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
字数: 337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汪曾祺
出版日期: 2017-09-01
商品条码: 9787508675305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464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5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 汪曾祺逝世20周年纪念珍藏版,可收藏,也是赠送亲友的佳礼。 2. 全面辑录汪曾祺后十年创作很好期之精华。 3. 本卷收录作品,可见汪老后半生创作重心的变化,如尝试改写《聊斋志异》,文字更加浅白。读者览卷可感受汪老的对创作风格的不断尝试。 4. 新插图版,卷首附汪曾祺与夫人珍贵合影、亲笔画作及作品手稿。 5. 卷末附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郭洪雷教万字研究长文。 6. 打通诗与小说散文的界限,只几笔就是一个生命。 7. “我追求文章之美,讲究韵味,写小人物、小事情、小情趣。”——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说,很像一场不流血的革命。”——叶兆言
内容简介
本书为“汪曾祺文存”小说卷下卷,收录汪曾祺1982年到1996年间的小说。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进入创作的高峰期,名篇佳作迭出。这段时期也是汪曾祺创作的“衰年变法”期。在这部作品集中,读者可以看到汪曾祺一贯求新求异的艺术追求和艺术个性,以及“在‘迟开的玫瑰’和‘胡闹’之间,汪曾祺玩味着生命的尴尬与荒诞”(郭洪雷)。本卷卷首附汪曾祺与夫人珍贵合影、亲笔画作及作品手稿。卷末附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郭洪雷教授万字研究长文。 作为“汪曾祺文存”中的小说卷,《徙》(小说卷?上)与《迟开的玫瑰或胡闹》总共收录汪曾祺1940年到1996年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一百余篇中短篇小说,全面展现了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是极为全面、精粹的汪曾祺小说集。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有名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并开始文学创作。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说说唱唱》《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1958年被划为右派。1980 年复出。 短篇小说创作成就尤为突出,《异秉》《受戒》《大淖记事》《徙》等名作复活了现代汉语的生鲜和灵气。于散文和京剧现代戏亦有贡献。著有《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晚翠文谈》等。
目录
前 记 关于汪曾祺 / 梁由之·Ⅰ 1982 钓人的孩子·003 鉴赏家·008 王四海的黄昏·016 职 业·030 1983 八千岁·038 云致秋行状·056 星期天·083 故里三陈·098 昙花、鹤和鬼火·111 金冬心·121 1984 拟故事两篇·131 日 规·137 1985 故人往事·149 桥边小说三篇·164 1986 虐 猫·183 八月骄阳·185 安乐居·195 毋忘我·207 1987 瑞 云·211 黄 英·218 蛐 蛐·222 石清虚·228 1988 陆 判·233 双 灯·239 画 壁·242 荷兰奶牛肉·246 1989 小学同学·255 捕快张三·263 同 梦·267 1990 迟开的玫瑰或胡闹·275 1991 瞎 鸟·289 捡烂纸的老头·293 小 芳·296 1992 护 秋·309 尴 尬·312 鲍团长·318 1993 黄开榜的一家·327 小姨娘·333 忧郁症·340 仁 慧·347 露 水·351 生前友好·359 卖眼镜的宝应人·361 1994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369 祁茂顺·374 1995 鹿井丹泉·381 水蛇腰·383 兽 医·386 熟 藕·390 窥 浴·394 薛大娘·397 1996 死 了·405 小孃孃·408 合 锦·414 百蝶图·419 礼俗大全·425 侯银匠·433 附录 汪曾祺小说“衰年变法”考论 / 郭洪雷·438
