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 字数: 23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谢淼 著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51797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德国汉学视野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为研究对象,讨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成果、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与研究,德国学界试图揭示和呈现中国真实的生存图景和心路历程,并以此为镜获得对自身的精神观照和反思。本书希望通过对另一种思维方式的借鉴,获得学术研究和精神生活的新观察视角和反省途径。
作者简介
谢淼,1982年生,湖南益阳人,文学博士。2000年至2009年在武汉大学读本科、硕士、博士,并于2007年至2009年公派至德国特里尔大学留学两年。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兴趣为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海外汉学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
目录
绪论1
第一节“汉学”概念辨析1
一、汉学与国学2
二、汉学与中国学4
三、东学与西学6
第二节德国汉学的百年历史7
一、酝酿阶段9
二、兴起阶段10
三、受挫阶段11
四、复兴阶段12
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者与研究者15
第一节大学体系内的译介者与研究者16
一、大学汉学系与汉学学者16
二、译作、著作与自办刊物17
第二节大学体系外的译介者与研究者24
一、民间汉学机构24
二、出版社25
三、自由翻译者26
第三节两个体系的独立运作与交叉互动27
第四节影响译介者和研究者的汉学传统与现状29
一、德国汉学学术研究的传统与现状29
二、德国汉学组织结构的传统与现状33
第二章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与研究整体论述37
第一节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两个政权的迥异状况37
一、民主德国:从亲密合作到冷冻割裂38
二、联邦德国:从隔绝抵制到狂热追捧41
第二节翻译与研究:两项工作的并行不悖45
一、中国当代文学在德翻译的三次高潮46
二、中国当代文学在德研究的独特路径49
第三节政治、文化与市场:三种视野的不同取向52
一、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与研究52
二、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与研究57
三、市场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与研究64
第四节重视与推崇:诗歌体裁的独尊命运68
一、颇受重视的中国当代诗歌68
二、极获推崇的中国当代诗人69
第五节他者与自我:两个主体的共同作用73
第三章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的译介与研究个案分析85
第一节被接受的两个典型86
一、张洁在德国的译介与研究86
二、阿城在德国的译介与研究92
第二节批判的两种倾向98
一、饱受诟病的政治化写作99
二、屡遭指责的世俗化写作108
第四章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在德译介与研究的外部因素116
第一节德国政治经济状况对中国当代文学译介研究的影响116
一、殖民主义与欧洲中心主义116
二、纳粹统治与汉学移民119
三、冷战局势与两德隔绝122
四、统一格局与转型发展124
第二节1968年抗议运动与德国汉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126
一、酝酿阶段:德国汉学对于中国形象的重塑127
二、开展阶段:运动引发的汉学系改革129
三、影响阶段:运动带给德国汉学的转向131
第三节中国形象与德国的中国当代文学译介133
一、理想化与妖魔化的中国形象133
二、反省重构与继承延续的复杂关系142
三、紧密渗透与相对游离的不同阶段145
四、他者接受与自我观照的交错心理149
第五章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在德译介与研究的内在因素152
第一节诠释学传统的深远影响152
一、文学翻译:理解的对话模式153
二、“误读”中的跨文化对话155
第二节道家思想在德国的风行157
一、道家思想在德国的译介与传播158
二、道家思想风行德国的原因161
第三节从歌德到顾彬的思想传统163
一、歌德的“世界文学观”164
二、顾彬及其“和而不同”的汉学观167
三、顾彬对歌德思想的继承172
参考文献17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