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交通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体系构建

交通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与体系构建

  • 字数: 55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曹晓峰,王春生 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365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5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学术研究的观点进行科学阐述、概念准确、论证严密。内容虽含有相当数量的公式、模型、数据,但逻辑严谨,思路清晰,阅读起来不乏趣味性。尤其是结合问卷调查对理论和假设的论证,显得生动活泼,能使读者充分地体会到理论与交通工程发展实践的紧密结合。
作者简介
曹晓峰(1965-),男,浙江金华人,路桥专业不错工程师,EMBA,长期供职于广东省高速公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投资、建设、营运、物流领域的管理和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王春生(1966-),男,河南焦作人,路桥专业不错工程师(教授级),EMBA,在广东省高速公路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研究工作30年,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和意义1
1.2内部控制发展现状4
1.3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价值14
1.4内部控制体系和构建思路15
第2章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20
2.1内部控制的内涵及其演变:来自国外的理论和实践20
2.2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36
2.3中国内部控制的实践回顾42
2.4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46
2.5本章小结51
第3章COSO的IC-IF及ERM-IF体系、中国相应规范解读52
3.1IC-IF的体系解读52
3.2ERM-IF的体系解读60
3.3IC-IF和ERM-IF之间的联系66
3.4中国相应规范解读69
3.5本章小结71
第4章交通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72
4.1本章研究的行业背景72
4.2调研数据分析76
4.3广东省交通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差异的比较分析109
4.4本章小结120
本章附件121
第5章交通企业内部控制关键成功因素分析127
5.1交通企业的风险识别127
5.2企业内部控制关键成功因素模型构建131
5.3企业内部控制成功因素总体分析133
5.4交通企业内部控制关键成功因素重要程度评价140
5.5本章小结142
第6章交通企业风险传导分析143
6.1关于企业风险传导的研究143
6.2交通企业风险传导机制分析151
6.3不同风险的传导分析155
6.4结构方程建模及分析166
6.5本章小结178
第7章交通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测评分析180
7.1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能力测评的研究180
7.2直觉模糊集的基本思路与方法185
7.3问卷调研与直觉模糊集模型构建190
7.4模型结果分析200
7.5本章小结207
第8章交通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分析209
8.1关于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209
8.2财务危机预警理论概述214
8.3道路客运企业现状及财务风险因素识别223
8.4财务预警模型构建231
8.5财务危机预警指标设置233
8.6基于熵理论的财务危机预警实证分析238
8.7财务危机预警实证研究结果分析242
8.8本章小结246
第9章交通企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249
9.1交通企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249
9.2交通企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269
9.3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274
9.4本章小结282
第10章交通企业工程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283
10.1交通企业工程管理现状分析283
10.2交通企业工程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风险管理289
10.3本章小结305
第11章交通企业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306
11.1信息及信息管理306
11.2交通企业信息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333
11.3内部信息传递控制339
11.4交通企业的几类信息化系统343
11.5本章小结350
第12章实业投资内部控制系统构建案例351
12.1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的背景351
12.2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内容简介353
12.3本章小结387
第13章总结388
参考文献391
附录402
附录1第一次调研问卷:交通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现状调查402
附录2第二次调查问卷:风险传导结构方程建模414
摘要
    靠前章 绪论

    1.1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和意义

    1.1.1 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背景

    交通运输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交通事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推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航空、公路、铁路和水路多种类与多层次的交通运输体系。

    在交通运输体系中,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公路交通运输占据保证的地位。以广东省为例,2015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达37.60亿吨,客运量为20.73亿人次,其中公路运输量分别为28.00亿吨和16.80亿人次,分别约占74.5%和81.0%。其中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干线公路交通运输的主体。

    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赖于我国高速公路基础建设事业的发展。据交通部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已建成的高速公路已达到7.5万千米,到2015年底,更增加到12万千米。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加快发展,每一次实现万千米的跨越都只用两三年时间。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事业在沿海发达经济地区发展尤为迅速,如2009年底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营运里程超过4 100千米,根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提供的信息,2015年广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880千米。