摘要
鲍团长 鲍团长是保卫团的团长。 保卫团是由商会出钱养着的一支小队伍。保卫什么人?保卫大商家和有钱有势的绅士大户人家,防备土匪进城抢劫。这支队伍样子很奇怪。说兵不是兵。他们也穿军装,打绑腿,可是军装绑腿既不是草绿色的,也不是灰色的,而是“海昌蓝”的。——也不像警察,警察的制服是黑的。叫作“团”,实际上只有一排人。多半是从各种杂牌军开小差下来的。他们的任务是每天晚上到大街小巷巡逻一遍。有时大户人家办红白喜事,鲍团长会派两个弟兄到门口去站岗。他们也出操,拔正步。拔正步对他们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他们从来不参加检阅。日常无事,就在团部擦枪。下雨天更是擦枪的日子。 保卫团的团部在承志桥。承志桥在承志河上。承志河由通湖桥流下来,向东汇入护城河,终年是有水的。承志桥是一座大桥。这座桥有点特别,上有瓦盖的顶,两边有“美人靠”——两条长板,板上设有有弧度的栏杆,可以倚靠,故名“美人靠”。这座桥下雨天可以躲雨,夏天可以乘凉。靠在“美人靠”上看桥下河水,是一种享受。桥上时常有卖熟荸荠的担子,卖生糖、芝麻糖的挑子。桥之北有一家木厂,沿河堆了很多杉木。放学的孩子喜欢在杉木梢头跳跃,于杉木的弹动起落中得到快乐。木厂之西,是杨家巷。承志桥以南一带也统称为承志桥。保卫团的团部在承志桥的东面。原本是一个祠堂。房屋很宽敞。西面三大间是办公室。后墙贴着遗像,像边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遗像下是一张大办公桌。南北两边靠墙立着枪架子,二十来支汉阳造七九步枪整齐地站着。一边墙上有三支“二膛盒子”。 鲍团长名崇岳,山东掖县人,行伍出身。十几岁就投了张宗昌的部队。张宗昌被打垮了,他在孙传芳的“联军”里干了几年。孙传芳下野,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这一带人称之为“党军”,屡升为营长。行军时可以骑马,有一个勤务兵。 他很少谈军旅生活,有时和熟朋友,比如杨宜之,茶余酒后,也聊一点有趣的事。比如:在战壕里也是可以抽大烟的。用一个小茶壶,把壶盖用洋蜡烛油焊住,壶盖上有一个小孔,就可以安烟泡,茶壶嘴便是烟枪,点一个小蜡烛头,——是烟灯。也可以喝酒。不少班排长背包里有一个“酒馒头”。把馒头在高粱酒里泡透,晒干 ;再泡,再晒干。没酒的时候,掰两片,在凉水里化开,这便是酒。杨宜之问他,听说张宗昌队伍里也有军歌 : 三国战将勇, 首推赵子龙。 长坂坡前逞啊英雄。 还有张翼德, 黑头大脑壳…… 鲍团长哈哈大笑,说:“有!有!有!” 鲍崇岳怎么会到这个小县城来当一个保卫团长呢?他所在 的那个团驻扎到这个县,在地方党政绅商的接风宴会上,意外地见到小时候一同读私塾的一个老同学,在县政府当秘书,他乡遇故,酒后畅谈。鲍崇岳表示,他对军队生活已经厌倦,希望找个地方清清静静地住下来,写写字。老同学说:“这好办,你来当保卫团长。”老同学找商会会长王蕴之一说,王蕴之欣然同意,说:“薪金按团长待遇。只是对鲍营长来说,太屈尊了。”老同学说:“他这人,我知道,无所谓。” 王蕴之为什么欢迎鲍崇岳来当保卫团长呢?一来,保卫团的兵一向吊儿郎当,需要有人来管束 ;更重要的是 :有他来, 可以省掉商会乃至县政府的许多麻烦。这个县在运河岸边,过往的军队很多。鲍崇岳在军队上的朋友很多,有的是旧同事,有的是换帖的把兄弟,有的是在帮,都是安清门里的。鲍崇岳 可以充当军队和地方的桥梁。过境或驻扎的军队要粮要草要供应,有鲍崇岳去拜望一下,叙叙旧,就可以少要一点,有点纠纷磨擦,鲍崇岳一张片子,就能大事化小。有鲍崇岳在,部队的营团长也不便纵任士兵胡作非为。鲍团长对保障地方的太平安静,实在起很大作用。因此,地方上的人对他很有好感,很尊敬。在这个小县城里,一个保卫团长也算是头面人物。 鲍团长的日子过得很潇洒。隔个三五天,他到团部来一 次,泡一杯茶,翻翻这几天的新闻报、老申报,批几张报销条 子,——所报的无非是擦枪油、棉丝、伙夫买的芦柴、煤块、 洋铁壶,到承志桥一带人家升起煮中饭的炊烟,就站起身来。值日班长喊了一声“立正”,他已经跨出保卫团部大门的麻石门槛。 鲍团长是个大块头,方肩膀,长方脸,方下巴。留一个一 寸长短的平头,——当时这叫“陆军头”,很有军人风度,但 是言谈举止温文尔雅。他是行伍出身,但在从军前读过几年私塾。塾师是个老秀才,能写北碑大字,鲍团长笔下通顺,函牍 往来,不会闹笑话。受塾师影响,也爱写字。当地有人恭维他 是“儒将”,鲍团长很谦虚地说 :“儒将,不敢当,俺是个老粗”,但是对这样的恭维,在心里颇有几分得意。 鲍团长平常不穿军服。他有一身马裤呢的军装,只有在重 要场合,诞辰纪念会,与县党政绅商欢迎省里下来视察工 作的厅长或委员的盛会上,才穿一次。他平常穿便衣,“小打 扮”,上身是短袄(钉了很大的扣子),下身扎腿长裤。县里 人私下议论,说这跟他在红帮有关系。杨宜之问过他 :“你是 不是在红帮?”鲍崇岳不否认。杨宜之问 :“听说红帮提画眉 笼,两个在帮的‘盘道’,一个问‘画眉吃什么’?——‘吃肉’,立刻抽出一把攮子,卷起裤腿,三刀切出一块三角肉,扔给画 眉,画眉接着,吧咋吧咋,就吃了,有没有这回事?”