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 字数: 1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闻钟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305134654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收录了我国古代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以简短、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故事的发展经过,字里行间透露出了深刻的哲理。
怎样读寓言呢?我们需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和所蕴含的道理。如“亡羊补牢”文中说:“这位牧民很后悔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去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于是,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又从整体上进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实实的。从此,这个牧民的羊就再也没有被野狼叼走过。”这就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才可以避免再受损失这样的道理。阅读“拔苗助长”这个故事,我们要能够从农夫身上认识到“因思想方法上有错误而办蠢事,导致不良后果”这一不足,从而避免自己再犯这样的错误……
希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能给小读者带来无尽的享受,拓展视野,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录
揠苗助长
扁鹊医病
秉烛而学
唇亡齿寒
道听途说
割席断交
各有所长
邯郸学步
后来居上
画蛇添足
纪昌学射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邻人献玉
买椟还珠
盲人摸象
南辕北辙
庖丁解牛
黔驴技穷
曲突徙薪
塞翁失马
三人成虎
熟能生巧
外强中干
五十步笑百步
叶公好龙
疑邻偷斧
自相矛盾
鹬蚌相争
欲速则不达
曾子杀猪
张良拾鞋
朝三暮四
郑人买履
东施效颦
心不在马
滥竽充数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惊弓之鸟
杞人忧天
对牛弹琴
杯弓蛇影
打草惊蛇
两小儿辩日
望梅止渴
愚公移山
空中楼阁
一叶障目
夜郎自大
负荆请罪
为虎作伥
囫囵吞枣
毛遂自荐
亡羊补牢
楚王葬马
冯妇搏虎
鲁侯养鸟
摘要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靠种庄稼为生的人,他的性子很急。不管烈日当空还是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会到地里去劳动,很是辛苦。一个烈日当空的午后,这个宋国人又去地里干活儿了,空旷的庄稼地里没有一点儿遮拦的地方,宋国人头上的汗珠一颗颗地直往下掉,衣衫也被汗湿透了。他顾不得擦去汗水,顶着烈日,弓着身子不停地干活儿。
    每天劳动回到家后,这个宋国人都累得一动
    也不想动,连话也不想说,他觉得辛苦极了。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地劳作,可庄稼没怎么见长。他今天来看看,庄稼是这么高;明天来看
    看,庄稼还是这么高。宋国人有些着急了。这一天,宋国人锄地锄得有些累了,便


    “什么?”宋国人的妻子有些吃惊。他的儿
    子听后,赶忙跑到田里去看,结果发现所有的禾苗都已经枯死了。
    愚蠢的宋国人不知道:自然界的万物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急于求成、一心只想让庄稼按自己的想法快快长高,结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医,人们都叫他扁鹊。他医术高明,经常为国君看病。一天,扁鹊为蔡桓公看病。他站在蔡桓公身旁,细心地观察他的面容,然后说:“我发现您的皮肤间有些小病。以防病情加重 ,您应及时治疗。 ”
    蔡桓公不以为然地说:“我一点儿病也没有,用不着什么治疗。”扁鹊很无奈,只好走了。蔡桓公不高兴地对旁边的人说:“医生总



    地走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第三次来给蔡桓公看病。他看了看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面去了,如果还不赶紧治疗,病情将会严重恶化的。”蔡桓公仍然不相信扁鹊的话。
    又隔了十天,扁鹊又来了。两人刚一见面,扁鹊扭头就走。这一下倒把蔡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这次扁鹊怎么不说话就走了呢?”蔡桓公连忙派人去问扁鹊原因。扁鹊说:“开始桓公的病在皮肤里,只要稍稍治疗就能好;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针刺术也可以治好;后来桓公的病到了肠胃,喝几服汤药还是可以治愈的。可是目前他的病已经到了骨髓里,我已经无法为他治疗了。 ”
    五天后,蔡桓公突然浑身疼痛难忍。他急忙派人去找扁鹊来给他治病。可派去找扁鹊的人回来后说:“扁鹊已经到秦国去了。”蔡桓公这时后悔莫及,但没办法,只能在痛苦挣扎中死去。


