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 字数: 1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闻钟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5127380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汉语言文化的结晶,跨过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至今仍为人们广泛使用。为了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成语,本书图文并茂,每个成语既有出处、解释、造句,又有精彩的故事。
目录
暗度陈仓
八仙过海
拔苗助长
班门弄斧
抱薪救火
兵不厌诈
不耻下问
沧海桑田
出奇制胜
唇亡齿寒
程门立雪
初出茅庐
打草惊蛇
道听途说
对症下药
大义灭亲
对牛弹琴
东施效颦
奉公守法
赴汤蹈火
防微杜渐
负荆请罪
高山流水
改过自新
害群之马
邯郸学步
囫囵吞枣
狐假虎威
画饼充饥
画蛇添足
精卫填海
狡兔三窟
九牛一毛
井底之蛙
惊弓之鸟
开诚布公
脚踏实地
开卷有益
克己奉公
刻舟求剑
滥竽充数
洛阳纸贵
乐不思蜀
买椟还珠
毛遂自荐
南辕北辙
弄巧成拙
破釜沉舟
忍辱负重
孺子可教
手不释卷
塞翁失马
视死如归
守株待兔
完璧归赵
亡羊补牢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一鸣惊人
愚公移山
纸上谈兵
凿壁借光
朝三暮四
摘要
    暗度陈仓
    成语释义
    暗:隐藏不显露的、秘密的。度:越过。陈仓:古县名,在
    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借指暗中进行某种
    活动。
    秦朝被推翻后, 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各路
    将领, 纷纷齐集到一起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
    据国土。当时势力不错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
    而能与之抗 衡的刘邦实力不及项羽, 不得不
    将秦朝的都城咸阳让给项羽, 自己退出关 中 ,
    赶往 项羽封给他的巴蜀和汉中之地 。
    项羽想 将刘邦“ 软禁” 到偏僻的山里去,于是封刘邦为汉王, 而把关 中
    划作三部分, 分给了秦朝的三
    名降 将 章邯、司马欣和董翳,
    以便阻塞刘邦 向 东发展的道路。项 羽自封为西
    楚霸王, 封地九郡,占领长 江 中下游和淮河流
    域一带 广大肥沃之地。
    刘邦不甘居于尺寸之地,也有独霸天下的野
    心。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疑虑, 表明自己不再
    有回到关 中的决心,刘邦就在去往汉中的路上 ,
    接受 张 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
    部烧毁。他想通过这
    样的手 段来迷惑
    项羽, 使其松懈
    对自己的戒备。
    后来, 刘
    邦派出大将韩信出兵 关 中。 韩信一面派几百名 官 兵去修复
    栈道, 制造从 栈道出去的假象 , 以迷惑守卫在
    关 中西部的章邯, 一面 率领主力部队攻占了
    入关 重 镇陈 仓。守城 将领章邯被逼自杀, 驻
    守关 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
    降。于是号 称“ 三秦”的关 中地区一下子被刘
    邦 全部占 领了。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
    【近义词】瞒天过海:比喻用尽种种欺骗手段暗中做成
    某事,使别人看不出来。
    【造句】我军部队为节省时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很快端掉了敌人的堡垒。
    成长小语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清内在的关联,不要被假象迷惑。

    八仙过海
    成语释义
    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
    相 传古时候, 道家有八位神仙去参加王
    母娘 娘的蟠桃会。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吕
    洞宾、蓝采和、 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
    韩 湘子和何仙姑。
    当这八位神仙途经东海时,只见波涛汹 涌,
    巨浪滔天, 难以通行。为了让每个人都能显示
    自己的神通, 吕洞宾便提议大家都拿出各自的
    看家本领, 分头渡海。另外七位仙人笑着点点头表示赞同。于是, 铁拐李把拐杖投向海里,
    站在上 面渡过了东海; 韩湘子把自己的洞箫投
    向海里,跨在洞箫上渡海;吕洞宾、蓝采和、 张
    果老、汉钟离、曹国舅和何仙姑也不甘示弱,
    分别把自己的剑、花篮、纸驴、芭蕉扇、玉朝
    笏和莲花投向了海里。吕洞宾站在剑 上 , 蓝采和坐在花
    篮里, 张 果老骑着毛驴, 汉钟
    离踩在芭蕉扇 上 , 曹国舅踏着
    玉朝笏,何仙姑坐着莲花, 他们各显 神 通, 破
    浪 前 行。
    他们一行八位神 仙一起渡过了东海,顺利参
    加了王母娘 娘的蟠桃宴会。王母娘 娘见了他们,
