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昆虫记
字数: 1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 (法)法布尔(Fabre,J.H.) 著;邵珠磊 编译
出版日期: 2017-06-01
商品条码: 9787305127137
版次: 2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1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去抓蝴蝶,捉蛐蛐,观察它们是怎么活动,怎么吃东西的。可是等我们长大后还会去观察这些吗,很多人都会摇摇头,认为这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可是有一个人却不这样认为,他就是法国有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他耗费了毕生的心血观察和研究昆虫世界,并著成了本书——《昆虫记》。
在本书中,法布尔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了昆虫的世界,让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它们。原来外表看起来很虔诚的螳螂却是一个暴力分子,它常常对过路的昆虫发出致命一击;而蝉也并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懒惰,只会在树上唱歌,其实它很勤快,能够自食其力,可是却常常被蚂蚁抢走食物;萤火虫一直给人以美妙的幻想,可是谁又知道它其实有着既高超又残忍的捕食方法;蜘蛛和蜂类都是天生高明的建筑学家,它们利用智慧,一个把网织得对称而结实,一个把巢建得稳固而精致!在本书中,作者用幽默欢快的语言将虫子的习性、劳作、繁衍和争斗都表现得活灵活现,让我们仿佛亲眼所见。
阅读本书,小读者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能积累到很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并学会如何观察。
作者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的童年是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同度过的,大自然那迷人的美深深地吸引了他,灿烂的阳光使他心醉神迷,他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大自然的真相。于是,法布尔开始了反反复复的观察和实验,写出了传世佳作《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法布尔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表现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目录
走进昆虫的世界
蜣螂
蝗虫
蟋蟀
蝉
萤火虫
螳螂
甲虫西西弗斯
卷心菜毛虫
红蚂蚁
出色的建筑师
矿蜂
大孔雀蝶
绿头苍蝇
装死的真相
催眠与自杀
高明的杀手
天牛幼虫
蚱蜢恩布沙
小条纹蝶
狼蛛
昆虫与蘑菇
蛛网的编织
樵叶蜂
摘要
走进昆虫的世界
我喜欢观察植物和昆虫,在孩提时代,我就表现出了对昆虫的极大兴趣。有人说,这种天赋来自一系列的现象。可我的这一性格却与我的祖先沾不上一丁点儿关系。因为我的祖辈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人,除了自己养
的牛羊,他们对其他动物一无所知。总之,昆虫对于我的祖辈们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东西。
至于说我以前受过什么专业的训练,那就更谈不上了。从小就没有老师教过我,更没有其他人的指导,而且也常常没有什么书可读。在我五六岁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祖母那里。在那孤独寂寞的时光里,我对昆虫和植物的
兴趣一天比一天浓。
不久之后,我被接回到父母身边开始上学。但是我仍然对昆虫很感兴趣,我决定朝着这个目标不停地走下去。我希望有一天,在关于昆虫的书上,多少有几页我对昆虫的见解。
曾经有一次,我去爬山,那是一座离家很近的山,山顶是一片树林,那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这座山不是很好爬,我行进的速度很慢。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鸟,它绕着我飞了一圈后就离开了。过了一会儿,
我找到了小鸟的巢穴。这个鸟巢没什么特殊的,由干草和羽毛做成。让我惊喜的是,鸟巢里面有六枚鸟蛋。这些蛋都是纯蓝色的,整齐地排列着,看?上去特别美丽。
我很高兴,长这么大**次亲眼看到鸟巢,舍不得离开,就轻轻地趴在地上,观察了好一会儿。可是我不能永远在这里欣赏鸟蛋,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取出一枚蓝色鸟蛋,把它带回家,那样我就可以随时观看了。