    春秋时期,晋国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齐、宋、秦、楚合称“ 春秋五霸”。然而晋平公姬彪做了国君后,晋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的韩、赵、魏三大家族共同执掌晋国的朝政。他做了二十几年的国君,国家越来越衰弱,面临着被韩、赵、魏三大家族瓜分的危险。
    晋平公年纪慢慢大了,他忽然产生了要学习的强烈欲望。有一天,晋平公对晋国的乐师师旷说:“乐师,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恐怕为时已晚了。”
    师旷说:“您既然知道时间已经晚了,为什
    么不点亮蜡烛呢?”
    晋平公想:我说时间晚了,是指年纪大了,
    而不是指时间到了夜晚,他却让我点亮蜡烛,
    这不是开玩笑吗?他想到这里,便对师旷说:“乐师,我虽然没有什么作为,但怎么说也还是
    你的国君,你怎么能戏弄我呢?”
    师旷说:“我虽然双目失明,但还不至于眼
    里没有国君您呀!我这样说是有我的道理的,
    怎么能说是戏弄您呢?”
    晋平公说:“你说说你有什么道理。 ”
    师旷说:“我听说过几句话,不知道您有没
    有兴趣听听?”
    晋平公说:“*近,我心中很是烦恼,也没

    阳一样,光芒万丈,大有前途;一个人在老年时期好学,就好像蜡烛一样,光亮虽然不如太阳,不也比在黑暗中走路更强吗?”
    晋平 公拍手 说:“ 说得好啊 !”


    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出兵攻打虢国。但这样的话首先要经过虞国,他担心虞国不会答应借路。大臣荀息对晋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之地的名贵玉石与屈产之地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听了犹豫不决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这两件珍贵的礼物,仍然

    不肯借路给我,那怎么办?”
    荀息
    对晋献公
    说:“虞国国
    君如果不肯借路,定然不敢随便收下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把玉石从内室移到了外室;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把马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晋献公听了荀息的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荀息说的办法去做了。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很是动心,当时就要答应借路给晋国。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
    “您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如果没有嘴唇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的时候互相救助。如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他们去攻打虢国。如果今天晋国消灭了虢国,明天我们虞国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然而虞国国君**喜爱晋国的宝玉和良马,根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终,虞国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晋国凭借自己的强大力量,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的时候,晋国以整顿兵马为借口驻
    扎在了虞国,然后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毫
    无准备的虞国。
    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了宝玉和良马,归还给晋献公。晋献公看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了一岁。”
    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儿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了亡国的巨大灾难。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人叫艾子。有一次,他遇到了一个叫毛空的人。
    毛空一看到艾子就眉飞色舞地说:“前几天,我到一户人家去玩耍,看到那户人家的一只鸭一次下了一百个蛋,你说厉不厉害?”

    “这不可能!”艾子听到毛空的这一番话,斩钉截铁地说。他不相信会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发生 。
    听艾子这么一否定,毛空抓耳挠腮地说:“哦,
    我记错了,是两只鸭子一次下了一百个蛋。”艾子还是不相信,他说:“这也不可能啊。”毛空又结结巴巴地说:“那大概……大概是
    三只鸭子下了一百个蛋吧。”艾子还是不相信。毛空被艾子一次次地否定,他就一次又一
    次地增加鸭子的数目,一直加到了十只。艾子听得不耐烦了,便说:“你把鸭蛋的数
    “那不行!”过了一会儿,他又把双手伸出来向艾子
    “上个月,我看到天上掉下了一块

    大肉,有十丈 宽,二十丈长。 ”艾子听了,很是吃惊,他张口结舌地说:“天底下哪有这种事发生?再说也没有这么大的肉呀,这是不可能的!”毛空一听艾子否定了他的话,又慌忙改口说:“那大概有十丈长吧。 ”艾子听得实在不耐烦了,忍不住问:“世上哪有从天上掉下来十丈长、十丈宽的肉呢?就是
    有,那这块肉掉在什么地方了呢?你见过吗?你能具体

    说说是在哪里吗?还有,你刚才说的鸭子下蛋的事情又是在哪一家发生的呢?”
    毛空这才面露难色地说:“我没有看到,只是从街上听来的。 ”