    夸 奖他们八位 神 仙 过海,各 显 神 通。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传》。
    【近义词】大显身手: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
    【造句】设计大赛开始了,选手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拔苗助长
    成语释义
    长:生长。把禾苗拔起来试图帮助它生长得快一些,结果
    好心却办了坏事。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
    会把事情弄糟。
    春秋时期, 宋国有一位急性子的农夫, 靠
    种 庄稼为生。 他自己田里的禾苗又嫩又绿, 长势
    很好,于是,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可是日子一
    天 天过去了,禾苗似乎一点儿也没有 长 高, 真 让
    人着急。
    ,他又 望着田里的禾苗发呆, 总觉得自
    家田地里的禾苗 长得太慢, 想着怎么才能让禾苗尽快 长高。突然, 他的脑子里蹦出一个主意:
    “对呀,我原来怎么没 想到,我可以帮助它们长
    高一点儿呀!”于是,他下到田里,挽起袖口和
    裤腿,走入田 中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 上拔高了一
    点儿。从 早到晚, 他忙了
    整 整, 累得腰都
    直不起来了。但是看着禾苗比原来长高了,他心里特别高 兴。
    完 成 工作后, 他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了家,
    并得意扬 扬地对家人说:“哈哈,今天可把我累坏
    了。我总 算 帮每一棵禾苗都 长 高了一大截,实在
    太不容易了!”
    他的儿子听后, 赶忙跑到田里去看, 结果
    发现 所有的禾苗 都已经枯死了。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孟轲的《孟子·公孙丑上》。
    【近义词】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
    【造句】教导小孩要有耐心,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成长小语
    万物的生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急于求
    成,违背了规律,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自讨苦吃。

    班门弄斧
    成语释义
    班: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有名的木匠。在鲁班门前舞弄
    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有时也用作自谦之
    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 今山东曲阜) 人,
    在我国古代是一位很好有名的木匠, 善于雕
    刻和建筑, 技艺可以说是举世无双 , 被人们尊
    称 为木匠的祖师爷。
    相 传 唐代有名诗人李白晚 年游览采石矶
    时, 看见水 中的月亮在水底清澈透明, 于是
    便 要探身去捕捉, 一不小心就坠下去了, 采石矶就是李白殁身之
    处。因此, 各种传
    说纷纷传开, 并
    在此留下了不少
    名 胜古迹, 例如
    李白墓、谪 仙楼、
    捉月亭, 等 等。采石矶也成了人们的旅游 胜
    地。
    有,明代诗人梅之涣来到采石矶,发现
    李白墓周围被人题满了诗, 而且好多都称不上
    是诗,读起来既不押韵,也不对仗 ,显得拙劣无
    比。梅之涣看后很好气愤,于是挥笔也作了一首
    诗:
    采石江 边一堆土,
    李白之名 高 千古。来来往 往一首诗,
    鲁班 门 前 弄大斧。
    “班门 弄斧”很早出现是在柳宗 元的“操斧
    于班、郢之门, 斯强颜耳” 之中。其大致意思
    是说, 拿着斧子在鲁班和郢人( 郢人, 是另一
    位古代的操斧能 手)的面 前操弄,显得有点儿
    脸皮厚了。讽刺那些高估自己能力的、敢于在
    行家面 前 卖 弄 本领的人。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唐代柳宗元的《王氏伯仲唱和诗序》。
    【近义词】布鼓雷门: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
    卖弄本领。
    【造句】李老师学识渊博,在他面前卖弄学问,简直是
    班门弄斧。

    抱薪救火
    成语释义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
    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战国末年, 秦国向魏国接连发动了几次大
    规模的进攻,魏国无力抵抗,丧失了大片土地,
    人员 伤 亡也很惨重 。
    公 元 前273 年, 秦国又一次向魏国出兵。
    魏王 赶紧把大臣们召集起来,共 同 商议击退秦
    兵的对策。
    许多大臣都建议, 以割让土地为代价, 向秦王求和。谋士苏代一听 坚决反对,忙 上 前对
    魏王 说:“ 割让土地是胆小怕死
    的表现, 并不能解决问题。把
    土地割让给秦国虽然能暂时满
    足秦国的野心, 但他们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只
    要我们的土地没割完, 秦军就不会停止攻打我
    们!”