我真的这样做了。回家的路上碰巧遇到了一位牧师,他听说了我的所作所为后很生气,让我把鸟蛋放回去,并且不许再碰鸟巢。我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牧师就告诉我,偷鸟蛋是一种**残忍的行为,因为这些鸟蛋是
鸟妈妈的孩子,如果鸟妈妈发现孩子不见了会很伤心。
几年以后我才知道,那种下蓝色蛋的鸟叫石鸟,是因为它在岩石中筑巢而得名的。
在我们村子旁边有一条小河,河水很清澈,偶尔我会在河边光着脚丫抓鱼。河流对岸有一片树林,光滑笔直的树木像一根根高耸的柱子一样长在树林里,地面上铺满了青苔。
在这片树林里,我**次采集到了野菌。那里有许多形状各异的野菌,它们有的像小铃铛,有的像茶杯,有的像灯泡。有些被刺破或割开后会流出一种乳白色的汁液,就像牛奶一样;有些受到刺激会变色,比如有一种被我踩
到时就变成了蓝色;还有一种梨子形状的野菌,用手一戳,就会喷出一股烟来。后来,我常来光顾这片妙趣横生的树林,这里成了我的乐园。在这里我可以大展身手,边观察边实验,学到许多自然的知识。
我儿时*大程度的愿望就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野外实验室。几十年后,我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这是一片幽静的荒石园,我将它开辟成了自己的“昆虫观察室”。这里到处都是乱石,在别人眼里,这里并不起眼,甚至没人愿意来,但在我看来,它是伊甸园般神圣的存在。乱石中的红土上长着一些多刺植物,这些植物招
来了很多昆虫。
这里是昆虫的天堂,各种各样的昆虫在这里毫无顾虑地快乐生活着。
不远处,一只黄斑蜂拖着矢车菊蜘蛛网一样的茎,堆成了一个球,然后自豪地用这个纤维球给自己制造了一个能够装蜂蜜和卵的棉毡袋。
往右边看,肚子下面有黑色、白色或者火红色花粉刷的樵叶蜂正在争夺战利品。然后它们飞到附近的灌木丛里,从灌木叶子上剪下来一些椭圆形的叶子,拼成了一个容器,之后把那些战利品放了进去。
再看左边,石蜂穿着黑绒衣服,在加工水泥和卵石。在附近,我们能够很容易找到它们砌筑在石头上的房子。
而沙泥蜂总是喜欢定居在旧墙和附近向阳的斜坡上。它们飞起来时,嗡 嗡地叫着。
壁蜂们却不怎么挑剔,对它们来说什么地方都能盖房子。比如一只在蜗牛壳的螺旋壁上建造巢穴;另一只则啄着一段中空的干荆棘,之后用隔板分层,为幼虫做了一个圆柱形的小窝;第三只直接住进了芦苇形成的天然管道里
;第四只则在高墙石蜂房间的走廊里当了免费房客。
这些只是荒石园一侧的场景,而另一边聚集的昆虫来客更多。
大头蜂和长须蜂的叫声此起彼伏,雄蜂有高高翘起的角,很有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毛斑蜂的后腿上有一把毛笔似的刷子,它不是书法家,那刷子仅是为了采蜜;土蜂种类繁多,不胜枚举;隧蜂肚子纤细如果你想寻找这些昆
虫,我告诉你,这里几乎包含了所有采蜜类昆虫!
跟这个采蜜族同住在一处的还有捕猎族。荒石园里堆放着一些用来垒墙壁的沙和石头。石蜂选择了石头间的空隙作为住地;粗壮的单眼蜥蜴则选择了一个洞穴,张着嘴守候着路过的蜘蛛,偶尔也会向人扑过去。
在沙土堆里,还隐藏了掘地蜂和猎蜂,令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些可怜的掘地蜂和猎蜂后来被无情的建筑工人给无辜地驱逐走了。但是仍然还有一些“猎户们”留在那里,它们成天忙忙碌碌的,寻找小毛毛虫。还有一种长得很
大的黄蜂,竟然胆大包天地去捕捉毒蜘蛛。
在屋子附近的树林里,还住着各种各样的鸟雀。有唱歌的黄鹂,有绿莺,有麻雀,还有猫头鹰。在这片树林里有一个小池塘,池中住满了青蛙。一到五月份,这些青蛙就会组成震耳欲聋的乐队。
在这些昆虫居民中,*勇敢的要数黄蜂了,它们竟然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霸占”了我的房屋。午饭的时候,它们会翩然来访,它们倒不是来和我争饭吃的,而是想看看我的葡萄成熟了没有。
这些昆虫成了我亲密的伙伴,而我也一直期待着人们改变对昆虫的认识。但在这之前,我自己却先迫不及待地开辟了荒石园,抢先走进了昆虫的世界。
蜣螂
蜣螂,还有一个名字叫圣甲虫。大约六七千年以前,每到春天灌溉的时候,埃及的农民就能在田地里看到这种昆虫,它们顶着圆球一样的东西向后移动着。因为圆球与星球的形状吻合,所以人们认为它们很神圣,称之为“神
圣的甲虫 ”。
那么,蜣螂拖着的圆球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圆球就是蜣螂的食物储藏室。在我们看来,这个圆球并不是什么好吃的,而是搓卷起来的垃圾。
看,那里就有一只蜣螂!它扁平的头前边长着六颗牙齿,呈一个半圆形。这些牙齿用来收集、分拣食物,然后将大块的切割开。它的前腿是弓形的,外端长着五颗锯齿。只见它左右转动着前腿,用力扫出一小块面积,把收集
来的材料堆在上面,当收集的材料足够多的时候,就将它们放入四条后腿之间去推。蜣螂的后腿又细又长,特别是*后面的一对儿腿,形状略微有些弯曲,前端还有尖利的爪子,有足够的优势把材料压在身体下来回搓动、旋
转,从而形成一个珍珠形状的圆球。
蜣螂需要把这个圆球推到安全的地方慢慢享用。只见它后腿紧紧抓着球,头向下俯去,以一种费劲的姿势向后退着走。由于所携带的圆球**重,蜣螂又习惯倒退着走,所以要到达目的地就需要不懈的努力。
看吧,它又遇到阻力了,似乎推不动了。不远处站着另一只蜣螂,那只蜣螂急忙跑上前去,似乎和原先的蜣螂低语着什么。可是原先的蜣螂好像并没有理会它,又继续用力推那只粪球。通过多次观察我才知道,原来另外一只
蜣?螂提出要帮它,可它却没接受。它为什么不接受对方的帮忙呢,难道是怕对方索要报酬吗?
