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说校释

中说校释

  • 字数: 3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李小成 著
  • 出版日期: 2017-07-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341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8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李小成著的《中说校释》致力于探究“天人之事”,围绕“天人”关系这个核心,阐述了隋代大儒王通的自然观、认识论和历史观等思想,表现了朴素唯物主义的倾向和主变思想。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了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是后人研究王通思想及隋唐之际儒家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另外,本书还对王通的生平事迹、年谱进行了详细考证。本书可供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等专业阅读和参考。
目录
序言
例言
文中子中说序
卷一王道篇
卷二天地篇
卷三事君篇
卷四周公篇
卷五问易篇
卷六礼乐篇
卷七述史篇
卷八魏相篇
卷九立命篇
卷十关朗篇
《中说》附录一叙篇
《中说》附录二文中子世家
《中说》附录三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
《中说》附录四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
《中说》附录五录关子明事
《中说》附录六王氏家书杂录
《中说校释》附录一《中说》的版本
《中说校释》附录二文中子文献著录
《中说校释》附录三文中子年谱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文中子中说序

    周公,圣人之治者也,后王不能举,则仲尼述之,而周公之道明。仲尼,圣人之备者也,后儒不能达,则孟轲尊之,而仲尼之道明。文中子,圣人之修者也,孟轲之徒欤,非诸子流矣。盖万章、公孙丑不能极师之奥,尽录其言,故孟氏章句略而多阙。房、杜诸公不能臻师之美,大宣其教,故王氏“续经”抑而不振。

    《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唐太宗贞观初,精修治具,文经武略,高出近古。若房、杜、李、魏、二温、王、陈辈,迭为将相,实永三百年之业,斯门人之功过半矣。贞观二年,御史大夫杜淹,始序《中说》及《文中子世家》,未及进用,为长孙无忌所抑,而淹寻卒。故王氏经书,散在诸孤之家,代莫得闻焉。二十三年,太宗没,子之门人尽矣。惟福畤兄弟,传授《中说》于仲父凝,始为十卷。今世所传本,文多残缺,误以杜淹所撰《世家》为《中说》之序。又福畤于仲父凝得《关子明传》,凝因言关氏卜筮之验,且记房、魏与太宗论道之美,亦非《中说》后序也。盖同藏缃帙,卷目相乱,遂误为序焉。

    逸家藏古编,尤得精备,亦列十篇,实无二序。以意详测,《文中子世家》乃杜淹授与尚书陈叔达,编诸《隋书》而亡矣。关子明事,具于裴晞《先贤传》,今亦无存。故王氏诸孤,痛其将坠也,因附于《中说》两间,且曰“同志沦殂,帝阍悠邈。文中子之教,郁而不行。吁!可悲矣”。此有以知杜淹见抑,而“续经”不传;诸王自悲,而遗事必录。后人责房、魏不能扬师之道,亦有由焉。

    夫道之深者,固当年不能穷;功之远者,必异代而后显。方当圣时,人文复古,则周、孔至治大备,得以隆之。昔荀卿、扬雄二书,尚有韩愈、柳宗元删定,李轨、杨倞注释,况文中子非荀、扬比也,岂学者不能伸之乎?是用覃研蕴奥,引质同异,为之注解,以翼斯文。

    夫前圣为后圣之备,古文乃今文之修,未有离圣而异驱,捐古而近习,而能格于治者也。皇宋御天下,尊儒尚文,道大淳矣;修王削霸,政无杂矣;抑又跨唐之盛,而使文中之徒遇焉。彼韩愈氏力排异端,儒之功者也,故称孟子能拒杨、墨,而功不在禹下。孟轲氏,儒之道者也,故称颜回,谓与禹、稷同道。愈不称文中子,其先功而后道欤?犹文中子不称孟轲,道存而功在其中矣。唐末司空图嗟功废道衰,乃明文中子圣矣。五季经乱,逮乎削平,则柳仲涂宗之于前,孙汉公广之于后,皆云圣人也。然未及盛行其教。

    噫!知天之高,必辩其所以高也。子之道其天乎?天道则简而功密矣。门人对问,如日星丽焉,虽环周万变,不出乎天中。今推策揆影,庶仿佛其端乎?大哉。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象,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不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说》者,如是而已。李靖问圣人之道,子曰:“无所由,亦不至于彼。”又问彼之说,曰:“彼,道之方也,必也。无至乎?”魏徵问圣人忧疑,子曰:“天下皆忧疑,吾独不忧疑乎?”退谓董常曰:“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举是深趣,可以类知焉。或有执文昧理,以模范《论语》为病,此皮肤之见,非心解也。逸才微志勤,曷究其极!中存疑阙,庸俟后贤。仍其旧篇,分为十卷。谨序

    卷一王道篇  卷二:天地篇

    卷三事君篇  卷四:周公篇

    卷五问易篇  卷六:礼乐篇

    卷七述史篇  卷八:魏相篇

    卷九立命篇  卷十:关朗篇

    附录叙篇
    文中子世家

    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  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

    录关子明事  王氏家书杂录

    注释

    周公:《史记
    鲁周公世家》云:“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徧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其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蘷夔如畏然。”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中间的“字”,一般与名的字义有联系,尼与丘对应,丘是山丘,尼是尼山,为孔子出生地也。末一字可以省略,故孔子之字常称仲尼。按《仪礼
    士冠礼》,给步入成年的青年加冠之后,还要为其取字,即“宾字之,冠者对”。在姓名之外取表字,以示对父亲所取之名的尊重,在古代社会交往中,只有长辈或尊者对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辈之间、晚辈对长辈则要以字相称,以示尊敬。即“字”是成年人交际时使用的,故《礼记
    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孟轲:《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云:“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孟子注疏》汉赵歧章句云:“万章者,万,姓,章,名,孟子弟子也。”“公孙丑者,公孙,姓,丑名,孟子弟子也”。

