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山水柏舟一席茶

山水柏舟一席茶

  • 字数: 6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迎新 著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949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山水柏舟一席茶》的封面很美,干干净净,素朴雅致。泥炉火正旺,几只素盏散落其间,恰好成一席。书未翻动,文字间的松风清露气韵已入眼入心。陆羽对李冶说,善茶之人有五美: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茶的境界与诗的境界是一样的。这“器”与“火”离不开手的掌握。“饮”“境”离不开人的心态。字里行间品迎新,卷上笔墨朴拙圆满。在这本书里可见五美之中,茶本身的气质只占其一,扰乱茶香的,主要还是人。人心不俗,田间、粗瓷、劳作后的一碗凉茶,望着“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情景,也有一番滋味。人心若是俗了,即若李冶泡出贡茶,对着茶圣来喝,又有什么趣味呢?茶事,一种因茶而起的生活美学。茶席,天地之间成大美。加上山水柏舟,平添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是岁时凝结的茶之初相。当茶人的人文情怀与浪漫主义相遇,茶席间的天地变得开阔起来,这天地中有清风般高逸的灵性,有泥土一样本真的朴拙,亦有画卷般可书写的留白。迎新在文中说:中国的茶道,从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茶事亦如禅诗云:白牛之步疾如风,不在西,不在东,只在浮生日用中。浮生日用,这一句很真切的就是茶的本意与初心。 光阴有情,岁月知意。十一年行走中的中国茶之道,十六品人文茶事的林泉况味。日子不疾不徐,闲闲散散地去,新的日子将又来,时间的刻痕尽在日影里,尽在一席茶中。
内容简介
“大陆好看茶书”作者王迎新继茶事美学首部曲《吃茶一水问》后又一力作,《山水柏舟一席茶》以文字书写茶之美,以生命体悟茶之味。十一年行走中的中国茶之道,十六品人文茶事的林泉况味。
作者简介
王迎新,出生于云南普洱茶文化人世家,幼承家学,师从父亲王树文先生习茶。副研究员,人文茶道首倡者、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国家人社部茶艺实训师教材编委、《云南普洱茶》副主编,景德镇读陶会名誉会长、中华煎茶道协会导师、华茶青年会导师、一水间王迎新人文茶道传习馆主人。
曾任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大观周刊滇茶大观》主编多年,2006年创办一水间茶研工坊,在靠前外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茶文化文章及论文,出版著作《正解云南普洱茶》、《吃茶一水间》。多年致力于茶道美学、普洱茶评鉴及冲泡、人文茶席设计、陶瓷艺术的研习创作和教学,开设人文茶道美学、人文茶席设计、普洱茶美学、茶道空间美学等课程。在靠前外举办教学活动与大型茶会活动及讲座近百场,致力于传播中国茶文化之美。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品养素
富春山中小洞天
隐者张放的一盏鉴山红
雪航和尚的焦枣茶汤
第二品妙机
宝古之器
韩国的松
第三品远观
烧尽山泉竹未枯
红泥炉与穿心铫
一炉山水傍茶行
第四品可居
嵩阳书院的慧苑水仙
慢轮上转出的烤茶罐
第五品精专
