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环境法视野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

环境法视野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

  • 字数: 253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瑞萍 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769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7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研究遵循“引出问题—理论分析—实证探讨—梳理归纳—研究结论”这一基本逻辑思路,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环境法视野下,根据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法学的交叉学科理论,以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环境法制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为起点,探析三者之间相互影响机理的本质、动力机制、影响效应以及价值评价标准等基础构成要素范畴。在实践层面考察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表现形态模式、影响因素、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价,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协调发展程度,测算各项参数协调状况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并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分解与效应及模型的估计与检验。环境法的视野下探讨环境法制创新的要求和调整的主要方面,丰富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容,使得环境法律制度与环境经济制度协同互动与融合,在环境法制体系下环境治理主体具有不同的环境责任,在市场调节、政府调控、企业参与环境保护这些关联渠道的分析框架下,来研究生态环境、经济增长与环境法制协调发展的多重运行机制、实现路径和制度设计。
作者简介
张瑞萍,女,甘肃政法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基地副主任,主要从事环境法学和环境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家核心期刊及CSSCI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合编或参与编写法学著作、教材、教辅资料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等科研项目10项,主研或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8项,完成研究报告6项,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社科成果奖二等奖和省高等学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法治论坛论文奖等学术科研奖励十余项。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四节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理论基础
第二章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要素结构及特征
第二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和特征
第三节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的本质
第四节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的效应分析
第三章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中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
第二节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
第三节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模式
第四节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绩效评价
第四章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评价及实证分析
第一节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模型的测算与评价
第二节基于数理统计方法对协调发展程度的测算与评价
第三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第四节生态环境污染影响因素的分解和效应分析
第五章环境法制创新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节环境法制创新的背景、内涵及意义
第二节环境法制创新的价值理念
第三节环境法制创新对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环境保护与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法律表现
第五节环境法制的制度创新要求和主要内容
第六章环境法视野下环境经济与环境法制协调发展动力和协同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动力分析
第二节环境制度促进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与融合
第三节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制机制体系
第四节环境治理主体在环境法制中的责任分析
第七章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第一节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机制
第二节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制度优化路径
第八章环境制度对实现环境经济化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环境金融制度对环境经济化实现的制度设计
第二节环境审计制度对环境经济化实现的制度设计
第三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环境经济化的制度设计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