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最漫长的下午:决定滑铁卢战役的400勇士

最漫长的下午:决定滑铁卢战役的400勇士

  • 字数: 137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英)布伦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著
  • 出版日期: 2017-10-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8084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揭秘世界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流放等 我们很熟悉滑铁卢战役,也知道拿破仑在此战后失利被流放,但究竟当时拿破仑离胜利有多远,欧洲局势当时有多危急,《最漫长的下午》一一道来,本书揭秘了滑铁卢战役的关键所在:拉海圣战役,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焦灼,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滑铁卢战役和拿破仑、威灵顿等人。 *跌宕起伏、热血沸腾的战斗过程,描述勇气、忠诚和必胜信念的殊死搏斗 没有枯燥的战斗数据、枪火、排兵布阵,只是以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的节奏,把拉海圣战役分解,奥普迪达旅长、巴林少校、步兵林道等就好像站在你面前拼死决斗,如何面对法军的轮番进攻,战斗到一半突然没有子弹等,燃爆了,不输给《战狼》《敦刻尔克》的勇气、忠诚和必胜信念。 *知名历史学家,通俗历史大作,获国外数十家媒体盛赞 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将一个下午的战役浓缩成薄薄一册,通俗好读,《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科克斯书评》,以及各大军事网站称赞! “故事的节奏很快,再现了战斗中的硝烟、热浪和混乱”“ 对拉海圣庄园血流满地、英勇顽强的防守的扣人心弦的描述……”“战斗之前,我们一起宿醉未醒、饥肠辘辘、衣衫湿透,然后又一起经历敌人步兵和骑兵看似永无休止的轮番进攻”。
内容简介
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地回到法国,随即掀起滑铁卢战役。当时谁也不知道,拿破仑将自此战后永远退出世界舞台。更无人预料到的是,决定这一战,乃至整个欧洲的命运的关键人物是英王德意志兵团的400名歩兵。他们负责防守拉海圣庄园,这里是通往布鲁塞尔的必经之路。 借助新发掘的目击者报告和细节,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布伦丹?西姆斯再现了奥普迪达旅长、巴林少校、步兵林道等400勇士出于反对拿破仑暴政的觉悟、对英国国王的忠诚、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战友情、朋友谊以及军人的职业道德,进行了不知疲倦的持续战斗,打退了一波又一波法军的无畏形象。尽管伤亡惨重,最终不敌而退,他们对战事的延宕拖垮了拿破仑,以一己之力决定了欧洲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这次战役。 西姆斯围绕着拉海圣庄园重新审视滑铁卢战役,给了我们一个全新视角,让我们了解到拿破仑在滑铁卢曾比众人通常认为的更加接近胜利。这本书是军事目前不应错过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布伦丹?西姆斯:英国知名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他的研究涉及英国、德国、美国的近现代外交关系史。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欧洲》《德意志的权力之争:1779—1850》《最糟的时刻》,以及《三次胜利与一次失败》。其中,《欧洲》入围莱昂内尔?吉尔伯图书奖,《最糟的时刻》获塞缪尔?约翰逊奖提名。
目录