    说到这里, 苏代还讲了一个生 动的故事:
    “ 从 前有一个人, 他的房子起火了, 别人劝
    他快用水去浇灭大火, 但他不听, 偏偏抱起
    一捆柴草去救火。结果
    火 越 烧 越 旺 。”
    苏代接着
    说:“ 大王如果
    现在拿着魏国的土地去求和, 不就和那个人一样, 等于抱着
    柴草去救火吗?”
    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 可是胆小的魏王
    还是只顾眼前的太平,听从了多数大臣的意见,
    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了秦国。
    公元前2 2 5 年, 秦军果然又 向魏国大举进
    攻, 包围了国都大梁, 并掘开黄河大堤, 把大
    梁 城淹没了,魏国很终被秦国所灭。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魏世家》。
    【近义词】火上浇油:往火上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
    使情况更加严重。
    【造句】你应该让他自己学会挣钱,如果总是借钱给他,
    让他养成懒惰的习惯,结果就会像抱薪救火一样。

    兵不厌诈
    成语释义
    厌:厌弃。诈:欺诈。用兵打仗可以使用欺诈的办法迷
    惑敌人。
    公元前633 年,楚国派兵 攻打宋国,宋国的
    实力弱小,不能与楚国抗 衡,就向晋国求救。第
    二年 春天,晋文 公派兵 攻 占了楚国的盟 国 曹 国
    和卫国, 要他们与楚国 断绝一切来往, 才让他
    们复国。楚国 听到这个消息后, 很好愤怒, 于
    是撤掉了对宋 国的包围, 直接
    来和晋国 交 战。两军在城濮展开对阵。
    当时, 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 兵力强
    大;晋国联合了齐、宋 等 国,兵力弱小。
    应该怎样作战呢? 晋文 公的舅舅子犯说:
    “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
    应 当多 讲 忠 诚和信用,取得对方的信任;但在你
    死我活的战 争 中,
    不妨采用欺诈的
    手段来迷惑对 方。
    我 们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
    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 然后主力假装撤退,
    引诱楚军左翼追赶, 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
    大败, 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目前有名的以弱胜 强的城濮之
    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
    卫 等 国会盟 ,晋文 公 成 为诸侯霸主。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的《韩非子·难一》。
    【近义词】兵不厌权: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
    取得胜利。
    【造句】诸葛亮七擒孟获,真是兵不厌诈,足智多谋。

    不耻下问
    成语释义
    不耻:不以为可耻。不认为请教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
    低的人是可耻的。
    春秋时期, 卫国有一个名叫孔圉的大夫,
    他为人正直, 勤奋好学, 而且很好 谦虚, 常
    常虚心向 周围的人请教, 很受人们的尊敬。
    他死后, 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人都能学习
    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 特别赐给他一个
    “ 文” 的谥号。孔圉能得到这
    样一个“ 文” 的谥号, 说 明他
    在文化道德方 面有很高的修养。孔子的学生子
    贡也是卫国人,但
    他认为孔圉不应
    该得到那么高
    的评价。有一
    次, 他问孔子:
    “孔圉的学问虽然很高,但是还有比他更杰出的
    人,凭 什么赐给孔圉‘文’的谥号呢?”