我又继续看下去,结果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原来那只蜣螂并不是真的要帮?忙,它只是寻找抢劫的机会。它假意帮忙失败后,就索性暴露出自己的真面目。只见它从高处飞下来,猛地将球的主人击倒,将球抢了过来。球的主
人急忙过来抢球,蜣螂强盗就在它的身后猛打了一拳。球的主人被打倒在地,急忙从地上爬起来推粪球。就这样,两只蜣螂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经过几个回合,粪球的主人取得了胜利,重新站在了粪球上,强盗则被驱逐了。
可是就在这只蜣螂好不容易将粪球推到斜坡上,在沙地上开始挖洞,想把自己的粮食保存起来时,却又碰上了新的强盗。
那个强盗趁它不注意,用后腿站立,前腿紧紧地抱住粪球,然后开始迅速地推动粪球逃跑。可是这个小偷还没跑几步,就被主人发现了,主人成功追?回了粪球。
经过两轮抢夺战后,粪球终于再次回到了主人的手里。主人再次返回洞口将洞挖好。蜣?螂挖的洞足足有一个成人的拳头那么大,但是通往外面的通道只能容得下粪球那么大的物体通过。蜣螂把粪球推入洞中,然后用土把洞口
封得严严实实的,这样就不用担心会被其他的入侵者发现了。
主人推着粪球进入洞中,通常几天不会出来,直到它将储存的盛宴全部吃光。而那两只强盗见抢夺无望后,也就灰溜溜地离开,去寻找新的食物了。
许多人认为蜣螂的卵也产在圆球里,其实不是这样的。一般蜣螂产卵的季节是在夏季,蜣螂在储藏好食物之后,就开始产卵了。它会把卵产在一个用废弃物做成的梨形粪球里。当然,制作粪球的原料是要经过精挑细选的,因
为这些都是幼虫从卵里出来之后的食物。
卵被放在梨形粪球的比较狭窄的前端。因为粪球后部的材料粘得很紧,还包有硬壳,那里空气是无法进入的。就像所有的生物都离不开空气和热量一样,卵的孵化也离不开空气。如果把卵放在粪便中间,空气无法透进去,卵
就不能正常孵化。
那么,这个复杂的梨形粪球是怎么做成的呢?首先,母蜣螂要用平常的方法搓一个粪球,并把它推进洞,然后环绕着粪球外壁做一道圆环,并且不停地挤压,直至圆环成为深沟,形成瓶颈似的样子。这样,粪球的一端就出现
了一个凸起。在凸起的中央再加点力,做成一个像火山口一样的凹穴。凹穴的边缘很厚,越往深处,边缘越薄,形成一个袋,*后,蜣螂妈妈把袋的内部打磨光滑,把卵产在里面,再用一束纤维塞住袋口,也就是粪球的尾端
。这样,一个梨形的粪球就制作完成了。
大约等一周到十天,蜣螂幼虫就孵化出来,开始吃四周的墙壁。它总是朝厚的方向吃,这样才不会把粪球弄出小孔,让自己掉出来。几天之后,它们就会变得又肥又白,背部隆起,皮肤透明。把它拿到亮的地方,还可以看到
里面幼小的内部器官呢。不过你要以为这时的小蜣螂就是*漂亮的,那就错了。
蜣螂幼虫*漂亮的时候,是在**次蜕皮后。它那折叠起来的、像宽阔领带一般的双翼盘在中央,前臂则位于头部之下,加上半透明的黄色如蜜的颜色,整个身体看起来就如琥珀一般。这个状态大概会持续一周,直到再蜕掉
一层皮,穿上白色的衣服。如此反复几次的蜕皮,它的皮变得又黑又硬,*终会形成一层硬壳儿,长成甲虫。
这时,蜣螂幼虫就真正长大了,不过能否冲出梨形卵走到外面,还要看外部环境的好坏。
蜣螂幼虫长大一般在八月,这个月份是一年中*干燥炎热的季节。如果幼虫想靠自己的力量冲破梨形卵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夏季的炎热已经将梨形卵烤得**坚硬了。只有?碰到雨天,当梨形卵被雨水浸软后,幼虫便用腿
支撑身体,把背部当作一条杠杆,认准一点又顶又撞,*后破壁而出。但是如果运气不好没有雨水,那么蜣螂虫就会被困在里面,慢慢死去。
刚跑出来的蜣螂幼虫*需要的是阳
光,而不是急忙寻找食物。如果它们肚子饿了,那么不用别人教,它们自己就会像大蜣螂一样制作粪球类的食物。