富春茶社魁龙珠
又绘清蒲人茶瓯
第六品大宾
传香·寻源宝洪古寺
小桃花村的无我茶会
第七品三远
盐隆祠里“冬藏养”
峨嵋云归处
第八品绝胜
灵岩寺袈裟泉煮茶
太行听风
第九品化成
兰汤桥头苦楝花香
腊八梅花茶会记
第十品磅礴
卧佛寺中得大自在
勐库大雪山野生大叶种茶树群落探访记
第十一品无形
宝瓶观水洞天谈诗
怀古经石峪
第十二品精神
建水文庙一席“德有邻”
甘露寺中且听清凉茶语
第十三品不及
临济寺拾了几朵菊蕾
远去的拙政园
第十四品可容
桃花源中广南茶
戈根塔拉草原上的茶席
和父亲一起喝茶
第十五品和季
青石板上烤新茶
第十六品三昧
大理感通寺里的茶与诗
暮雨中的惠山竹炉与菖蒲
敦煌一梦
代后记
摘要
    雪航小和尚采了竹枝与野花,早早在广福寺三贤院里备下了茶席,拜见过方丈本悟法师,我们一一入席落座下来,雪航和尚煮开一壶水,空气中便飘起淡淡枣香。紫砂壶里泡的是普洱熟茶,一汤既出,在千里之外的古寺嗅到熟悉的家乡茶香,顿感莫名的亲切。细啜一口,熟茶香里似乎又多了一分焦香气息。静静听本悟法师开示,到了随意聊天的时候,才轻声问雪航和尚今日用的是什么水,可是放了枣子一起熬的?雪航和尚告知水里是煮的焦枣。这焦枣与熟普洱茶竟能妥帖相合,真是好滋味。后来才知道,焦枣本是山东阳谷、茌平特产,鲜红枣经水煮、窑熏、阴凉等术制成,仅窑熏工序,便历时6天要反复3次,经“三次窑子六遍水”方可。可补气血,又可以御胃寒。寺院素食,以此焦枣水瀹茶于肠胃确是温和。平日,有的人体寒却又贪杯,用这个法子也是极好。《雪航和尚的焦枣茶汤》事茶,可谓器不厌精,究竟其间,方得茶之况味,亦得弄茶之趣。事茶日久,在一水间蓄炉十来只,炭品五六种;安吉竹炉、潮州红泥炉、风炉仔、南丰白泥炉、丽江铜炉、香格里拉黑陶炉、临沧铁炉、柴烧泥炉、日本火钵、柴窑烧陶炉......每一种都有不同的性格,适宜不同的茶时用之,择日一一道来。“松下煎茶试竹炉,涛声隐隐起风湖。老僧妙思禅机外,烧尽山泉竹未枯。”清夏微雨后,竹炉内炭红如炽,偶有橄榄炭在火中绽开之声。银壶水沸时,炉壁尚一片清凉,此竹炉为仿故宫竹炉造型,以安吉竹材编制,编好后抹上大漆,内置泥炉胎,泥炉与竹外箱之间有防火隔热物填充,故整体较重,适合在室内用,故安置在一水间茶案边使用,以银壶、柴窑陶壶煎水都很好用。《烧尽山泉竹未枯》“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很早就喜欢的这首诗,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那“红泥小火炉”带来的温暖亦可在想象里如一袭柔软厚实的秋香红大氅。待手头有了这小巧而朴质的红泥炉时,煎水煮茶的时候多过了温酒把盏。稍有闲暇,取几根潮州油薪竹或者是“明子”引火,龙眼木炭敲成小块松松地放上去,待明火过后,木炭便有几分微红,此间执扇,扇得炭红火旺,趁机把橄榄炭铺上一层,再扇,只听炉中细碎的噼啪声响,火星自从炉口窜出,上窜下行,煞是好看!不过这火星子并不会烫人,末几落下,就灰成冷冷的一点微沫。这时,火势正是兴旺,砂铫水沸把那橄榄炭的香也融进去了几分。《红泥炉与穿心铫》像曾经梦过的那样,双江勐库大山里正午的傣家寨子,阳光安静得似要凝固。寨子深处,一个不太宽敞的院坝里,晾晒着泥坯半干的土锅和烤茶罐、水罐。再往里,竹荫里啪啪的拍击声轻微而清晰。一位身上裹着筒裙,头上缠着包头的老米涛(老妇人)正脚踩慢轮,各自俯身将手中的泥片拍打成型。另一位老人正在把做好的泥坯们搬去晾晒。一头白发的米涛用木拍子有节奏地敲打着泥坯。午后,太阳底下快要晒干的茶叶,散着温热的香气。在寨子很古老的菩提树下浓密阴影里,这声音像低落深涧的水滴,空旷里带着回音。陶红色的泥团湿润而有粘性,在老米涛的手中团成园片,那是烤茶罐的底部。另一个泥团被木椎碾成长方的泥片,蘸上清水与底部团团粘接起来,老米涛在膝上用木片敲打这泥片,直到敲成一个半圆的罐身,木片敲打过的地方,湿润的泥身便印下了痕迹,均匀的满布罐身。