    孔子听后微笑着说:“ 孔圉很好勤奋好学,
    聪 明灵活。遇到不懂的事情, 他就向别人请
    教。他向老农 问菽麦, 向 工 匠问技艺, 与学
    者切磋学问, 与商贾谈市值, 与士谈经论道。
    他对感兴趣的问题常 常大方而谦虚地向别人
    请教, 就算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 他也
    一点儿都不会感到羞耻。 相反,他认为在请教过 程 中, 能够学到不少新的知识,增 长新的
    见解, 从而感到高兴愉快, 有所收获。在求知
    的道路上, 大家都是平 等的,不分高低贵贱,所
    以称他为‘文’。这个谥号也很符合实际,恰如其
    分。”
    听了老师的这番解释, 子贡 终于服气了。
    因此也就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
    【近义词】移樽就教: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
    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
    【造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会不耻下问,虚心
    求教,不能不懂装懂。

    沧海桑田
    成语释义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
    变化很大。
    传 说, 有两位仙人, 一个叫王 远, 一个叫
    麻姑。麻姑修行得道后, 千百年过去了, 她的
    容 貌如同十八九的姑娘一样 漂 亮、美丽。
    一次, 他俩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到了约
    定的那天, 王 远早早地到了蔡经家。等了好久
    仍不见麻姑来,他便朝 空 中 招了招 手,吩咐使
    者去请她。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 中 向 王 远 禀 报说:“ 麻姑正 奉 命巡视蓬莱仙岛, 过一会儿就会来
    和先生会面的。” 王 远微微点点头, 耐心地等
    着。没等多久,麻姑便 从 天上 降落下来。
    麻姑和王 远互相 行过礼后,王 远就吩咐开
    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金和玉制成的, 显得尤
    为珍贵而又精巧;里面 盛 放的菜肴,大多是奇
    花异果, 香气扑鼻。所有这些, 也是蔡经家的
    人未 曾 见到过的。
    席间, 麻姑对王 远 说:“我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已
    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 桑 田。刚才到蓬莱,
    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 难道它又要
    变 成陆地了吗?”
    王 远叹息道:“是啊,难 怪 圣人们 都 说,大海
    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 将 扬起尘土了。”宴饮
    完毕, 王 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 升 天而去。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东晋葛洪的《神仙传·麻姑》。
    【近义词】日新月异: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
    步、发展很快。
    【造句】弹指间沧海桑田,儿童时代转瞬间就过去了。
    成长小语
    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世事是千变万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
    光去看待问题,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

    出奇制胜
    成语释义
    奇:奇兵,奇计。制胜:夺取胜利。用奇兵或奇计战胜
    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战国时, 燕昭 王派大将乐毅攻打齐国。五
    年之间, 燕军接连攻下齐国
    七十多座城池, 很后只剩下即
    墨还在齐人手 中。
    即墨城 中的守军知道大将田单精通兵法,
    足智多谋, 就推举他为守 城的大将军。乐毅围
    攻即墨三 年,也没 能 攻破这座小 城。不久,燕昭 王去世, 与乐毅有隔阂的燕惠
    王继位。田单利用 两人的冲突, 派人到燕国
    散布乐毅的谣言。于是, 燕惠王对乐毅产 生
    了疑心, 便派骑劫接替了乐毅的职务。从此,
    燕军士气大落。
    田单利用这个机会,组织人马,鼓舞士气,
    做好反攻准备。田单想了个计谋, 叫“ 火牛
    阵”。他先叫城内的商人偷偷将金银珠宝送到燕
    军将领手中 , 假装投
    降, 使燕军放 松警
    戒。在一个月黑风
    高的夜晚,田单把
    城里的一千 多头
    牛集中起
    来, 并且给这些牛都披上五彩龙纹衣, 双角 绑 上尖刀,尾
    巴上 绑着浇过油的草。随后,田单下令点燃牛尾
    巴上的草。牛被火烫 到之后,就拼命 往 前跑,
    吼叫着冲 向燕军大营。
    燕军从 睡 梦 中惊醒, 看到这一大群五彩