    管宁和华歆原是一对**要好的朋友。他俩

    每天形影不离,同吃、同睡,还一块儿学习, 相处得很融洽。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菜地
    里锄草。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当”的一声,锄头碰到了一个硬东西。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低下头一看,原来是块黄金,他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原来是块金子。”他也就
    没有再理会,继续锄他的草。
    “什么?金子!”不远处的华歆听到这话,赶紧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金块儿捧在手里端 详 。
    管宁一边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儿,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我们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取,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
    华歆听了,说:“这个道理我懂。”可手里却还捧着金子,不停地左看看、右看看,就是舍不得放下。后来,在管宁的一再督促下,他才不情愿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儿了。可是他心里还在惦记金子,干活儿也没有开始那么专心了,有时还唉声叹气。管宁见他这模样,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了摇头。
    还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外面突然传来一阵鼓乐声 ,中间还时不时地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人们看热闹的吵闹声。华歆听见了,立马起身,走到窗前去看;而管宁却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看他的书。
    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带着武器、穿着统一的衣服前呼后拥地跟在车子后面。车子也很豪华:车身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车帘是用五彩绸缎编制的,四周还装饰着金线,车顶上还镶嵌着一大块翡翠。
    管宁对这些很是不屑,仍在专心致志地读他的书,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华歆却不是这样,他接近被这声势和有派头的场面吸引住了。这样还不算,他嫌在屋里看得不清楚,


    甘戊出使齐国,前去游说齐王,走了几天,

    来到了一条大河边,他过不去了,只好请求船夫载他过河。船夫慢慢划着船靠近岸边,
    见甘戊一副文人打扮的样子,便问他:“您过河去干什么啊?”甘戊说:“我要到齐国去,替我的国君劝说齐王 。 ”船夫听了,不屑一顾地指着河水说:“这

    物,它锋利无比、削铁如泥,可是如果让木匠
    拿去砍木头的话,它还比不上一把普通的斧头。
    就像你我,要说抡桨划船,在江上行驶,我的确远远比不上您;可是如果说出使大小国家,劝说各国国君,您又怎能比得上我呢?”船夫听了甘戊的一席话,顿时无言以对。他

    心悦诚服地请甘戊上 船, 送甘戊过河了。


    战国时期,燕国有个青年,他听说赵国都
    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

    姿势特别好看。这位燕国青年就决定去赵国,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于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往邯郸去了。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眼都看花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小孩子,他觉得那个孩子走路的姿势很显活泼,实在令人羡慕,就跟在他后面模仿起来。眼看那孩子蹦蹦跳跳,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地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

    这时,他又盯住了一个老
    人,他看那老人一步一步向前
    走,**稳重,就又羡慕得不
    得了。他便又跟在老人身后,一步一步地学着走起来。
    后来,他看到妇女走路,就又觉得还是女人走路的姿势好看,婀娜多姿,也开始跟在后面模仿起来,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忍不住捂着嘴笑起来。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背疼,但学来学去总是学不会邯郸人走

    到手。
    好几个月过去了,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邯郸人走路的样子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快要花光 ,自己却一无所获,燕国青年十分沮丧,只好回家。
    可是,他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之下,燕国青年只好趴在地上爬着回去了,那样子狼狈极了。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人,朝廷中还有另外两位大臣,一位叫公孙弘,一位叫张汤。汲黯官位很高时,另外两个人还只是个小官。可是他们为人、办案都**认真,公正廉明,工作很有成效,因此,很快就得到了提拔。后来,他们的官位一直往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了御史大夫,可汲黯还是在原来的职位上一直没有得到升 迁。

    汲黯看到这样的情形,很不服气,加上他心胸狭窄,

    景,就来到汉武帝身边,鞠了一躬,对汉武帝说:“陛下,我有话想对您说,不知道能不能 讲?”
    汉武帝停住了脚步,说:“没关系,你有什么话就说吧!”汲黯对汉武帝说:“您使用大臣,就跟劈柴一样,越是后来的越放在上面啊!”汉武帝听了,知道汲黯这是在发牢骚。
    汲黯继续说:“ 公孙弘、张汤他们两个,无论是从资历上,还是从辈分上来说,哪一点儿比得上我呢?可是,他们现在一个个地都后来居上了,职位都比我高,这样妥当吗?”
    汉武帝听了汲黯的话,满脸不高兴,但是他又想,汲黯是一位老臣,就没有发火, 转过脸去没有再理睬他。

    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得到过提升 。


    楚国有个贵族,在祭拜过祖宗后,把一壶祭

    酒赏给了门客们。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该如何处理。他们觉
    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快。可是到底给谁好呢?
    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原来,那个人把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
    不依,说:“我先画完蛇,酒应该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经画完了,酒当然是我的!”给蛇画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 ”

