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后形式思维发展机制

后形式思维发展机制

  • 字数: 19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周丽清 著
  • 出版日期: 2017-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816779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72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就是围绕着成年期后形式思维的理论和研究展开论述。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介绍了成人后形式思维的理论基础以及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后形式思维概念的由来和涵义。第二章介绍了反省判断模型、普遍阶段模型等具有代表性的后形式思维的阶段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介绍了后形式思维心理发展机制的两个模型:相对后形式思维和动态整合模型。第四章则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与后形式思维有关的大脑加工模型及相关脑区。在第一部分的最后一章(第五章),阐述了作者所做的实证研究的研究思路和构想。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作者这几年来围绕着成年期后形式思维所做的一系列实证研究。第六章介绍了作者所做的一个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实证调查,主要探索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年龄趋势,以及性别、教育水平、工作年限等变量对它的影响。第七章包括三个具体实验,这些实验通过改变情绪、自我等相关变量,探讨形式运算思维和后形式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差异。第八章介绍的是利用fMRI技术进行研究的脑成像实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第九章),作者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作者简介
周丽清,女,1978年生,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理学学士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主要致力于成人期间的认知发展、认知老化和老年教育等领域的研究。
目录
第一章后形式思维的含义
第一节后形式思维的概念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的局限性
二、后形式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后形式思维的研究意义
一、后形式思维与生活
二、后形式思维模型的应用
三、后形式思维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二章后形式思维的阶段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后形式思维的相关阶段理论
一、反省判断模型
二、普遍阶段模型
三、辩证运算理论
四、Kramer的观点
第二节影响后形式思维的变量
一、年龄
二、性别
三、教育水平等其他变量
第三章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后形式思维发展机制理论
一、相对后形式运算理论
二、动态整合理论
第二节后形式思维发展机制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认知与情绪的整合研究
二、关于认知与自我的整合研究
第四章后形式思维的相关神经科学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后形式思维的相关神经科学理论
一、双加工理论
二、三重加工模型
三、双加工理论与三重加工模型的比较
第二节相关脑成像研究
一、推理领域的相关研究
二、认知、情绪和自我的整合机制研究
三、道德认知领域的相关研究
第五章后形式思维实证研究的构想
第一节研究内容
一、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年龄趋势
二、影响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因素
三、后形式思维发展的认知、情绪、自我整合机制
四、后形式思维的相关脑区
第二节研究构想框架
一、后形式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研究
二、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心理机制
三、后形式思维的脑机制研究
第六章后形式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一节研究背景和实施过程
一、引言
二、研究实施过程(实验1)
第二节研究结果
一、SPBI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三种思维发展的年龄趋势
三、三种思维在其他变量上的差异
第三节研究小结
一、讨论
二、结论
第七章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心理机制
第二节实验2:问题情绪强度对不同思维阶段个体问题解决的
影响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节实验3:自我卷入强度对不同思维阶段个体问题解决的
影响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四节实验4:情绪诱导对不同思维阶段个体问题解决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八章后形式思维的脑机制研究
第一节问题提出
第二节实验5:不同思维阶段个体在不同对象推理问题上的差异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三节实验6:不同思维阶段个体在不同对象推理上的脑成像研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第九章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总结与讨论
一、后形式思维是在形式运算思维之上的新质思维
二、后形式思维的年龄趋势和影响因素
三、后形式思维的认知、情绪、自我整合机制
四、后形式思维的脑机制
第二节主要研究结论
一、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年龄趋势和影响变量
二、后形式思维发展的心理机制
三、后形式思维的相关脑区
第三节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SPBI量表(中文版)
附录2问题解决实验材料
附录3情绪诱发实验图片的选取及相关属性(实验4)
附录4推理题目(实验5)
附录5磁共振安全筛查表示例
附录6脑成像实验假词判断材料示例(实验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