    怪 兽, 吓得惊慌失措, 四处乱逃。田单又率领
    五千 名齐兵 乘 胜追击,很后收复了被燕军占领
    的七十多座城池,恢复了齐国的政 权。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势篇》。
    【近义词】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
    后也泛指出乎别人的意料。
    【造句】行军打仗讲究的是出奇制胜,盲目地进攻将会
    导致全军覆灭。
    成长小语
    做事情要敢于创新,打破常规思路,这样更容易获得意想不
    到的成功。

    唇亡齿寒
    成语释义
    唇:嘴唇。寒:寒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春秋时期, 晋献 公 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
    地盘, 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
    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可是, 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
    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
    虞国呢?” 晋献公问 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答
    道:“ 虞国国君是个目光 短 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 送他价值
    连城的美玉和宝马,
    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的。” 晋献公一听
    有点儿舍不得, 荀息
    看出了晋献 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
    齿相依的近邻, 虢国灭了, 虞国也不能独存。
    您的美玉和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
    了。”晋献 公这才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一看到这么多 珍贵
    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立即就
    答应借道给晋国。虞国大夫宫之
    奇听说后, 连忙阻止道:“ 不行, 虞国和虢国是
    唇齿相依的近邻, 我们 两个小国相互依存, 有
    事可以彼此帮助。万一虢国灭了, 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 唇 亡齿寒’, 没有嘴唇,
    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 万 万使不得。”虞
    公 却 说:“人家现在特意送来宝物和咱们 交 朋 友,
    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
    奇连 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 亡的日子不远了,于
    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
    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 抓住,灭了虞国。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五年》。
    【近义词】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
    很好密切。
    【造句】这两个国家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所以任何一国
    面临问题,另一国都会出手相助。

    程门立雪
    成语释义
    程:程颐,宋朝有名的学者。立:侍立。原意是说冒着
    大雪在程颐门前站着。用来形容尊师重道,恭敬求教。
    程颐和程颢他们 兄弟二人是洛阳人( 今属
    河南),都拜周 敦颐为老师,同为宋代理学奠基
    人,世称“ 二程 ”,有《易传》《经书》《二程 全
    书》等多部著作,名 扬海内。
    福建将 乐县有一个叫杨时的进士, 他不愿
    做官,一心想 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
    杨时曾拜在程颢的门下求学。后来程颢去世了, 杨时又投到他兄弟程颐门下求学。杨时
    那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隆 冬的, 天降大雪。杨时和一起学习
    的游酢向 程颐请教问题, 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
    屋里睡觉。
    杨时和游酢既不愿离去, 又不想惊醒老
    师, 于是两人静静地站在门口, 等着老师醒
    来。
    外面 风雪越来越大, 一会儿, 天空中飘起
    了鹅毛大雪, 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 。游酢
    实在冻得受不了了, 几次想叫醒老师, 都被杨
    时制止了。 等到程颐一觉醒来, 门外的雪已经
    下了一尺厚了, 而杨时和游酢早已成了两个雪
    人!