鲍崇岳说 :“瞎说!”鲍团长到绅士大户人家应酬出客,穿长衫,还 加一件马褂。 鲍团长在这个县待了十多年,和县里的绅士都有人情来往。马家——马士杰家、王家——王蕴之家、杨家……每逢这 几家有喜丧寿庆,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个幛子或一副对 子,幛子、对联上是他自己写的“石门铭”体的大字。一个武 人,能写这样的字,使人惊奇。杨宜之说 :“据我看,全县写‘石 门铭’的,除了王荫之,要数你,什么时候王大太爷回来,你 把你的字送给他看看。” 杨家是世家大族。杨宜之的父亲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做过两任知府。杨家所住的巷子就叫杨家巷。杨家巷北头高,南头低,坡度很大,拉黄包车从北头来,得直冲下来。杨家北面地势高,叫作“高台子”。由平地上高台子要过三十级砖阶。高台上有一座大厅,很敞亮,是杨宜之宴客的地方。每回宴客,杨宜之都给鲍团长送去知单。鲍团长早早就到了。鲍团长是杨宜之的棋友。开席前后,大厅里有两桌麻将。别人打麻将,杨宜之和鲍崇岳在大厅西边一间小书房里下围棋。有时牌局三缺一,杨宜之只好去凑一角,鲍崇岳就一个人摆《桃花谱》,或是翻看杨宜之所藏的碑帖。 鲍团长家住在咸宁庵。从承志桥到咸宁庵,杨家巷是必经之路。有时离团部早,就顺脚跨进杨家的高门槛——杨家的门槛特别高,过去杨家有大事,就把门槛拆掉,好进轿子——找杨宜之闲谈一会儿,鲍崇岳的老伴熏了狗肉,鲍崇岳就给杨宜之带去一块,两个人小酌一回。——这地方一般人是不吃狗肉的。 近三个月来,鲍崇岳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件: 鲍崇岳早就把家眷搬来了。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鲍亚璜,女儿叫鲍亚琮。鲍亚璜、鲍亚琮和杨宜之的女儿杨淑媛从小同学,同一所小学,同一所初中。杨淑媛和鲍亚琮是同班好朋友。鲍亚璜比她们高一班。鲍亚琮常到杨淑媛家去,一同做功课,玩。杨淑媛也常到鲍亚琮家去。她们有什么算术题不会做,就问鲍亚璜。鲍亚璜初中毕业,考取了外地的高中,就要离开这个县了。,他给杨淑媛写了一封情书。这件事鲍崇岳不知道。他到杨宜之家去,杨宜之拿出这封信说:“写这样的信,他们都太早了一点。”鲍崇岳看了信,很生气,说:“这小子,我回去要好好教训他一顿!”杨宜之说 :“小孩子的事,不必认真。”杨宜之话说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鲍崇岳从杨宜之的微笑中读出了言外之意:鲍家和杨家门第悬殊太大了!鲍团长觉得受了侮辱。从此,杨淑媛不再到鲍家来。鲍崇岳也很少到杨家去了。杨家有事,不得已,去应酬一下,不坐席。 第二件: 本县湖西有一个纨绔浮浪子弟,乘抗日军兴之机,拉起一支队伍,和顾祝同拉上关系,号称独立混成旅,在里下河一带活动。他的队伍开到县境,祸害本土,鱼肉乡民,敲诈勒索,无所不为。他行八,本地人都称之为“八舅太爷”。本地把蛮不讲理的叫作舅太爷。商会会长王蕴之把鲍团长请去,希望他利用军伍前辈的身份,找八舅太爷规劝规劝。鲍团长这天特意穿了军装,到八舅太爷的旅部求见。门岗接了鲍团长的名片,说“请稍候”。不大一会儿,门岗把原片拿出来,说:“旅长说:不见!”鲍崇岳一辈子没有碰过这样一鼻子灰,气得他没有吃饭。他这个老资格现在吃不开了。这么一点事都办不了,要他这个保卫团长干什么,他觉得愧对乡亲父老。 第三件: 本县有个大书法家王荫之,是商会会长王蕴之的长兄,人称之为大太爷。他写汉碑,专攻《石门铭》,他把《石门铭》和草书化在一起,创出一种“王荫之体”,书名满江南江北。鲍崇岳见过不少他的字,既遒劲,也妩媚,潇洒流畅,顾盼生姿,很佩服。他和无锡荣家是世交,常年住在无锡,荣家供养着他,梅园的不少联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笔。他每年难得回本乡住一两个月。上个月,回乡来了。鲍崇岳拿了自己写的一卷字,托王蕴之转给大太爷看看,请大太爷指点指点。如果有缘识荆,亲聆教诲,尤为平生幸事。过了一个月,王荫之回无锡去了,把鲍崇岳的一卷字留给了王蕴之。鲍崇岳拆开一看,并无一字题识。鲍崇岳心里明白:王荫之看不起他的字。 鲍崇岳绕室徘徊,忽然意决,提笔给王蕴之写了一封信,请求辞去保卫团长。信送出后,他叫老伴摊几张煎饼,卷了大葱面酱,就着一碟酱狗肉、一包炒花生,喝了一斤高粱。既醉既饱,铺开一张六尺宣纸,写了一个大横幅,融《石门铭》入行草,一笔到底,不少踟蹰,书体略似王荫之: 田彼南山 荒秽不治 种一顷豆 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 须富贵何时 写罢掷笔,用按钉按在壁上,反复看了几遍,很得意。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载一九九三年第二期《小说家》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