化常识(232)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235)第四节  中国近现代史(238)■第一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242)第一节  选词填空(242)第二节  语句表达(247)第三节  片段阅读(255)第四节  文章阅读(266)第二章  数量关系——数学运算(271)第一节  数学运算常考题型(271)第二节  数学运算扩展题型(277)第三章  数量关系——数字推理(282)第一节  数列形式数字推理(282)第二节  图形形式数字推理(287)第四章  判断推理——图形推理(289)第一节  图形构成(289)第二节  几何性质(295)第三节  图形转化(297)第五章  判断推理——逻辑判断(299)第一节  必然性推理(299)第二节  可能性推理(305)第六章  判断推理——定义判断(316)第一节  单定义判断(316)第二节  多定义判断(319)第七章  判断推理——类比推理(322)第一节  类比推理题型分类精讲(322)第二节  类比推理核心考点(323)第八章  判断推理——事件排序(327)第九章  资料分析(329)第一节  资料分析概念(329)第二节  计算技巧(338)第三节  资料分析例题精讲(342)■第一章  申论(348)第一节  申论概述(348)第二节  归纳概括(349)第三节  综合分析(354)第四节  提出对策(359)第二章  命题作文(366)第一节  应试写作准备(366)第二节  命题作文概述(367)第三节  命题作文写作方法(367)第三章  给材料作文(373)第一节  给材料作文概述(373)第二节  写作技巧与策略(375)第三节  给材料作文的基本结构(380)第四节  写作常见误区(388)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91)
摘要
    靠前篇

    农业农村工作知识■靠前节

    城乡发展一、统筹城乡发展的定义统筹城乡发展就是在政府知名品牌下,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筹划,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生产要素和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三农”领域,形成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美好社会。二、十三五时期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辐射能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拓展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一)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域经济,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依托优势资源,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服务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二)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规划村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加快农村宽带、公路、危房、饮水、照明、环卫、消防等设施改造。开展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和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治理,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开展农村不良风气专项治理,整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等突出问题。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三)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促进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生态环保设施城乡统一布局建设。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一、城镇化概述(一)城镇化的提出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二)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性城镇化是农村劳动力的现实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通过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也有利于缓解城市的内需不足与市场制约,减轻农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动的压力。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
    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制定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配套政策,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统筹规划、总体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城镇化问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充分发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作用,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经验,带动全国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纵横联动、协同推进。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户籍、土地、财政、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加强部门与地方政策联动,推动地方加快出台一批配套政策,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加快实施“一融双新”工程,以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为核心,以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发展和新型城市建设为重点,瞄准短板,加快突破,优化政策组合,弥补供需缺口,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三)十三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1.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2.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快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纵轴,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布、协调发展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3.建设和谐宜居城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大“城市病”防治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城市。4.健全住房供应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优化住房供需结构,稳步提高居民住房水平,更好保障住有所居。5.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辐射能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拓展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靠前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概述一、“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工业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自然历史现象,它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出现而出现,又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演进而变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三农”问题的内涵“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简称。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中尤为重要的是农民问题,它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三农”问题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演进引发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失衡和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市民与农民差距扩大的问题,其本质是农民不能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能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的问题。“三农”问题的性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三农”问题是一种自然历史现象。“三农”问题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伴随的一种客观必然现象,并随着现代化的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这就是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三农”问题的原因。(2)“三农”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指标体系难以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难以准确解释一些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城乡差距、工农差距较大和社会水平发展较低的现象,而“三农”发展水平则是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3)“三农”问题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因自身因素和制度因素导致的参与社会的权利不平等或权利缺失的权利贫困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让全体农民平等地参与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公平地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的成果。(二)“三农”问题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经历了明显的四个阶段:(续表)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三农”问题不断变化,经历了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三农”问题从不断积累、矛盾凸显到逐步得到解决。建国以来,随着“三农”问题主要矛盾的不断演变,“三农”工作围绕着“促进农业增产——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全面发展”这一主线不断拓展。(三)“三农”问题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生态恶化,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锐减;因资源配置长期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因农产品市场化效率低、生产成本过高,农产品质量及污染问题而缺乏靠前竞争力;因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体制、科研推广体制改革滞后而阻碍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在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信等)、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等公共品供给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不高,但投入比较高。农民问题,直接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1956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靠前届三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不错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在这一章程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和目标,也是当时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靠前部重要法规。到1960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届二次会议讨论时,再次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此后,党的很多涉及农村工作的文件都多次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那时提出的概念主要还是表达一种愿望和方向,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列入党和国家的工作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至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