    程颐深 受感动,从此更加尽心尽力地教导杨时。杨时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 终于成为很有
    学问的人。
    之后, 杨时回到南方 传播程氏理学, 而且
    形 成定制学派,世称“ 龟山 先 生 ”。后人常用
    “程 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 诚
    心专志、尊师重 道的学子。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元代脱脱等人的《宋史·杨时传》。
    【近义词】尊师重道:尊敬老师,重视师长的教诲。
    【造句】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就不要怕吃苦,要有程
    门立雪的精神。
    成长小语
    杨时对老师的尊敬让人佩服。他不畏艰辛、一心求学的精
    神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初出茅庐
    成语释义
    指诸葛亮刚离开南阳茅庐就打了胜仗。比喻刚进入社
    会或刚到工作岗位上来,缺乏经验。
    东汉末年, 曹操、刘备、孙权三家争夺天
    下。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 恳请诸葛亮
    出山。诸葛亮见刘备是一个爱才之人, 求贤若
    渴,便答应了。
    诸葛亮安顿好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拜别了妻
    子和朋友,随刘备一起来到新野。刘备拜他为军
    师,二人形同手足,朝夕相处,共议军中大事。而关羽、张飞对
    他却不以为意。
    没过多久,曹
    操派大将夏侯惇领
    十万大军攻打新
    野。当时, 刘备
    只有几千人马, 敌我力
    量悬殊。诸葛亮认真分析了战略形势,决定用火
    攻 。命 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 过敌人先
    头部队,看到起火,再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
    马埋伏在山谷里, 待起火后, 杀 向博望 城 。诸
    葛亮引诱夏侯惇进入博望坡,然后纵火焚烧,把
    十万曹军打得落花流水,夏侯惇
    只好带着残兵逃走。
    刘备闻后大喜, 为诸葛亮设宴庆功。因为这是诸葛亮出山后初次用兵,
    神机妙 算, 大获全 胜, 所以人们称赞这是他
    “ 初出茅庐靠前功”。
    诸葛亮初试锋 芒 , 果然身 手不凡, 使对他
    将信将疑的关羽、张飞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了
    感激刘备对他的信任, 诸葛亮在这之后更是大
    显 身 手,指挥蜀军打了很多 胜 仗 。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近义词】初露头角:指刚显露出某种才华。
    【造句】我早已不是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对于那些虚
    名什么的已经看淡了。
    成长小语
    缺乏经验并不可怕,只要有明确的目标,脚踏实地、专心
    致志地做一件事情,就必然会有所收获。

    打草惊蛇
    成语释义
    惊:惊动。打在草上却惊动了藏在草丛里的蛇。比喻采
    取机密行动时,不慎惊动了对方。
    南唐时, 有个叫王鲁的人, 通过贿赂上级
    当 上了当涂县的县令。他是一个唯利是图、
    贪得无厌的人, 干了许多贪赃 枉法的坏事。
    他的下属也都跟他一样, 变着法子敲诈勒索
    百姓, 巧立名目搜刮民财。当地的老百姓苦
    不堪言, 对这些狗官恨之入骨。
    ,老百姓 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就联合起来写了状子, 控 告 王鲁手下一个掌 管 文书的小
    吏营私舞弊、贪污受贿,坚决要求惩 办他。
    王鲁把状子从头到尾粗略地看了一遍, 顿
    时吓得心惊肉跳, 浑身 上下直打哆嗦。原来,
    老百姓在状子中所罗列的各种罪状, 全 都和他
    有牵连, 这份状子就像在告他一样。如果老百
    姓继续告下去, 马上就会告到他头 上了, 那时他就大祸临头了!
    王鲁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 , 越想越觉得害
    怕, 都忘了状子要怎么批。他用 颤抖的手拿起
    毛笔, 不由自主地在案卷 上写下了他当时内心
    的真实感受:“ 你虽然打在草上 , 却也惊动了草
    丛 中的蛇。” 写罢, 他手一松, 就瘫坐在椅子
    上, 笔也掉 到地上了。
    拓展链接
    【出处】该成语出自北宋郑文宝的《南唐近事》。
    【近义词】敲山震虎:通过敲山来震慑老虎,使老虎不
    敢发威。比喻制造攻击的声势,使隐蔽的敌人惊恐。
    【造句】这次缉毒行动千万要保密,切不可打草惊蛇,
    要一网打尽。
    成长小语
    做官同做人一样,不光要善待自己,也要善待他人。如若
    只是一味索取,迟早要陷入危险的境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