蝗虫
蝗虫是一种害虫。几乎没有人不讨厌蝗虫,如果世界上没有了蝗虫,人类就再也不用担心地里的庄稼被吃光了。可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在圣诞夜也就吃不到美味的火鸡了。或许你会想,蝗虫和火鸡有什么关系呢?火鸡就是吃蝗
虫长大的,如果蝗 虫消失了,那火鸡也会饿死了。其实在一般母鸡的眼中,蝗 虫也是难得的美味,它可以提高母鸡的繁殖能力。还有许多动物都将蝗虫当作绝美的食物。这么说来,蝗虫在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
。
你现在对蝗虫没有偏见了吧,那么让我们一起走入蝗 虫的世界去看看吧!
你瞧,阳光下,一只蝗虫正一边晒着太阳,一边吃着食物,看起来很享受呢。如果一直没有人打扰的话,它就会用粗壮的后腿弹奏乐曲。它一会儿用一只腿,一会儿用两只腿在身子的两侧摩擦,不一会儿就弹奏出乐曲来。不
过这乐曲的声音很小,有一点儿像针尖擦着纸页似的声音。
蝗虫的发声器比较简陋。它的后腿上下呈流线型,每一面有两条竖的粗肋条。在这些主要的部位之间,一系列人字形的细肋条呈梯状排列着,外面和里面的都一样突出、明显,所有的肋条都是光滑的。另外,鞘翅的下部边缘
,即起琴弓作用摩擦着大腿的那条边缘,同鞘翅的其他部分一样有一些粗壮的翅脉,但没有锉板,没有任何锯齿。
蝗虫拼命摩擦两侧的身体不是因为想唱歌,而是为了表达它对当下生活满意的快乐心情。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蝗虫都用摩擦唱歌来表达快乐,有的蝗虫甚至发不出声音。比如长鼻蝗虫就有一双不成比例的细长后腿,即使阳光很强时,它也是不会唱歌的。
灰蝗虫同样也长着一对细长的后腿,它也不会唱歌。可是,它有自己独特的表达快乐的方式。在阳光很好的温暖季节里,灰蝗虫就会展开翅膀飞快地扑打上几十分钟,似乎要腾空飞去一般。可惜,因为它的翅膀扑打的声音太
轻,所以几乎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
还有一些蝗虫就更可怜了,它们发不出任何的声音,比如步行蝗虫。步行蝗虫的背呈浅棕色,摸上去十分光滑,肚子呈黄色,大腿下部是珊瑚红色,后腿则是天蓝色,还戴着一个象牙色的脚镯。
步行蝗虫的鞘翅是两片粗糙的彼此间隔开的东西,长度不超过腹部的**个环节,翅膀更短。不过无论鞘翅还是翅膀,都连它的腰部上端都遮不住。可怜的步行蝗虫一直到死,都让人觉得它没有穿衣服,总是光着身子到处跑
。这样一来,虽然粗粗的后腿能够作为琴弓,可是因为短短的衣服里没有鞘翅,没有突出的边缘在摩擦时作为发音的空间,所以步行蝗虫是接近发不出声音的。
大多数种类的蝗虫虫都要等到春天才会从卵里孵化出来。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已经和成年蝗虫有些像了,只是体型胖嘟嘟的,有点儿难看。它们大多呈嫩绿色,也有的呈淡黄色、红棕色,甚至像成年蝗虫那样披着灰白色的衣服
。它们的前胸呈流线型,有圆齿和小白点。后腿像成年蝗虫一样粗壮,肥大的腿上点缀着红色斑点,长 长的小腿上有双面的锯齿。
幼虫的鞘翅看上去只是两片不起眼的三角形翼端,上部边缘靠在流线型的前胸上,下部边缘往上翘,像尖尖的挡雨帽,勉?强把幼虫的背部给遮盖住。在鞘翅的遮盖下还有两条狭长的带子,它们是翅膀的胚芽,比鞘翅还要短。
但是只需要经过一次蜕皮,我们就可以看到标致宽大的翅翼了。
当幼虫感觉到自己可以蜕皮的时候,就会用后腿的爪子和关节部分牢牢地抓住灌木丛,前腿曲折地交叉在胸?前。鞘翅那三角形的翼端打开了尖顶,向两侧慢慢张开。翅膀的胚芽也竖了起来,并稍稍分开。哈,蜕皮的姿势这就
摆好了。
