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艺术的客体

艺术的客体

  • 字数: 33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玛丽安·霍布森(Marian Hobson) 著;胡振明 译
  • 出版日期: 2017-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6334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5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艺术作品是模仿吗?如果是,它们究竟在模仿什么?艺术家应该提醒受众,他们所见的实际上只是艺术技巧吗?抑或,艺术家应该首先极力说服受众将幻觉当作现实来接受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知名品牌了始自希腊的美学理论,并在18世纪法国引发了极为热烈的探讨。
在《艺术的客体(18世纪法国幻觉理论)》中,玛丽安·霍布森教授分析了这些讨论,逐次聚焦绘画、小说、戏剧、诗歌和音乐。通过一个个实例,她将理论与当时的艺术作品联系,同时指出,每个艺术理论之内的争议(除了小说这个重要特例)都是围绕受众关注度的性质而展开的。一种观点允许作为技巧的艺术客体之意识存在,另一种观点则设法明令禁止这种意识,并使艺术的幻觉完整。在详述相关理论观点分歧的过程中,霍布森教授提出了一个新方法,以此勾勒伴随整个18世纪历史进程的艺术风格演变历程。
此外,本书还有着更广阔的全景。当模仿对狄德罗、卢梭及其他18世纪理论家而言是一个重要概念时,关于诗歌和音乐据称为模仿之作一事并未明了。如果这些艺术门类将在如是理论存,那么模仿必须将自身指向情感与思想状态,而非外在客体。在讨论如是概念转变时,霍布森教授亦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研究开创了一个重要视角。
作者简介
胡振明,江西省南昌市人,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18世纪英国小说,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等靠前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对话中的道德建构——十八世纪英国小说中的对话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8世纪英国小说与文学公共领域的建构研究”。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导言I 幻觉与近似
导言II 幻觉:新瓶旧酒
第一部分 幻觉与艺术:从模仿的真相到真相的模仿
第一章 幻觉与洛可可:“炫目”理念
第二章 艺术与复制品:真实模仿
第二部分 小说中的幻觉与形式
第三章 排斥虚假
第四章 虚假的包容:小说中的小说
第三部分 幻觉与戏剧:戏剧、观众与演员
第五章 戏剧
第六章 观众
第七章 演员
第四部分 幻觉与诗歌理论:从虚构到伪造
第八章 幻觉与诗人的声音
第九章 为何诗人用自己所用的语言?
第五部分 作为主体性的幻觉:音乐理论
第十章 音乐与幻觉
第十一章 音乐与模仿
结论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