    那人却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反正酒你是喝不成了! ”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看着本来属于自己的酒,后悔不已。

    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野兽就会应声而倒;将箭射向天空中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只要看到过甘蝇射箭的人,没有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的。甘蝇的学生叫飞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更是超过了他的老师甘蝇。真是名师出高徒!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
    飞卫收下纪昌后,对纪昌学习射箭要求甚
    严。他对纪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
    要知道,不下苦功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
    昌表示:“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
    老师指教。”飞卫接着对他说:“你要先学会不眨
    眼,然后才可以谈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
    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盯着妻子
    不停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
    他就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效果果
    然不错,即使锥子的*端刺到了眼眶边,他的
    双眼也一眨不眨。于是纪昌整理行装,辞别妻
    子到了飞卫那里,把自己苦练不眨眼的经过告诉了他。飞卫听完纪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这还没有学到家呢。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

    变大了,大得就像车轮一样。纪昌再看其他比

    虱子大的东西时,那些东西全都变大了,大得竟像是山丘了。
    于是,纪昌找来用北方燕国的牛角造的强弓,用南方楚国的竹子造的利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轮大小的虱子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被射断。
    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功夫不可。


    一只青蛙住在井里,有时享受着来自井口的温暖的太阳光,有时在井底的水面上浮着,有时在井底转着圈圈。它感觉自己的生活十分幸福。
    有一天,一只从东海来的海鳖爬到了井边,正好被在井底仰面躺着的青蛙看见了。
    青蛙对海鳖吹嘘着自己的惬意: “你瞧我住在这儿多么快乐呀!我从井栏上蹦进浅井,可以在井壁的缝隙里休息。在井水里


    没有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而涨落的。这也是我待在广阔东海的乐趣!”
    井蛙听了海鳖对大海的描述,吃惊地瞪

    着圆圆的小眼睛,满脸涨得绯红,羞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有一个楚国人出门远行。他走在路上遇到一条河流,河流很宽,需要乘坐渡船来往。于是楚国人登上船前行了,可就在过江的时候,一不小心,把随身佩带着的剑掉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
    旁边的人大声叫道:“哎,你的剑掉进水里了!”楚国人不慌不忙,从身上掏出一把小刀,轻轻地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回头对大家说:

    掉呢?不用着急,不用着急,记号刻在那儿呢。等船靠岸了,我顺着这个记号去找,一定会捞到剑的。”
    大伙儿哈哈大笑,有人说:“船上刻的那个记号,是表示剑落水时在江水中所处的位置。掉进江里的剑,是不会随着船向前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记号,却在不停地前进。等到船行至岸边,船舷上的记号与水中剑的位置,早已风马牛不相及了。用这样的办法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魏国的一个农夫有一次在犁田时突然听到一
    声震响。他吓了一跳,连忙喝住了耕牛,刨开土层一看,原来是犁铧撞上了一块直径一尺、光泽碧透的异石。

    农夫不知道这是一块价值昂贵的玉石,就跑到附近田里,请邻人过来帮他看看是什么东西。那邻人还真有见识,一眼就看出那是一块罕见的玉石,便起了歹心。他顺口编了一套谎话对农夫说:“这是个不祥之物,留着它迟早会生祸患的。你赶快把它扔了吧。”农夫一时还拿不定主意,心想:“这么漂亮的一块石头,扔掉了多可惜啊!”农夫犹豫了一下,*后还是把它拿回家去了。农夫将这块怪石摆在屋外的走廊上 ,想看看这块石头到底不一样在哪里。
    夜里,宝玉忽然光芒四射,把整个屋子都照亮了。农夫全家人都被这种神奇的景象惊呆了,他又惊又喜,便连夜跑去找那个邻人。
    邻人听他说完发生的事后,便趁机吓唬他说:“这就是石头里的妖魔在作怪。你只有马上把这块怪石扔掉才能消灾除祸!”听了这话以