蜕皮的**步当然是脱去旧外套,裂缝首先在前胸张开,裂纹向后延伸,裂开至翅膀的连接处,然后又往头上延伸,直至触须的底部向左右稍稍分叉。通过这个裂开的缺口,幼虫的背部就露了出来。它的背部**软,没有血
色,稍稍带些灰白色。它慢慢鼓胀、隆起,直到接近从外壳中露了出来。
背部顺利挣脱旧壳之后,幼虫的头部也开始往外探出,接下来是前腿和关节部分。这个过程中,外壳不会有丝毫撕裂和皱纹,也不会改变自然位置。当鞘翅和翅膀、后大腿与小腿都出来后,整个蜕皮阶段就进入了尾声。到这
时,那件精致的外套才终于出现了皱纹,皱纹先是从肚子开始,一点点往上延伸直至*端。在蜕皮的这段过程中,幼虫会休息20分钟左右,*后脊椎一使力,它便倒悬着直立起来。幼虫用胸足*末端的关节抓住挂在头上的旧
壳,然后翻个筋斗,*后四肢抓住灌木丛,使劲儿一用力,旧壳就接近掉到地上了。
蜕皮过程刚刚结束,幼虫的鞘翅和翅膀看起来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总觉得有些残缺不全,有些像是带有竖细纹的小蝇头。可是当恢复到正常姿态后,幼虫马上就会展开它们的翅膀。三个多小时后,鞘翅和翅膀就能接近展开
了。它们竖立在小蝗虫的背上,呈大羽翼状,或者是无色的,或者是嫩绿色的,宽大而漂亮。
蟋蟀
大多数昆虫都随遇而安,只是在一年中*坏的季节里寻找一个临时的避难场所。可是蟋蟀不同,它会自己动手建造一个温馨的家,春夏秋冬都无需迁移。
要想建造一个稳固的住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蟋蟀在选择住所时,首先会慎重地选择一个排水优良、阳光充足的好地方。对于现成的天然洞穴,蟋蟀自然是看不上的。这是因为那些洞穴都建造得很粗糙,住在里面一点儿安
全感都没有。蟋蟀希望家的每一个角度都是自己亲手挖掘的。除了人类以外,没有哪种动物的建筑技术能比蟋蟀更高超。
蟋蟀建造巢穴通常都是在十月末,它常常选择有莴苣叶或其他东西掩盖的地点挖穴,这样做是为了保证住宅的隐秘性。当选择好动工地点后,蟋蟀就开始用前足使劲儿扒土,用钳子般的大颚搬走大石块,而长有两排锯齿的后
腿则负责将清扫出来的尘土倾斜铺开。这个小家伙在土里一干就是两个小时,如果觉得累了,就钻出地洞休息一会儿。不过小家伙工作的时间越长,就越会感觉疲倦,当然休息的时间也会更多些。
当洞穴挖到六厘米深的时候,工程*重要的部分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工作就可以慢慢做了。蟋蟀的洞穴并不是做好就不用再管,蟋蟀会随着天气和身体变化一点点改良,可以说蟋蟀的一生都在为如何让家更舒适而努力着。
完工的洞穴*深的也不过30厘米,宽度大约相当于人的一个手指头,按照地形的情况和泥土的性质,或是弯曲的,或是垂直的。洞穴的墙壁是暴露的,不过都很光滑。洞穴的底部就是卧室了,这里是洞穴修饰得*精细的地方
,也较为宽敞。这是个很简单的住所,不过**干净,也不潮湿,符合卫生标准。看来蟋蟀还是比较重视生活质量的,而且蟋蟀仅仅使用简单的工具就能做成这样的洞穴,已经算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了。
既然洞穴这么舒适,那么蟋蟀应该也会把卵产在洞穴里吧?事实上,蟋蟀喜欢把卵产在地面上,然后再把总数有500至600个的卵排列在深约2.5厘米的泥土中。蟋蟀的卵很特别,看起来像一只灰白色的长瓶子,瓶顶上有一圈整
齐的孔,孔边上有个小盖子。当幼虫脱去襁褓后,一条环绕着瓶口的、薄薄的、突起的线就会自动裂开,使盖子打开,落在一旁,幼虫便从瓶子里跳出来。
刚出生的小蟋蟀既灵敏又活泼,性急地跳来跳去。不过刚出生的小蟋蟀不一会儿就会遇到天敌蚂蚁和黄蜂的追杀。如果可以顺利逃脱追杀的话,等到第二年的四月,它便可以长大,就可以召开自己的个人演唱会了。
