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

  • 字数: 22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赵秀丽,李守军 编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24164
  • 版次: 1
  • 开本: B5
  • 页数: 177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
内容简介
赵秀丽、李守军编著的《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应用》为了满足高等院校古生物地层学专业和地质类专业的教学要求而编写,以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本书共七章,介绍主要微体古生物门类有孔虫、介形虫、牙形石、硅藻、孢粉、沟鞭藻及疑源类,系统阐述每个门类的基本形态构造、分类、地史分布和演化及古生态,增加近年来靠前外研究新成果,介绍其研究意义及应用。并简要介绍了各门类化石的样品采集和处理分析方法。
本书可作为地质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古生物学研究者及爱好者学习参考。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有孔虫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孔虫壳体的形态及构造
第三节 有孔虫的分类及主要化石代表
第四节 有孔虫的演化趋向及地史分布
第五节 有孔虫的生态
第六节 有孔虫研究的地质意义及应用
第二章 介形虫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介形虫壳体的形态及构造
第三节 介形虫的分类及主要化石代表
第四节 介形虫的生态
第五节 介形虫的地史分布
第三章 牙形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牙形石分子的形态及构造
第三节 牙形石的自然集群和器官属
第四节 牙形石的分类及主要化石代表
第五节 牙形石的演化趋向与地史分布
第六节 牙形石的古生态、色变及其应用
第四章 硅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硅藻的细胞壁
第三节 硅藻的生态和地史分布
第四节 硅藻的分类和化石代表
第五节 硅藻化石的地质意义
第五章 孢子和花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孢子花粉的形态及壁部构造
第三节 孢粉分析的原理及其分类命名
第四节 各地质时期孢粉组合特征
第五节 孢子花粉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第六章 沟鞭藻和疑源类
第一节 沟鞭藻概述
第二节 化石沟鞭藻类的形态结构
第三节 沟鞭藻的分类及主要化石代表
第四节 沟鞭藻的起源、演化及地史分布
第五节 化石沟鞭藻类的应用
第六节 疑源类
第七章 微体化石的采样及处理方法
第一节 采样
第二节 样品处理
参考文献
摘要
    靠前章 有孔虫
    靠前节 概述
    有孔虫(Foraminifera)是微小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其大小一般在1 mm以下,优选可达110 mm。在分类位置上属原生动物门(Protozoa)肉足虫纲(Sarcodina)中的一个目。
    有孔虫的虫体由一团原生质构成。原生质分化为两层:外质和内质。外质较薄而透明,伸出许多分叉、分枝的丝状伪足,起运动和捕食的作用(图1-1)。外质还分泌钙质或胶结物建造硬壳。内质颜色较深,细胞核和细胞器包于其中,司消化和生殖等机能。
    图1-1 现生有孔虫
    1. 日本冲绳现代海洋中的浮游有孔虫;
    2. Orbulina universa d'Orbigny,采自日本佐渡岛日本海表层海水(方培岳等,2015)
    有孔虫具有一个由外质分泌物形成的或由分泌物胶结其他外来颗粒构筑而成的壳,包裹并保护软体部分。壳是有孔虫保存为化石的主要部分。
    有孔虫的生活环境以海洋为主。绝大多数都生活于正常海水环境中,从大陆架浅海到4000 m深海中都有发现,少数可生活于半咸水(如河口、三角洲、泻湖),和超咸水等环境中。有孔虫在这些地方构成特殊的动物群,对相分析和沉积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仅有一个超科——瓶形虫超科(Lagynacea)的某些代表生活于淡水环境,其薄而脆的壳不易保存为化石。有孔虫在海洋中部分生活于海底,部分漂浮于洋面。底栖有孔虫主要分布于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0 m的浅海,迟缓地爬行或者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浮游有孔虫一般在水深100 m以内的海洋上层水体很为丰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