    房、杜:指房玄龄、杜如晦,皆初唐名臣。《旧唐书》卷六十六有传。

    薛收、姚义:《中说》载文中子弟子。薛收,《旧唐书》卷七十三有传。

    房、杜、李、魏、二温、王、陈:指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魏徵、温大雅、温彦博、王珪、陈叔达,《中说》载文中子弟子,皆初唐名臣。李靖,《旧唐书》卷六十七有传。魏徵,《旧唐书》卷七十一有传。温大雅,《旧唐书》卷六十一有传。温彦博,《旧唐书》卷六十一有传。王珪《旧唐书》卷七十有传。陈叔达,《旧唐书》卷六十一有传。

    杜淹:《中说》后所附《文中子世家》题名杜淹撰,《旧唐书》卷六十六有传。

    长孙无忌:河南洛阳人,其先为拓拔氏。唐有功之臣,其妹为文德皇后。《旧唐书》卷六十五有传。

    福畤:杜淹《文中子世家》云:“文中子二子:长曰福郊,少曰福畤。”《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上《王勃传》云:“文中子二子:福畤、福郊。”“福畤,天后朝以子贵,累转泽州长史,卒”。《新唐书》卷二百一《王勃传》云:“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址令。”《宋文鉴》卷一百四十九司马光《文中子补传》云:“二子,曰福郊、福畤,此皆通之世家及《中说》云尔。”《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王质传》云:“五代祖通,字仲淹,隋末大儒,号文中子,通生福祚,终上蔡主簿,福祚生勉,登进士第,制策登科,位终宝鼎令。勉生怡,终渝州司户。怡生潜,扬州天长丞。质则潜之第五子。”

    凝:《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一载王福畤《王氏家书杂录》云:“太原府君,讳凝,文中子亚弟也。”杜淹《文中子世家》云:“先夫人返于故居,又以书授于其弟凝。”《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王绩传》云:“初兄凝为隋著作郎,撰隋书未成,死,绩续余功,亦不能成。”

    陈叔达:《旧唐书》卷六十一云:“陈叔达字子聪,陈宣帝第十六子也。”在隋拜内事舍人、绛郡通守、丞相主簿,封汉东郡公。入唐,封江国公,贞观初加授光禄大夫。贞观九年(年)卒,谥曰缪,后赠户部尚书,改谥曰忠,有集十五卷。

    裴晞:《新唐书》卷一、卷八十六及《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中,提到裴晞为唐刺史。

    孟子、杨、墨:《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云:“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禹、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杨:即杨朱,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下编分论《杨朱》云:“杨朱之事,散见先秦诸子者,大抵与其学说无涉,或则竟系寓言。惟《孟子》谓‘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当系杨朱学术真相。孟子常以之与墨子并辟,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又谓‘,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则其学在当时极盛。今《列子》中有《杨朱》一篇,述杨子之说甚详。此篇也,或信之,或疑之。”墨:即墨子,《淮南要略》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禹:《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载其事迹。《集解》云:“《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正义》云:“《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颜回:《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云:“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颜回问仁,孔子曰:‘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稷:即后稷。《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云:“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陋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而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诗
    大雅
    生民》是周史诗,追述了周人始祖后稷的事迹。《毛序》云:“《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原,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焉。”

    司空图:《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
    司空图》云:“司空图字表圣,本临淮人。
    图咸通十年登进士第,主司王凝于进士中尤奇之。”后司空图曾任光禄寺主簿、礼部员外郎等职。晚年与名僧高士游,为文放达,尝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唐祚亡之明年,闻辉王遇弑于济阴,不怿而疾,数日卒,时年七十二。有文集三十卷。

    柳仲涂:即北宋柳开,字仲涂。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开宝六年(973年)进士。历典州郡,终于如京使。事迹具《宋史
    文苑传》,《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收其《河东集》十五卷、附录一卷。

    孙汉公:《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四《经籍》六十一云.:“《孙汉公集》三十卷。晁氏曰:宋朝孙汉公,字汉公,蔡州人。淳化三年应进士,殿、省俱中**。四迁起居舍人,知制诰,性卞急,尝任京西东两浙转运使副颇事苛察,幼笃学嗜古,为文宗经,与丁谓同为王元之所称,时谓之‘孙丁’,集有丁谓序。”又见南宋史家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乙集四十卷)卷十三云:“国朝三元,孙汉公,淳化二年举进士,自开封至南省,廷试皆**,前未有也。按:淳化二年未行贡举,据《长编》卷三十三及《宋史》卷三百六《孙何传》,孙何(汉公)中进士乃在淳化三年。”200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规点校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在《易》为二五:《周易集解纂疏》卷一《乾》卦云:“郑玄曰:‘二于三才为地道’。五在天位,即郑玄所谓‘五在三才为天道’。二五得中,故皆‘利见大人’。”“杨雄云:‘龙之潜亢,不获中矣。过中则惕,不及则跃。二五其中乎,故有“利见”之占。’”在一卦的六爻中,第二爻居内卦之中,第五爻居外卦之中,总体来说,二多誉,五多功。

    在《春秋》为权衡:《经义考》卷一百六十八《春秋一》云:“董仲舒曰:《春秋》上明先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存亡国,继绝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