    高速公路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即建设、营运和管养的各个环节,有相应的高速公路建设营运公司负责。由于投资体制、资金来源、产品的社会化性质等因素,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主要是由国有大中型企业承担的。例如,就广东省来说,在高速公路建设营运里程中,广东省交通集团属下的企业承担的份额超过67.9%,说明省属国有企业在高速公路建设营运领域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高速公路的特点是投资巨大、生命周期长、环节多、利益相关者多元化、成本控制难、资本筹措和运作的专业性强、对运作的信息化协同要求高、风险暴露的机会多、环节和规模大,这些特点也恰恰是建设营运企业管理的难点,作为高速公路建设营运企业需要具备相应的核心能力。

    目前,广东省高速公路的建设营运已经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化的市场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如何有效提升现有高速公路建设营运的绩效?除了在高速公路线路线网规划、建设工程技术、质量体系等“硬”的工程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外,努力提升这些建设营运企业的综合管控业务素质、控制风险、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也很好关键,并由此做到可持续。

    从近几年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的沿革来看,广东省在注重高速公路本体建设营运的技术研发、质量控制和工程施工等各项“硬”的环节卓有成效,但是,对高速公路建设营运的主体,即企业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和提升这一“软”的环节却有待研究与提升。

    波特(2005)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不体现在一个企业的技术、设备和规模这些“硬”指标的量的成长,而在于自身管控综合能力这些“软”实力的提升方面,即综合竞争优势和核心能力。很难说,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营运企业具备了与其经营对象规模相适应的核心能力。

    这些年来,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营运领域相继暴露了不少问题。例如,除不良资产的积累和一些路线的政策性亏损外,经营管理性亏损在增加,企业的绩效没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经营环节的各种风险不断暴露,合同诈骗事件时有发生,相似的风险重复发生并且屡屡造成损失,等等。

    虽然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的几个骨干业主公司在企业规范化管理、提升建设营运绩效方面做了各自不同的努力,但是缺乏系统性和可比性,并且也难以作为行业的经验推行。这些都不利于系统提升这类企业的建设营运综合素质和能力。

    就系统提升这类企业的建设营运综合素质和能力来说,单靠企业业务层面的经验教训积累是不够的,其本质上属于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CG)的范畴,是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引导问题,如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和优化。

    企业的经营绩效当然取决于各种因素。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交通企业经营管理的绩效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息息相关,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是公司制企业开展科学管理的客观需求,其着眼点是能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持续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风险管理就难见成效,企业的经营管理绩效就很难得到保障。

    本书将从公司治理层面出发,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和优化途径入手,并基于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几个业主单位的经营实际,归纳经验,探讨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模式,寻求控制优化,尤其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的可行途径。

    在实践中,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认识不足,一般多是从财务审计和低层作业层面的管理流程的层面来看待的,在关键岗位的职责设置中往往缺乏内部控制的职责表述,这种认识不但狭隘,而且会误导内部控制的实践活动。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下属的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它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是“内部控制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可见,这不是一个底层的管理方法问题,本质上是公司治理层面的问题。

    国资委和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审计署、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五部委又分别于2006年和2010年先后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引导我国央企和省属国有企业开展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但是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截至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包括大中型企业很少能够按照COSO的框架概念建立起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极少数的靠前企业也因为在美国上市,需要根据美国联邦法律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系统,而且几乎都是在国外咨询机构参与下建立起来的。

    广东省交通企业也不例外,目前尚没有一家能够建立起完整的内部控制系统,以至于风险处于潜在阶段时,难以预警和辨识,当风险来临时,又缺乏有效的防范手段。这些都直接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以实业投资为例,实业投资是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全资二级子公司,同时是广东省高速公路投资、建设和运营骨干企业,下属高速公路项目涉及不同类型和区域,资产规模大,经营环节多,风险管控压力大。

