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论语

论语

  • 字数: 38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作者: (春秋)孔子 著;李丽薇 编著;孙建军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7-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723023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7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论语》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优选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摘要
    【原文】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④矣;不好犹
    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⑦生。孝弟世
    者,其为仁之本⑧与!”【注释】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在《论语》
    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
    “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
    著述。
    ②孝弟:孝,在奴隶社会时期被认定的子女对待父
    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相同,即弟弟
    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
    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③犯上:犯,冒犯、违反。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少的意思。《论语》中的“鲜”字都是此用
    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
    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中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
    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基础。
    ⑦道:此处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
    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优选道德的范畴,也是伦
    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
    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
    即做人的根本。【译文】
    有若说:“作为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尊敬兄
    长,却又喜欢冒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愿意触犯
    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要专心致
    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 ‘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
    尊敬兄长,就是仁的根本。”【评析】
    有子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
    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
    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①,鲜②矣仁。”【注释】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日:“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
    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
    花言巧语、伪善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样子,这样的人仁德
    是不多的。”【评析】
    本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
    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
    做,停留在口头上。【原文】
    曾子①日:“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而不忠③乎?与朋友交
    不信④乎?传不习⑤乎②?”【注释】
    ①曾子: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人,是孔子的
    得意门生,以孝出名。
    ②三省:省检查、反省。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
    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③忠:此处指对人尽心竭力。
    ④信:诚也。以诚实之谓信。
    ⑤传不习: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
    习之”的“刁”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此处指复
    习。【译文】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
    别人做事是否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
    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吗?”【评析】
    本章中曾子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
    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