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思主义。”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人是跟苏联人学习马思主义哲学的,这一点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能否认。当然,我们的这位“老师”也是不断地修正自己观点的,但无论是“教条的”马思主义者还是“批判的”马思主义者,他们都是认真研读马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所不同的是他们站在各自的政治立场上和历史背景下加以阐释,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苏联哲学深刻的矛盾性源自列宁。在国内研究俄苏哲学的著名学者孙慕天教授看来,从1908年到1914年,列宁的哲学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仿效国际学术界的做法,可以把列宁分为列宁Ⅰ和列宁Ⅱ两个阶段。①列宁Ⅰ,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时期,强调“反映论”,即“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唯物主义以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②列宁Ⅱ,即《哲学笔记》(1914年)时期,强调“辩证法”,即“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提出了“逻辑、辩证法、认识论三者一致”的有名论断,即“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他还分析了辩证法的“三要素”:从事物的关系和发展观察事物—这是辩证法的基础;事物本身中的矛盾性—这是辩证法的核心;分析与综合的结合—这是辩证法的精髓。美国研究俄苏哲学的资深专家洛伦 格雷厄姆(Loren R. Graham)在他的名著《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和人的行为科学》中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必须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苏联以外对列宁哲学观点的研究多数都依据《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然而《哲学笔记》却是对前一本著作的必要补充,因为后一本著作包含了对辩证唯物主义更为深刻的发展。列宁接近了解自己早期哲学思想的不足之处,他在《哲学笔记》中努力服这些缺陷,而且令人印象深刻地提出了他后来的一些观点。《哲学笔记》出版后,对苏联哲学产生了日益增大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是在对认识论和还原论危险的敏锐鉴别力方面,尽管当时对它的评价仍然低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首次出版以后就立刻成为辩证法派和机械论派争论的焦点,但它总是获得辩证唯物主义先锋学人的青睐,无疑是由于一种重要的认知,即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展示的认识论的不可替代的思想。”因此,从列宁Ⅰ到列宁Ⅱ的这一变化是苏联哲学矛盾发展的思想源头,很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