蟋蟀的乐器其实**简单,只是一只带着钩子的琴弓,外加一种?震?动膜。当蟋蟀放声歌唱时,左右鞘翅便会高高地竖起来,就好像是一张薄纱船帆,只有内侧的边缘互相接触着。这时候左右两只琴弓是彼此挨着的,它们?相
互摩擦便使得绷得紧
紧的薄膜产生
强烈的震颤。
根据每把琴弓摩擦的位置不同,蟋蟀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当蟋蟀感觉到危险的时候会用声音迷惑我们,让人觉得声音发自前后左右,难以捉摸。
蟋蟀发出声音的强弱、响亮及沉闷变化,可以使人产生距离上的错觉。看来蟋蟀还是一个高超的腹语使用者。其实这种错觉的产生还有另外一种原因,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那就是当声音响亮时,鞘翅是接近竖起的;当声音
沉闷时,鞘翅则变得多少有点儿下垂;当鞘翅处于下垂状态时,其外侧边缘不同程度地压在蟋蟀柔软的侧部,从而减小了震动部分的面积,声音也就随之变小了。
不过,所有的蟋蟀都是右手乐师。因为左翼的弓并不被放置在任何东西上,也没有东西接触着同样装饰着齿的钩子。所以尽管蟋蟀身上的两个鞘翅**相似,但它左翼的发声器是发不出声音的。
蟋蟀从不躲在自己家里弹奏乐曲,它喜欢站在自己家门口,在温暖的阳光下表演。起初,这位乐手演奏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但是到了寻找配偶的年龄,蟋蟀?便渐渐开始只为伴侣伴奏了。但是蟋蟀?这?样对待伴侣并
不能获得对方的感激,反而蟋蟀与伴侣之间的争斗一直很厉害,它的伴侣甚至会把它弄成残废。
但是即便这样,蟋蟀还是整天欢乐地歌唱。即使把蟋蟀关进笼子里,只要每天给蟋蟀莴苣叶子吃,它依然会欢乐地歌唱。似乎吃饱喝足了,它就没有烦恼了。
蝉
蝉很喜欢唱歌,它翅膀下面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器官,胸部还有一种响板,这能使它的声音更加响亮。而且就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其他的生命器官只能压缩到身体*小的角落里。可见,蝉为了满足自己的音乐爱
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可是人们并不喜欢听蝉唱歌,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蝉的歌声只会让人觉得心浮气躁。有人认为蝉唱歌是为了招呼同伴,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夏天,你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树的树枝上排着数量不少的蝉。既然这么多
蝉并肩唱个不停,那么说蝉唱歌是为了呼唤同伴就不对了吧。
这么喜欢唱歌的蝉却有一个缺陷,那就是耳聋。很多人都不会相信的,可事实确实如此,你即使在大树下放起火炮,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也丝毫不能将它们吓跑。
那么蝉是如何察觉自己周围的危险呢?俗话说,当一个人耳朵不好使时,眼睛必然很好使。蝉也是如此,虽然它耳聋,但是它的眼睛却**好使。蝉长有五只眼睛,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发生,只要看
到有谁跑过来,它就会立刻停止歌唱,急忙飞走。
蝉只有夏天才会爬出地面,在太阳光下粉墨登场。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