《慢轮上转出的烤茶罐》在郭亮村安顿下来,清欢早在露台上带大家布了琴、茶、香席,我想偷个清闲,却被推做掌壶人。坐下来看看清欢带来的几个老茶,便舍不得离开掌壶之位了。嗜茶之人,每回看见好茶总是万事皆忘,如同见到久别的爱人,怎地都要好好厮磨,好好待他。靠前泡陈年牛栏坑肉桂,硕大的一只壶,近20克的投茶量,出汤才够半桌人喝。面前一溜茶盏,各色各款,山风清凉,幕天席地,痛快。冬郎白衫素琴,背后是一片高而笔直的泡桐树,一曲罢了,又与恒郎合《少司命》;“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太行听风》醇香的熟普洱、清润的德清黄茶、蜜兰香单枞,在温暖的冬日有如久别重逢,有的又似意外偶遇的投缘人,和风中的絮语满是早春的温暖气息。茶会意外地来了不少未邀之客,席位也有些拥挤,席主们取出多备的杯盏,却辛苦了备水的茶人。茶会虽少了些许清寂,但多有一些与茶结善缘的人岂不亦是好事一桩!磬声如令,席主同时投茶瀹茶,亦是同时把自己、把席前的佳客一起沁润在茶香中,不要轻易说一盏即可以清心、即可悟道,其实吃茶本是平常事,当下一刻与平日吃茶并无不同,才是吃茶很本真的态度,是事茶人以本真面对自我、面对他人的境界。亦是我一直追寻的人文茶席内涵及“无上清凉云茶会”所提倡的事茶态度。《腊八梅花茶会记》安然的古木楼、苔绿的天井,静好素朴的席面、茶具、烛光、温暖的笑颜,落入瀹茶者、饮茶人的眼中;若有若无的松针香,注水、出汤之际乳白的水雾挟着纯净的茶香飘至我们的鼻中,是细致的嗅觉体验;雨声、茶鼓声、琴声、箫声,低语的的茶话,一一路过我们的耳边,是递进的事茶音韵,待温热的琥珀色茶汤倾入,玄黑里托起一盏流动之温暖,举盏细啜,清晰感受茶汤里从舌尖荡漾,滑下喉咙,温暖至丹田,从味觉之愉悦生发欢喜之心;在茶事的细节、过程里体味茶的流动之美,体味人与境、与人、与器的和悦之趣;方是设席事茶之很终目的,亦是人文茶席之真实践行!这盛了茶汤的席是我想要的下半阙“瓯中茶,人间甘露,观己润心。”《甘露寺中且听清凉茶语》入住山崖壁间之客舍,居高望去,满寨子遍收眼底。远有水车、茅屋、风雨桥、磨秋,壮家男女嘻乐其间;近闻鸡鸣猪喧,偶有过年之爆竹噼啪作响。起炉具煮水,瀹老友带来广南特有之藤子茶,此茶并非茶科植物,乃山间野藤所制,连叶带细杆,每年仅一个月左右可采,山民自山崖采来制成茶,茶汤微带青草气息,饮后口内回甜,喉间爽凉。广南地界水土丰美,物产富庶。坝美后山产茶,村民各家有五六亩茶地,自制的晒青毛茶条索肥壮,茶汤黄绿透亮,滋味清醇,唯耐泡度稍差,疑为树龄不高之故。《桃花源中广南茶》煮好的茶汤香气袭人,飘着星星点点的焦沫,扎阿老人端起土茶碗,逐一向我们敬茶,“上天赐予我们拉祜人茶叶,喝了它可以增福无量,消灾减难。”敬一个人唱一段歌,然后把茶碗捧到我们手上“远方的朋友来了,请和我们一起喝下它吧!”老人把茶碗捧到我手上,笑眯眯看着我一饮而尽。饮下,才发现这焦香的茶汤微微苦涩,难怪要配一块荞粑粑蘸蜂蜜,才得苦里有甜,回味无尽。扎阿老人在葫芦架下吹起芦笙,一身拉祜盛装的老婆婆也舞蹈起来,这高大的土墙下歌舞着的老人,才是世世代代与茶共生的“茶人”。《青石板上烤新茶》天色越来越黯,二泉边芭蕉叶色绿浓得好像要滴落下来。低头啜茶,忽然发现茶席上的菖蒲细长的叶尖上挑着一滴莹亮的露珠,原来这便是古人说的菖蒲之露。古代的书生寒窗苦读,一盏油灯熬到三更想必已是昏黄憔悴,又有油烟暗绕。幸好,案头还有一盆翠绒绒细密的菖蒲,默默地就将那熏眼的烟暗暗收了去。功名未举,红袖添香尚在未来,这寂寂小草是现世的翠衣良伴。何况李时珍还说:“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挑一滴菖蒲叶尖的露珠,润目润心,天明前又可看破万卷书。《暮雨中的惠山竹炉与菖蒲》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