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面向全球能源互联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面向全球能源互联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 字数: 30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恒旭,赵罡,王日照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371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构建优选能源互联网,不仅需要大量传统电气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迫切需要具有靠前视野、了解地缘政治和靠前关系、掌握靠前贸易和法律、熟悉能源和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的领军人才。为支撑优选能源互联、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优选电力需求,依托优选能源互联网(山东)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大学致力于探索高层次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出了“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体系、四个抓手”的总体培养思路,多方面进行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实践。
由张恒旭、赵罡和王日照所共同编著的《面向优选能源互联的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一书深入探讨电气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现状,剖析优选能源互联网构建对高层次电气工程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形成电气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方面改革方案,希望为优选能源互联背景下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开拓思路、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张恒旭(1975-),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电网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电动汽车电网接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教育协会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优选能源互联网(山东)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科研与教学工作,构建了首套轻型广域测量系统(WAMS Light),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发表SCI/EI科研教学论文六十余篇。任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Protec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Power Systems期刊编委。
目录
前言
第1章 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演变
1.1 人才定义的发展及人才的内涵
1.1.1 人才定义发展回顾
1.1.2 人才的内涵
1.2 电气工程学科高等教育回顾
1.2.1 现代高校职能与使命
1.2.2 电气工程学科的产生
1.2.3 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1.3 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演变历程
1.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发展
1.3.3 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历程及规律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全球能源发展与全球能源互联网
2.1 人类能源利用简史
2.1.1 薪柴时代
2.1.2 煤炭时代
2.1.3 油气时代
2.1.4 新能源浪潮
2.2 能源与工业革命
2.2.1 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历程
2.2.2 能源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2.3 全球能源发展现状及趋势
2.3.1 化石能源开发与消费
2.3.2 清洁能源开发与消费
2.3.3 电能消费与电网建设
2.3.4 全球能源发展面临的趋势
2.4 全球能源互联网
2.4.1 关键要素
2.4.2 总体布局
2.4.3 基本原则
2.4.4 重要特征
2.4.5 主要功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气工程专业设置现状
3.1 当前我国电气工程专业设置现状
3.1.1 我国本科专业设置现状
3.1.2 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设置现状
3.2 我国电气工程专业设置发展趋势
3.3 我国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策略以及建议
3.3.1 电气工程专业设置发展遵循原则
3.3.2 对我国电气工程专业设置的反思以及改革策略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我国电气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现状
4.1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
4.2 现行人才培养目标
4.3 人才培养目标的现状
4.3.1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4.3.2 人才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4.4 关于培养目标的问题与思考
4.5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设计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电气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现状
5.1 课程设置
5.1.1 课程设置现状
5.1.2 我国高校课程设置特点
5.1.3 关于课程设置的问题与思考
5.2 理论教学
5.2.1 关于理论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5.2.2 构建复合式理论教学体系
5.3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5.4 实践教学
5.4.1 实践教学现状
5.4.2 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5.4.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5.5 我国代表性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5.5.1 清华大学
5.5.2 其他特色院校
5.6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国内外电气工程人才培养差异
6.1 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特色
6.1.1 电气工程学科培养目标
6.1.2 电气工程专业设置
6.1.3 课程分类及学分要求
6.1.4 各校课程设置
6.1.5 课程设置分析
6.2 国内外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6.2.1 专业设置
6.2.2 课程设置
6.2.3 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
6.3 美国电气工程人才培养的有益启示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全球能源互联网人才培养新需求
7.1 当前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情况
7.1.1 电力市场及企业发展概况
7.1.2 就业形势和前景
7.2 实现一个总体目标
7.2.1 复合型电气工程人才的基本内涵
7.2.2 复合型人才的特征
7.2.3 培养复合型电气工程人才的背景
7.2.4 培养复合型电气工程人才的社会需求
7.2.5 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
7.3 具备两种全球观
7.3.1 全球能源观
7.3.2 全球环境观
7.3.3 将全球能源观与全球环境观相结合培养当代电气工程人才
7.4 掌握三大知识体系
7.4.1 传统电气工程知识及实践
7.4.2 全球能源互联网前沿技术
7.4.3 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理论
7.5 拥有国际视野
7.5.1 电气工程人才国际化视野培养现状
7.5.2 全球能源互联网形势下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必要性
7.5.3 从国际视野到国际化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适应全球能源互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8.1 一个中心
8.1.1 人才的培养机制应有针对性
8.1.2 人才的培养机制应有有效性
8.2 两条主线
8.2.1 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8.2.2 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8.3 三个体系
8.3.1 基础理论与前沿技术相结合
8.3.2 两大全球观
8.3.3 国际政经关系理论和法律
8.4 四个抓手
8.4.1 课程体系改革
8.4.2 强化专业教学
8.4.3 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8.4.4 注重国际化与国际视野
8.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建议――以山东大学为例
9.1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教育基本情况
9.1.1 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与概况
9.1.2 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
9.1.3 师资队伍
9.1.4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色
9.2 很好工程师培养计划
9.2.1 培养模式
9.2.2 培养方案
9.2.3 本科课程体系
9.2.4 企业培养计划
9.3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新探索
9.3.1 “一核心双符合”的目标设计
9.3.2 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知识结构
9.3.3 开放、综合、研究环境下的教学创新
9.3.4 切实强化实践性教学
9.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