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唐前

唐前"乐象"研究

  • 字数: 15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刘鑫 著
  • 出版日期: 2017-10-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0945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研究唐前儒家文化语境下的“乐象”问题。“乐象”在先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建立在周代广泛的礼乐实践之中,是诗、乐、舞合一的大型综合艺术形象。“乐象”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因为它借助乐诗、乐歌、乐舞来表达抽象的礼义与乐义,其政治、社会内涵与艺术形式的表达紧密结合。“乐象”的构成为:富有文化意味的和声、作为乐段的诗歌以及盛大的舞容。象征性是“乐象”很根本的属性。“乐象”的功能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宗教、政教、道德伦理功能,另一方面是内在的,即对个人心性的塑造功能、审美功能。“乐象”具有双重价值,即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
作者简介
刘鑫,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流通站博士后,多年从事中国古代文论方面的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礼乐文化、中国音乐美学、佛教文学等。作者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论与乐论研究,科研经验丰富,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曾对三星堆、殷墟进行了相关的实地调研,并考察了先秦文化中的礼乐因素,为本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乐象”释义
第一节文字学考辨
第二节“乐象”的观念之源
第三节“易象”与“乐象”
第四节相关文本梳理
小结
第二章“乐象”的构成
第一节和——“声”的层面
第二节《诗经》中的乐诗、乐舞
第三节“乐语”之教
小结
第三章“乐象”的功能
第一节“乐象”的道德伦理诉求
第二节“乐象”对心性的塑造功能
小结
第四章“乐象”功能的转变及其文教、美学价值
第一节“乐象”的功能转变
第二节“乐象”的双重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