    近几年来,实业投资积极地外谋市场、内强管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范围快速发展,而且它深刻认识到,要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其中就包括风险管控能力。因此,如何基于国外优选的内部控制理念和管理机制,分析、建设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显得尤为迫切。

    但是,开展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困难重重,系统内部没有经验可循,如何分析、建设内部控制系统需要开展研究。

    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其他兄弟单位也都面临相似的情境,开展交通领域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共性的需求。

    1.1.2 目的和意义

    1.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

    从公司治理层面出发,探索高速公路技术营运企业综合能力培育的一个具体领域,即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并基于广东省下属五大业主单位的经营实际,尤其是投资公司的经验管理实际,探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模式,寻求优化的可行途径。

    2. 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说具有如下理论意义:本书将企业底层基于财务审计的内部稽核和控制机制的传统方式提升为基于公司治理层面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新模式,改变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陈旧理念,并探索这种新模式的内涵,从而指导交通企业尤其是实业投资的创新管理具体途径。

    从实践层面来说具有如下现实意义: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营运企业尚缺乏管理创新的手段,在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优化方面有迫切的需要。通过研究,分析一个新的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方式和途径,以实业投资为基础开展探索,条件成熟时,将其应用到广东省交通集团下属高速公路建设营运企业的创新管理中,帮助企业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系统,加强企业风险控制,提升综合管控绩效,并以此对企业培育核心能力提供支持平台。

    1.2 内部控制发展现状

    1.2.1 内部控制系统思维及其模式的发展沿革

    控制(control)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组织活动进行管理、指挥、引导和调节(adjustment),以纠正所发生的偏差,确保组织计划目标的实现。内部控制属于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使用各种管理策略和控制措施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使企业能够有计划地通过程序管理,稳步推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使各个经营环节充分发挥其互相制约、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种管理方法。

    内部控制一词,很早出现在1936年美国会计协会(America Accounting Association,AAA)(AICPA的前身)发布的《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中,该报告认为其含义是保护现金和其他资产,检查账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按照比较普遍的一种归纳,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内部牵制(internal check)阶段;40年代末至70年代末的内部控制阶段;80~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internal control structure)阶段;90年代以后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internal control integrated framework)阶段。

    有关内部控制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不同的国家和企业理解上有所差异,目前靠前上得到公司董事会、投资者、债权人、审计人员及专家学者普遍认可,且较为的内部控制的概念是1992年美国COSO发布的IC-IF中提出了内部控制成分概念,它们给出的内部控制定义如下:“是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员工共同设计并实施的,旨在为实现组织目标(主要包括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可分为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控制活动(control activities)、信息与沟通和监控(monitoring)五个要素。”

    内部控制是渗透企业各个领域,覆盖企业各个方面,融合企业人、财、物管理的系统工程。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监督约束,可以有力地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升营运效率、提高信息质量、保证资产安全。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成功的企业由于内部控制有效而得以扩张;而内部控制失败必将使企业蒙受重大损失,甚至破产。

    美国忠诚与保证公司的调查结论如下:70%的公司破产是内部控制不力导致的。“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很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以及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很好重要的意义。

    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公司制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基石,也是企业提升综合素质、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途径,无论是国外的理论界还是靠前的理论界,它们对此均表示认同,此外,相关部门亦通过颁布一些行业性的规范、准则来促进这种系统的构建和完善。

    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国外发达国家走在前面,尤其是美国。这是因为美国企业在风险管控领域有惨痛的教训,而且美国联邦政府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意识比较强烈。在美国的大学公司金融类教材的阐述中,公司的目标很好明确,即股东利益优选化。

    早在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就正式提出了IC-IF,2004年9月,COSO委员会又发布了ERM-IF。2002年,美国国会出台了《萨班斯—奥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以下简称SOX法案)。而这几年,恰恰是美国上市公司丑闻频发的时期,这些规范、法规的颁布可以说是对教训的吸取。

    2008年,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审计署、中国银监会和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