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土地覆被

中国土地覆被

  • 字数: 68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吴炳方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040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7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2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吴炳方等著的《中国土地覆被(精)》是对中国土地覆被数据生产所涉及的分类系统、信息提取方法、不同区域尺度监测成果的总结,介绍基于面向对象的分类技术生产中国土地覆被数据的技术方法,同时提出面向碳收支与生态评估需求的分类系统.并根据建设完成的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集,采取全国-大区-典型区-分省逐层递进的方式,全面展示中国土地覆被的基本特点。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新颖,图文并茂,体系严谨,可供从事GIS和遥感应用、景观生态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和政府相关部门参考。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绪论
1.1土地覆被
1.2土地覆被数据的应用
1.3土地覆被数据集
1.4中国土地覆被数据特色
1.5经验与启示
1.6不足与展望
第2章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2.1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的建立方法
2.2国际上主要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2.3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设计
2.4中国土地覆被分类系统特色
第3章中国土地覆被数据生产方法
3.1HJ—1 A/B卫星数据的特色与能力
3.2HJ—1 A/B卫星数据自动预处理系统
3.3数据生产作业区
3.4分类特征数据层
3.5样本库建立
3.6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
3.7决策树方法
3.8雷达信息的利用
第4章典型土地覆被信息的遥感提取方法
4.1山区森林常绿、落叶特征遥感自动识别算法
4.2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橡胶林遥感识别
4.3面向对象的人工表面信息的遥感提取方法
4.4基于知识库及特征权重的山区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方法
4.5基于环境星数据的平原绿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4.6平原区园地信息遥感提取方法
4.7面向对象的广东省桉树人工林目标提取方法
4.8沼泽湿地的特征及提取方法
4.9基于环境卫星数据的南方灌丛信息提取研究
4.10冰川积雪及荒漠植被信息提取方法
第5章土地覆被质量控制与精度验证
5.1质量控制及核查方法
5.2质量检查与用户核查
5.3精度验证方法
5.4中国土地覆被精度评估
第6章中国土地覆被特征
6.1中国土地覆被总体特征
6.2中国不同类型土地覆被特征
第7章中国各大区土地覆被特征
7.1华北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7.2东北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7.3华东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7.4华中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7.5华南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7.6西南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7.7西北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第8章中国典型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8.1青藏高原土地覆被特征
8.2黄土高原地区土地覆被特征
8.3珠江三角洲土地覆被特征
8.4长江三角洲土地覆被特征
8.5黄河三角洲土地覆被特征
8.6海河河口土地覆被特征
8.7辽河三角洲土地覆被特征
8.8西北干旱区土地覆被特征
第9章中国分省土地覆被特征
9.1北京市土地覆被特征
9.2天津市土地覆被特征
9.3河北省土地覆被特征
9.4山西省土地覆被特征
9.5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覆被特征
9.6辽宁省土地覆被特征
9.7吉林省土地覆被特征
9.8黑龙江省土地覆被特征
9.9上海市土地覆被特征
9.10江苏省土地覆被特征
9.11浙江省土地覆被特征
9.12安徽省土地覆被特征
9.13福建省土地覆被特征
9.14江西省土地覆被特征
9.15山东省土地覆被特征
9.16河南省土地覆被特征
9.17湖北省土地覆被特征
9.18湖南省土地覆被特征
9.19广东省土地覆被特征
9.20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覆被特征
9.21海南省土地覆被特征
9.22重庆市土地覆被特征
9.23四川省土地覆被特征
9.24贵州省土地覆被特征
9.25云南省土地覆被特征
9.26西藏自治区土地覆被特征
9.27陕西省土地覆被特征
9.28甘肃省土地覆被特征
9.29青海省土地覆被特征
9.30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覆被特征
9.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覆被特征
9.32台湾省土地覆被特征
9.33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覆被特征
第10章中国土地覆被地图集
10.1地图集总体设计
10.2地图集色彩库
10.3地图集符号库与注记库
10.4制图综合
参考文献
索引
摘要
    **章 绪论

    土地覆被客观记录了人类改变地球表面特征的空间格局,而且再现了地球表面的时空动态过程,是开展全球变化、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评估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研究的基础数据。

    1.1 土地覆被

    土地覆被(也常见“土地覆盖”)是一种地理特征,是陆地表面可被观察到的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的综合体,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属性,也具有自然与社会属性。