前 言 被忽视的故事 这些人和他们的增援部队,将拿破仑拖住了很长时间,足以改变战斗的进程。这本书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第1章 序幕 当拉海圣庄园的步兵们睡下的时候,他们知道,一旦法军主力到达,就很可能会有一场大仗要打。然而,比德曼、林道和营里其余的士兵都不可能预见到第二天他们将经受多么严峻的 考验。 第2章 为了国王和祖国 第2轻步兵营的德军来到这里的道路十分漫长。他们之所以驻扎在拉海圣,并不是“因为他们就在那里”。他们前往滑铁卢的道路始于12 年前,那是1803 年,那一年他们的故乡—德国北方的汉诺威被拿破仑侵占了。 第3 章 错误酿成的悲剧 不管怎样,没能对攻占拉海圣进行更加充分的准备,这在未来的几个小时中会让拿破仑和他的士兵们付出高昂的代价。 第4 章 闩住谷仓门 驻守在附近农舍里的德国人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焦虑。拿破仑最初希望通过炮击和大规模步兵攻击的威胁将他们从屋子里吓出来,结果没有得逞。 第5 章 人间地狱 这座庄园是一道防波堤,破坏了法军进攻的连贯性;也是一道壁垒,阻止了拿破仑把火炮拉过来在近距离对盟军阵线进行轰炸。 第6 章 短兵相接 农舍中德国人的处境令人绝望。他们的指挥官知道,现在人手不足、弹药奇缺,根本无法阻挡敌人下一次来势汹汹的进攻。 第7 章 “冲突的热点与中心” 盟军在拉海圣庄园的顽强防守对拿破仑的最终失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诗人罗伯特·骚塞所说的那样,拉海圣的确是“冲突的热点与中心”。 第8 章 遗产:一场“德国人的胜利”? 直到19 世纪30 年代,滑铁卢战役结束20 多年以后,勇士们的牺牲才广为流传。 附 录 致 谢 参考文献 注 释
摘要
    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200 年,20 世纪又发生了许多以前无法想象的大规模流血事件,滑铁卢战役的影响却丝毫未减。世界各地无数的城镇、火车站和纪念碑都证明了它的经久不衰。“遭遇滑铁卢”的概念已经深入英语的日常表达,并在流行乐团ABBA乐队的欧洲电视网歌唱大赛获奖单曲《滑铁卢》中得到了永生, 这一代青少年因此知道且只知道“ 在滑铁卢,拿破仑的确投降了”。虽然战争并没有立即结束,但是这场战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滑铁卢”这个词都成了决定性胜利的代名词了。 “滑铁卢,”雨果写道,“不是一场战斗的胜败,而是世界发展方向的变化。”正如历史学家杰里米·布莱克所说的那样,滑铁卢解决了“西方问题”,决定了欧洲是由法国主导还是由若干独立国家的松散团体主导,其平衡由英国及其大陆合作伙伴们保障。就像英国前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最近半开玩笑地攻击他的工党前任时所指出的那样,这场战役因此成了“一场联合部队针对一个政权的伟大胜利,这一政权曾让数百万人陷入贫困,而这场胜利也让它名誉扫地”。要是没有普鲁士在这场战斗中的干预,本·麦金泰尔在《泰晤士报》中写道:“我们都得讲法语了。” 当代的人们对这场战役的重要性也不存任何疑问。1815 年2 月,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的流放地,使欧洲再次陷入战争。当然,无论滑铁卢战役的结果如何,俄国人和奥地利人都有可能最终迫使拿破仑再次就范。但这件事谁也没有把握,因此所有人的眼光都集中在了身处比利时的盟军身上。“拯救世界就看你的了。”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盟军指挥官威灵顿公爵出发之前,这样对他说道。战争结束后不久,诗人拜伦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将滑铁卢描绘成一个“骷髅之地”,在这里“联合国”战胜了法国的暴君。这个意义上的“联合国”是新出现的。在1813 年的莱比锡战役中,如果说拿破仑曾横跨整个大陆组织了特遣队,那么人们接近可以说,当时是半个欧洲在与另外半个欧洲打仗,但在滑铁卢,拿破仑的部队则几乎接近是由法国人组成的。相比之下,盟军却是如假包换的多国部队。在滑铁卢,即使是在威灵顿的手下,英国人也只占了个大多数而已。拜伦勾画的“联合国”战胜暴君的形象十分深刻地影响了丘吉尔和罗斯福,他们将其借用来搭建了治理世界的新结构,这种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人们常常讲起这个故事,而且讲得十分精彩。然而,战斗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却被相对忽视了,那就是英王德意志军团第2 轻步兵营在位于盟军阵线中央位置的拉海圣庄园进行的英勇防御。由于有了新的资料来源,包括汉诺威档案馆中未发表的资料,我们现在对这400余名步兵有了更多了解。支撑着他们的是反对拿破仑暴政的觉悟,对英国国王的忠诚,德国人的爱国主义,战友情,朋友谊以及军人的职业道德。这些人和他们的增援部队,将拿破仑拖住了很长时间,足以改变战斗的进程。这本书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