    了野地里。而那个邻人却偷偷跟在后面,跑到野外,把玉石搬回了自己的家里。

    第二天,那个邻人拿着这块玉石就去献给了魏王。魏王召来玉工鉴定,那玉工看到这块玉石,不禁大吃了一惊。他急忙朝魏王跪下,连连叩头对魏王说:“恭喜圣上,您得到了一块稀世珍宝。我当了这么多年的玉工,还从来没有
    见过这样大、这样好的玉石。 ”魏王问:“这块玉石价值多少啊?”玉工急忙说:“这是一件无价之宝,难以
    用黄金计算它的价值。世上有各种各样的玉石,但没有哪一块能与它相比。”魏王听了这话以后,很是高兴,当即赏给献玉的那个邻人一千两黄金,同时还赐予了他终生享用不尽的丰厚待遇。


    古时候,一个楚国人得到了一颗漂亮的珍珠:圆圆的,闪着光泽,晶莹剔透。为了能卖到好的价格,他想:如果单单这样卖,别人肯定不是很喜欢,不如将这颗珍珠好好儿地包装一下,给它做一个精致的盒子。因为他觉得有了漂亮、精美的包装 ,珍珠的价格一定也会抬高的。
    说干就干,楚国人找来了特别名贵的木材,还花费重金请来手艺高超的雕刻工匠,专门为珍珠制作了一个盒子。这个盒子的四周雕刻了许多精美的图案,有飞禽走兽,有四季花朵,有彩带云朵……一切准备完毕后,楚国人还在盒子里摆放了香料,盒子一打开, 香气扑鼻。
    楚国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双手捧着盒子,来到市场上,高声叫卖起来。不一会儿,很多人都围了上来,大家看着楚国人装珍珠的盒子纷纷议论,都夸奖这个盒子制作得精美。
    这时,一位郑国人路过这里,看到楚国人在卖珍珠。他将这个精美的盒子拿在手里,左看看,右看看,看了半天,爱不释手。他*终出高价将楚国人的这个盒子买了下来。郑国人交了钱,就拿着盒子兴冲冲地往回走。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似乎忘记了什么。



    有一天,四位盲人在一起谈论起了大象 。
    其中一位盲人说:“听说,大象很大很大,还会表演节目、搬运东西呢!”
    另一位盲人说:“可惜,我看不到大象是什么样子,要是能够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那该有多好啊!”
    这时,有一个人正好骑着一头大象,从四位盲人的身边走过。骑象的人听到了盲人们的谈话,从象的背上滑了下来,走到四位盲人的跟前,说:“你们想知道大象的样子吗?正好我骑了一头大象,你们都过来摸一摸吧!”
    盲人们听了十分高兴,摸索着一起走到大象跟前,摸起了大象 。
    **个盲人摸到了象的牙齿,他顺着象牙前后摸了好一阵子,不禁喊道:“哦,我知道了!大象的样子啊,原来像一条又弯又硬的短棒子。”
    另一个盲人摸到了象的耳朵,他捏了又捏,马上纠正刚才那位盲人的话:“不对!
    大象的样子就像一把又圆又大的蒲扇,还有点儿软软的呢!”

    第三个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慌忙嚷起来:

    的一个都不对!大象原来像一堵墙 。 ”
    四位盲人各说各的看法,虽然意见不一致,但他们却心满意足地说:“不管怎么说,这回我们可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他们只是摸到了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并没有看到大象整个的样子,所以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准确地说出了大象的样子。


    从前有一个人,他要从魏国到楚国去。为了能够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他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他带上了足够的盘缠,又雇了一辆牢固、性能很好的车子,并且在车的前面套上骏马,还请了驾车技术高超的车夫,这才上路出发。
    楚国在魏国的南面,要想从魏国去楚国就要往南走,可这个人不问清楚,就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马车飞快地在路上疾驰,一路上扬起了许多的尘土。没过多久,他们就

    及!”
    那人眯起了眼睛,满不在乎地说:“没有关系,我的马是骏马,跑得快着呢!”
    路人替他着急,急忙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你的方向都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跑不到楚国,只会越走越远!赶紧回头吧!”
    那人依然没有明白路人的话,继续说:“不要紧,我带的盘缠多着呢!路上够花了。 ”路人一再劝阻他,说:“你的盘缠再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 ,也没有用呀!”

    可是那个人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根本听不进路人的劝阻,甚至还有些不耐烦,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他能带着我到达楚国的。 ”
    路人见自己再劝告也没用,就摇摇头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松开了拉住车把的手,看着那个人走远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