    土地覆被遥感监测主要对地表覆盖物(包括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地)进行解译和分类。通过遥感监测某一时刻地表土地覆被信息,实际上就是识别此刻地表土地覆被的类型信息,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记录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改变地球表面特征的空间格局。对某一时段地表土地覆被信息的获取,目的是刻画地表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王长耀,2005),再现地球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土地覆被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植被,但也包括土壤和陆地表面的水体。土地覆被信息与植被覆盖度、地上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植被特征信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反映土地覆被各类型的质量信息。

    土地覆被是随遥感科学的发展而出现的概念,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土地覆被有自己的理解和定义。土地覆被主要取决于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和整治产生的影响(李秀彬,1996)。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s Programs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IHDP)将土地覆被定义为地球陆地表层和近地面层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Turner et al.,1995)。美国生态学会将土地覆被定义为土地表面的生态状态和自然表现;美国全球环境变化委员会(USSGCR)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性质(US-SGCR/CENR,1995);吴传钧和郭焕成(1994)认为,土地覆被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是在土地的基本概念和定义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层一定范围内的地域单元,是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复杂综合体;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将土地覆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可被观察到的自然覆盖(Di Gregorioand Jansen,1998)。《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土地覆被是指覆盖在陆地表面和近地面层的植被、土壤、水体等所组成的自然环境综合体,是地球系统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人文圈之间相互交叠层次上形成的特殊层圈。太阳光能在这里被吸收、转化和储存,成为地球上各种生物生长和繁衍*为活跃的场所。此外,这里也是人类活动*为集中的地方,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和活动空间,因而现代土地覆被的状况也是人类活动长期作用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后,土地覆被不再仅仅被看成是单一的土地和植被类型,而是以土地类型及其所具有的一系列自然属性和特征的综合体,包括土地类型和植被类型(杨立民和朱智良,1999),还包括与土地覆被类型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例如,植被所处的生态区域、地形与气候条件、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土地利用状况等。

    土地覆被的含义与“土地利用”相近,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土地覆被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利用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例如,对林地的划分,土地覆被分类根据林地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特征,将林地分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以反映林地所处的生境、分布特征及其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垂直差异。土地利用分类则从利用目的和利用方向出发,如将林地分为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防护林地等。比例尺小时,能更多地体现土地覆被信息,随着比例尺的增大,出现更多的土地利用信息。但两者在许多情况下有共同之处,故在开展土地覆被和土地利用的调查研究工作中常将两者合并考虑,建立统一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体系。

    随着研究方法、技术的发展以及理论的创新,土地覆被研究逐渐发展为土地覆被科学,主要针对土地覆被类型的时间属性和空间属性的特征进行研究。土地覆被类型的形态和状态可在多种时空尺度上变化,而且产生土地覆被变化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杨立民和朱智良,1999)。土地覆被信息的空间特征主要表现在土地覆被的空间分布,它包括土地覆被类型、面积、空间位置和区域差异等方面。土地覆被研究与所采用的空间尺度联系在一起,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土地覆被的类型、所采用的分类系统、所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都存在差异。不同国家、不同项目采用不同的分类系统,进行相应的土地覆被分类、建模和预测(陈佑启和Verburg,2000)。获取土地覆被信息,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指导人类应对全球变化、合理利用土地和植被资源、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方法与遥感数据类型、信息提取精度要求、速度与效率要求有关(甘甫平等,1999)。随着可用于土地覆被分析与监测的遥感数据类型日益丰富,学术界已经发展了许多有效的信息提取方法,主要有自动分类、目视解译手工勾绘边界、影像分割与面向对象的分类等方法(Yu et al.,2013;Vaduva et al.,2013)。在中尺度土地覆被遥感监测方面,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遥感分类的新方法,包括人工智能神经元网络分类、分类树方法、多元数据的专家系统和计算机识别法等。随着地球观测卫星数量的增加,卫星影像时间序列也在不断延长,这些数据集有利于加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监测效果(Sexton et al.,2013)。

    1.2 土地覆被数据的应用

    土地覆被及其变化数据不仅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起关键性作用(魏学琼等,2014),同时也是区域规划、生态系统评估、气候变化研究、环境建模等多项研究的基础数据之一,对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生态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数据支撑作用。土地覆被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反之,生态环境的变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土地覆被的变化。土地覆被变化不仅是地表生态系统变化的直接表现,其本身也是土地系统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所以在进行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时,土地覆被数据能够解释不同类型土地覆被的变化原因,其中进行转移矩阵分析是*基本的分析手段,能够明确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地流向(史培军等,2000;杨桂山,2001;朱会义和李秀彬,2003)。

    土地覆被及其变化与以气候变化为主的全球变化研究密不可分。土地覆被研究贯穿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四大计划”中(WCRP、IGBP、IHDP、DIVERSITAS),也是未来地球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陆面与大气间温室气体和感热的交换、地面辐射平衡、粗糙度及其对大气角动量的作用等方式实现(Walker et al.,2004;Zimmerer and Bassett,2003),任何改变地球表面覆盖状况的行为都将影响到气候变化(李谢辉,2005;钱乐祥和丁圣彦,2005),因此研究土地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内容(史培军等,2000;李巧萍和丁一汇,2004)。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也使大气成分正发生着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急剧变化,对大气组成等也产生重要的影响(张润森等,2013;Pielke,2002),也改变大气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过程(Crutzen and Andreae,1990),导致大气中CO2、CH4和N2O等气体的浓度产生显著变化。19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导致了相当于同期化石燃料向大气中净释放的CO2量(Houghton et al.,1983);20世纪以来,快速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了显著的城市空气污染(张润森等,2013)。气候的变化又会通过大气循环影响到区域及其周边的土地覆被状况、水分循环与热量循环(周广胜和王玉辉,1999),土地覆被数据又成为评价气候变化效应的重要指标。

    土地覆被数据被广泛应用到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评估中。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通过类型、格局和强度的差异对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不同的影响(Ouyang et al.,2016;傅伯杰和张立伟,2014)。土地覆被类型的变化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能量交换、水分循环、土壤侵蚀与堆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主要生态过程,从而也改变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耕地的农产品供给服务能力较强,而调节、文化与支持服务能力较弱;天然林的调节与支持服务能力较强,而产品供给服务能力则较弱;等等。不同土地覆被格局会产生相应的生态过程,从而对生态系统服务造成影响(Fu et al.,2013)。土地覆被数据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单一要素的效应研究方面,也体现在生态系统整体的功能和服务价值方面的研究上。早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测量主要依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进行估算,通过土地覆被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来进行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估算(谢高地等,2003)。近年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量的趋势是采用模型和观测、采样等定量化手段,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是其中*重要的输入参数之一。例如,利用InVEST模型的产水、土壤保持和水质净化模块,评估北京密云水库流域1990~2009年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李屹峰,2013)。在黄土高原坡面尺度上对不同土地利用格局开展对比研究后发现,从坡顶到坡底,林地—草地—坡耕地的土地利用格局与林地—坡耕地—草地和草地—林地—坡耕地的利用格局相比,具有较好的土壤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Fu et al.,2000)。因此精准的土地覆被数据为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的精度提高提供可靠保障(Martínez-Harms and Balvanera,2012;Eigenbrod et al.,2010;Naidoo et al.,2008)。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导致的生境转换或退化会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变化能够引起局部地区和全球尺度的陆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有的研究表明,土地变化会导致全球平均样方内种丰富度(within-sample species richness)减少13.6%、总丰富度减少10.7%、基于稀疏标准化方法的种丰富度(rarefaction-based species richness)减少8.1%(Newbold et al.,2015)。在意大利环地中海地区的研究发现,山区森林面积增加可促使鸟类、有蹄类和食肉类动物数量增加(Falcucci et al.,2007)。

    土地覆被数据是准确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存储的重要数据之一。在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土地覆被的相互作用过程及效应是研究全球碳循环的重要内容。土地覆被变化是人类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碳物质生产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影响陆地系统碳循环过程,引起碳源、碳汇变化的重要原因(葛全胜等,2008;Watson et al.,2000)。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系统结构、群落组成和生物量,它们以不同的速率吸收和固定碳,这对碳元素在土壤、大气和水中的分布有重要影响(陈泮勤和孙成权,1994)。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使植被和土壤碳库储量增加或减少的过程较多,如植被类型内部结构的变化、植被型的变化等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增加或减少,因此准确认识和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存储,需要准确的土地覆被数据。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GCP)2016年报告指出(LeQuéré et al.,2016),2006~2015年,由土地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量达到了(3.5±1.8)GtCO2/a,这说明土地变化已经深刻影响着全球范围内的碳循环过程。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不致因生存空间和生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